《溱洧》之“勺药”解

2011-07-12 20:16高娇娇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定情恩情郑国

■高娇娇

《郑风·溱洧》全诗是一幅绝妙的古代风俗画。按照古代郑国民俗,三月三日“上巳节”,正是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官·媒氏》)的大好时节,也是“招魂续魄,除拂不详”的日子。对于诗中“赠之以勺药”一句的理解,向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有七种说法。

一,结情说。郑笺曰:“士与女往观,因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二,破血说。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云:“赠之以芍药以为男淫女。盖芍药破血,令人无子。”三,调味说。服虔《子虚赋》注云:“或以为芍药调食。”四,草离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五,本无深意说。以芍药相赠是信手拈来。六,结情、去病说。芍药既是定情结恩之物,也是去病驱邪之物。七,拂除不详说。刘绍棠认为芍药为药,治不孕症,赠芍药以祓除“无子”之不详。

在这七种看法之中,目前最流行的是第一种“结情说”,但笔者比较倾向于第六种结情去病说。因为这种说法不仅符合仲春之月,男女在溱水洧水岸边求偶欢会的主题,而且也暗合了上巳节“招魂渎魄,拂除不详”古老传统。

“赠之以勺药”即“芍药”。三月仲春,芍药烂漫绽放时其他花已经凋谢,因此又称为“殿春”。朱熹注:“勺药,亦芳草也,三月开华,芳色可爱。”《辞海》说初夏开花,《中药大词典》说是公历5~7月开花。陈启源说郑国“三月不得有今之芍药花”。但笔者认为朱熹所注时间应该是阴历三月,阳历也是四月了,这个时候芍药开花是正常的。

百花凋零,芍药就成了青年男女表达情爱的信物,采之以赠热恋之人,可算是结恩定情的最佳礼品了。在古诗词中,药读作Yuè,与约同音。勺药的谐音是勺约。《汉书·艺文志》有“勺椒浆”,勺是动词,舀的意思。约,即约定、盟约、誓约。勺约,即获得盟约。《溱洧》中热恋的男子借赠芍药表示恩情,缔结良约,女子欣然接受,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了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海誓山盟的境界了。

“赠之以勺药”表现了古代郑国男女恋爱相赠芍药的民俗现象,再现了我国古代就很盛行的一种赠遗之风。“赠花草结情”是古代爱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诗经》和《楚辞》中有很多篇目都提到了这一点。如《诗经》中《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楚辞》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这些都是以奇花香草、瓜果蔬菜等作为定情信物相赠,以结恩爱之情。因为在远古时代时,女子多任采集之责,故瓜果花菜之属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女子赠答致爱、结恩定情的物品。闻一多:“原始社会之求致食粮,每因两性体质之所宜,分工合作,男任狩猎,女任采集,故蔬果之属相延为女子所有。”《晋书·潘岳传》也载到:“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因此,赠物达情成为生活中约定俗称的民风,其含蓄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浪漫情怀为后世所延续。

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存着特殊的喜爱之情。那么,这种感情是不是仅仅因为像芍药这样的花草是青年男女“结恩情”的信物呢?笔者觉得它还有一层意味在里面,那就是去疾除邪的作用。

《韩诗》逸文:“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渎魄,拂除不详。”《周礼·春官》郑注并谓:“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表明古代郑国在上巳节于水边游乐时,已经有焚香熏草药沐浴以洁身去病、辟邪求祥的民俗。芍药当然在这些香草草药之内了。

芍药的根可供药用,是镇痉、镇痛、通经药,所以在花卉和草药中才能独领风骚而得“药”名。古人认为芍药有“和五脏,辟毒气”的功用。颜师古认为:“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关于“勺药之和”,宋王观国《学林》中的考释很得要领:“江淹《别赋》曰:‘下有勺药之诗。’淹用为离别事,盖可见矣。若日香草,则草之香者多矣,奚必勺药而后可以接恩情也。”我们可以看到,香草有很多种,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芍药呢?可能就是因为它“和五脏,辟毒气”的药效。

既然芍药有如此多的药用功效,那么《溱洧》中的青年男子“赠之以芍药”就有可能是基于这样的愿望:希望芍药可以帮助心爱的女子驱除疾病,拂除不详。芍药与具有杀蛊毒、辟不祥药效的蕳(兰草)一同出现,并且都被青年男女互相赠送拿在手中,因为芍药和蕳共同担负了“祓禊”中去疾、除邪等作用,用于上巳节以显示其神奇和灵异的功能。

由此看来,芍药堪称为真、善、美的化身,不但富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既是定情结恩之物,也是去病驱邪之物。在美妙的季节,在美妙的地方,青年男女秉籣赠芍以结情去病,《溱洧》写得是多么精湛而蕴藉!

[1]杨文娟.《溱洧》“赠之以芍药”解[M].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朱熹.诗集传[M].中华书局,1958.

[3]魏炯若.魏炯若读风知新记[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周蒙.芣苡·萱草·芍药——《诗经》采药之民俗例说[J].中国韵文学刊,1995(01).

猜你喜欢
定情恩情郑国
党的恩情记心窝
只要一件定情信物
欠条统统拿出来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师恩情比海深
老师恩情比海深
中国式“定情”的生意与生活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未成曲调先“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