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人物

2011-07-20 01:22
军工文化 2011年9期
关键词:兵工钻头

英模人物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苏联人民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

1938年9月,吴运铎辗转到皖南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并在军司令部修械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在寺庙中,将大殿当生产车间,配殿当修枪厂,用简陋的设备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先后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在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状况下,军工厂修复了大量枪械。为试制各种弹药,他先后数次严重负伤,砸坏了左腿,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无数伤疤。

1947年初春,吴运铎被派送到东北一个海港,留下参加建设新的军工厂,担任总厂工程部副部长,负责建立引信厂,兼任厂长。全国解放后,吴运铎先后任前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和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52—1954年在原苏联远东兵工厂进修实习。回国后,任447厂(新建火炮工厂)总工程师。此后他又从事火炮技术研究。1954—1965年间,他主持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兵工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时受聘为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

吴运铎工作勤奋,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本色。他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和试验场,亲自动手,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产品的改进,使得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大大缩短了兵工产品的研制周期。他即使在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仍在思索着兵器的改进问题,并且不停地绘制方案草图。

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达500余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17年生于湖北武汉,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倪志福——工人阶级的光辉旗帜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发明家是谁?2000年底,中国发明协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群众评出的前5名依次是: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激光照排的王选、散货抓斗的包起帆、群钻(倪钻)的倪志福。

1953年年轻的倪志福被分配到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这年夏天,车间接到一批高锰钢加工打眼任务。倪志福起初用普通麻花钻头打眼,一天竟烧坏1 2支,效率很低。于是,倪志福琢磨开了:为什么每个钻头都是同一个地方被磨损呢?是不是这些地方的压力特别大,一个尖的面积小,承受不了?倒不如干脆把它们磨掉一点试试看。第二天清早,倪志福完全忘记了通宵干活的疲惫,急不可待地拿着自己新磨出来的钻头找到师傅和工友,兴冲冲地说:“昨晚我琢磨出这样一个钻头,把活干完了!”消息立刻传遍全厂,引起轰动。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倪志福反复试验、多次改进,又开发了适合不同材料特点的三尖七刃的系列钻型。

经过科学鉴定和生产实践证明,倪志福创造的钻头比国际上使用的普通麻花钻头具有许多优点:定心好、钻速、工效高,还大大延长钻头的寿命。在此基础上,倪志福又主持撰写了《群钻》一书,将在生产实践中诞生的“倪志福钻头”做了理论概括和提高,推向社会。

1964年8月,世界科学讨论会在京召开。时年31岁的倪志福宣读了他的论文《倪志福钻头》,小小钻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不久,倪志福在《机械工人》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将“倪志福钻头”称为“群钻”。他强调:“我取得的成绩是广大工人群众和帮助我进行科学总结的知识分子群体智慧的结晶。”于是,“倪志福钻头”——“群钻”不仅从永定机械厂走向了全国,而且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以工人发明家成名的倪志福,时年68岁又回归到了发明家的队伍,担任了中国发明协会的理事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支持广大发明人的发明创新、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上。

1933年5月生于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参加工作。北京国营第六一八厂大专班毕业,大专学历,工人工程师。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工人发明家,政治活动家,著名全国劳动模范。

刘 鼎——人民兵工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刘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德国勤工俭学。1926年赴苏联,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次年回国。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组织领导工人制造枪炮,弹药,保障了人们军队的武器供给。1929年奉调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33年在闽浙赣苏区任军区组织部长兼任红军第五分校政委,后应方志敏要求,出任洋源兵工厂政委,组织领导老工人制造35毫米小迫击炮3门和迫击炮弹。1936年任中共驻东北军党代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安事变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

1937年回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特科大队队长,负责培训八路军的通讯技术人才。1940年5月调任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他亲自设计步枪、掷弹筒、炮弹草图,在太行山上开创了八一式步马枪、单响短枪、五零掷弹筒、炮弹、枪弹发射药和烈性炸药的批量生产。1944年1月调任陕甘宁军工局副局长。抗战胜利后,奉命任晋察冀解放区军工局副局长,在宣化机器厂建立生产线,大批量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后又在河北灵邱县上寨建立新的兵工生产基地,大批量生产枪弹、炮弹、手榴弹,并创制了炸药包抛射机和迫击炮长弹。

建国后,刘鼎任中央重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兵工、机器制造等行业。抗美援朝期间,他组织研制生产的57毫米无座力炮和炮弹、90火箭筒和火箭弹以及反坦克手榴弹和反坦克地雷等新型武器弹药,深受志愿军指战员的欢迎。

1957年,刘鼎被任命为二机部副部长,组织东北地区的军工大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万吨级水压机,攻克了重型、大型设备制造中的许多难关。

1960年9月,刘鼎任三机部副部长,主持科学技术工作。先后推广了电解加工、机夹刀具、组合夹具、金刚石工具、滚压加工、高能成型、振动光饰、喷丸强化等大批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

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后,他担任航空工业部顾问,中国兵工学会顾问,对开展兵工科学技术活动,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为家属子女提出特殊要求。他逝世后一无所有,留给子女的唯有宝贵的精神财富。终其一生,刘鼎对兵工的情感始终不逾,为兵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02年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历任太行工业学校(现中北大学)校长,中央军委联访司令部军工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军工局副局长,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副部长,第一、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航空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兼航空研究院院长。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兵工学会顾问。是党内著名的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我国军事工业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

祝榆生——勤奋奉献 铸就终身成就

1948年1月,在山东阳信县的一次战前训练中,迫击炮多次发射失败,当时身为教员的祝榆生说:“危险,你们都离开,我来!”在炮弹装进炮筒的刹那间,爆炸声响了,他失去了右臂。从此,一个“独臂设计师”的风采在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壮大的舞台上灿烂着、辉煌着!

坦克作为现代战争的综合武器系统,必须很好地满足“开得动、联得上、打得准”的性能要求。祝榆生确定了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思想,即在技术上要螺旋式上升,在效益上要讲究低投入高产出。他亲自参与了武器系统各大部件性能参数的确定及试验。他将新型坦克的防护系统设计为全方位的、分层次的防护体系。这些独创性的先进技术,都凝结着祝榆生的心血和汗水。

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祝榆生身负捍卫革命信仰的使命感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历史责任感。他受部长的委托,全权负责新型坦克的研制。虽掌握着科研经费拨款的财政大权,自己却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布质沙发、办公桌都是别人用过的旧品,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个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目前他仍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90多平方米的砖瓦楼房里,屋内是水泥地板,墙壁仍是用白粉刷的。在家里,他经常以面包、方便面和玉米粥等方便食品为主食,以便有较多的时间来看资料和思考工作中的问题。

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给罗荣桓元帅当过参谋的经历,使这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者认识到令人悲愤的中国近代屈辱史是国防不强、科技落后的结果。在新型坦克研制之初,祝榆生确定了三项任务:出硬件、出软件、出人才。要研制出满足国家下达的战技指标的新型主战坦克,并预留发展潜力;在研制新型坦克的同时,要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最新设计经验和方法、生产工艺、试验方法和标准;通过新型坦克研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新型坦克研制的过程中,每个部件或系统,成熟一个鉴定一个,使科研人员能随时获得科研成果奖项。

这就是一个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立下卓著战功后,又在为富国强兵的壮丽事业继续奋斗不已的老英模、老兵工——祝榆生。

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4年1月,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他是一个谙熟国情、军情又有独创精神的坦克总设计师,为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

猜你喜欢
兵工钻头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钻完井工程钻头费率合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PDC 钻头落井打捞方法分析与应用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近钻头地质导向在煤层气水平井的应用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古探1井下古、元古生界复杂地层钻头选型研究
PCD及PDC钻头在石油钻井中的应用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