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热点解析

2011-07-12 05:21郭杰汪梅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5期

郭杰 汪梅

热点一: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热点聚焦]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我国各地在积极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各类活动,因此,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势必成为2011年各地中考关注的热点。

[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宣传(欧美启蒙思想传人)。

2、领导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3、革命主张:用革命手段(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6、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7、革命准备活动: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建立政党、创办《民报》、各地武装起义。

8、革命高潮: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新军。

(3)结果: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9、革命成果:中华民国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1、评价。

(1)成功的一面: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的一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拓展]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3)提出三民主义: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领导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5)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6)改变社会习俗: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一系列法令,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7)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

2、近代化探索历程。

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1)政治: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经济: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内因。

(3)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能力提升]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失败根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辛亥革命的历史启迪。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或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4、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1)救国救民、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

(2)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胸怀祖国、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

(3)意志坚强、永不言败、愈挫愈勇、不屈不挠的精神。

(4)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5、中国近代化历程有什么特点?与西方近代化历程有什么不同?

(1)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西方近代化历程是从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再到经济(工业革命)。所以中西近代化的历程是相反的。

6、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共享的宝贵文化遗产,两岸人民都是这一重要历史遗产的继承人。

(2)在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良性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将辛亥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扬光大,增进友谊、促进交流、拉近距离,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热点二:《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

[热点聚焦]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饱经忧患的屈辱史,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则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201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因此列强侵华史将是2011年中考关注的热点。

[基础知识]

1、《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2)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辛丑条约》的危害。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从此,清政府开始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拓展]

1、《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哪一项内容?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3、近代史上的三次都城沦陷。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本侵占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能力提升]

1、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且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客观原因: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2、中国近代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热点三:九一八事变80周年

[热点聚焦]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中日之间钓鱼岛之争再次升级。中日关系决定着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两国应从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来把握两国关系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利合作,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2011年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80周年,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目的。

[基础知识]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2、结果。

(1)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知识拓展]

1、日本全面侵华。

(1)开始标志:1937年,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的爆发。

(2)起止时间:1937年一1945年。

2、日本在华制造的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八一三事变。

3、日本在华制造的大屠杀。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日本全面侵华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能力提升]

1、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对比列强前四次侵华战争与第五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结果并说明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1)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2)不同结果:在前四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都失败了;在第五次侵华战争中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原因:在前四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落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全民族抗战。

2、抗战精神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1)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精神。

(2)启示: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3、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历史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1)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2)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3)牢记国耻,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将来报效祖国。

热点四: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热点聚焦]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所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的历程必将成为2011年中考关注的热点。

[基础知识]

1、中共一大。

(1)召开时间:1921年7月。召开地点: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2)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①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1)内容:①会议解决了党内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1)内容:①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八大(1956年)。

(1)内容: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中共十二大(1982年)。

内容: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8、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中共十五大(1997年)。

内容: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能力提升]

1、建国以来,我国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是哪两次会议?

(1)中共八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试举几例证明。这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1)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实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建党9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热点五:“十二五”规划与新中国经济发展

[热点聚焦]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以此为切入点,我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都将成为2011年中考关注的热点。

[基础知识]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4)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主要形式:①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2)创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基本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65-1966年)。

(1)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4、“文革”中的经济发展(1966-1976年)。

(1)发展原因: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邓小平进行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转了经济下滑,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2)发展表现:①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②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③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5、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至今)。

(1)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①目的: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②分四步: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③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④作用: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国有企业改革(城市改革):①时间: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②改革措施: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③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④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四次重大调整

1、土地改革。

(1)概况:①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②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生产合作化(详见上文“我国工业的发展”中的“三大改造”部分)。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概况:开始于1958年,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扩大了公有化规模,实质上是平均主义。

(2)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性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2)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能力提升]

1、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1)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中国成立(1949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底),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1)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2)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们的启示。

(1)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

热点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热点聚焦]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拟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西藏和平解放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此,西藏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和全国一样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历史充分证明,西藏和平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人民的正确选择。

[基础知识]

1、西藏和平解放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知识拓展]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①唐朝时统治者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加强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②吐蕃首领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隶属中国版图。

(3)清朝: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②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建国后西藏的发展。

(1)“一五”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西藏自治区。

(3)完成民主改革:①时间: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②意义: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①西部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5)派遣援藏干部:①目的:为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央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②重要代表: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能力提升]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国后,西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

(2)党在西藏的政策是正确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自治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热点七:毛泽东、周恩来去世35周年

[热点聚焦]

2011年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去世35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同这两位伟人分不开。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周恩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基础知识]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

[知识拓展]

1、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1927年,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后,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率秋收起义队伍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

(5)在长征时,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后,指挥长征取得胜利。

(6)领导中共参加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7)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8)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9)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并取得胜利。

(10)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周恩来的主要事迹。

(1)1924年,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率军举行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同毛泽东等负责指挥军事。

(4)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率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1945年8月,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6)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7)建国后,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

(8)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9)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0)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1)20世纪70年代,为中美关系改善做出重大贡献。(1971年,接见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与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2)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毛泽东一起机智地粉碎了林彪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能力提升]

1、三位伟人,三次巨变。

(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我国的两条正确道路。

(1)革命道路: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建设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两条道路的共同点: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热点八:基辛格访华40周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