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研究

2011-07-21 06:37代未
科技与生活 2011年13期
关键词:矿体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原材料、能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分析三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对深入开展滇西“三江”地区多金属资源的地质找矿及其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江成矿带内澜沧江大断裂对矿床形成以及附存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江成矿带;断裂段;矿体

中图分类号T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1-0095-01

0前言

三江地区南段(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的东侧,为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组成部分。三江造山带内发育众多的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镁铁 超镁铁岩带以及发育极好的变质岩带,一直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热门研究课题。三江地区滇西段是三江地区地质构造现象最为丰富、构造单元出露较全、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它在特提斯构造域形成演化的时空迁移变化规律和结构构造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均具代表性,是世界上研究巨型复合造山带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江造山带这种复杂的演变过程,为区内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澜沧江构造带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是三江成矿带的一部分。三江造山带是我国著名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三江南段澜沧江和红河地区,由于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备受人们关注。例如:哀牢山金矿带不断发现大、中型金矿,南澜沧江火山岩带上民乐、大平掌等发现一批铜矿床,因此这些地方成为三江今后找矿最有远景的地区。

1区域主要断裂与变形特征

澜沧江南段地区主要控岩和控矿断裂按其性质、活动程度、规模以及影响和限制盆地、岩相、成矿作用发生发展特点,主要可分为两类断裂构造:一类是长期活动的深切地壳的大型断裂,如控制盆地性质和盆地西部边界的澜沧江断裂;第二类是继承性、间歇性活动的断裂。断裂具有长期间歇性活动的特点,这些断裂在地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的转变,它们对盆地结构、沉积体系、矿床的空间展布有明显的控制。

1)澜沧江断裂带。兰坪—思茅盆地西侧的边界断裂,由大致沿澜沧江延伸的数条近于平行的主断裂及其间的破碎带组成。向北延入西藏,与班公湖—丁青断裂相连,向南经景洪出境,与泰国清莱—中马来西亚缝合线相连。沿断裂带出现地壳厚度梯度带和与其平行的航磁异常。断层面倾向东,倾角较陡,甚至直立。断裂带东侧中、晚三叠世发育了近5000m厚的火山岩,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反映出起火山活动明显受澜沧江断裂控制。在印支 燕山期,断裂带以东强烈下沉,形成了兰坪—思茅中生代陷盆地。在断裂带北段,紧邻断裂的中生代红层遭受线型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随着远离断裂变质程度渐次减弱。可见澜沧江断裂还是一条具有长期活动特征的控盆断裂。

2)昌宁—孟连断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与临沧地块西部边界相同,是双江构造混杂带的东部边界断裂,受后期断裂切割西北向走滑断裂破坏,显得支离破碎。断层面主体向东倾,受喜马拉雅期向东运动的推覆构造影响,局部倒转而断面向西倾,现表现为压性断裂,主要控制不同沉积建造的空间分布。断裂以西不出露相当于南段组的不等粒石英砂岩,断裂以东则不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断裂以东所形成的矿产主要是与岩浆活动或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的矿产,以西的矿产多与火山活动有关,体现了构造对矿床类型的控制。

3)红河断裂。作为兰坪—思茅盆地东侧的边界断裂,其北段大致沿金沙江延伸,南段沿哀牢山延出境外。沿着断裂,挤压破碎、糜棱岩化极为发育。糜棱岩带西侧为浅变质带,其间发现有蓝闪石片岩,表明局部受过强烈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东侧为深变质带。断裂带对古生代、三叠纪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东侧为台地沉积,西侧为槽型沉积。石炭纪 早二叠世,沿断裂带发育有准洋脊型火山岩,表明当时為一洋盆环境。至晚二叠世,火山岩性质转变为裂谷型,说明洋盆不大且有被动边缘存在。印支初期,洋盆封闭,沿断裂带发育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堆积。到喜马拉雅期,由逆冲 推覆作用转化为平移剪切或定滑运动,使其构造活动形迹更为复杂化。

2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

三江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历程。从震旦纪的晋宁及澄江运动开始,经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直至喜马拉雅运动,在不同地区均有强烈表现。各个时期的历次运动所引起的格皱及断裂极为发育;深断裂、大断裂成束状排列;几条板块俯冲带控制着本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及矿产的形成,一些次一级的断裂,往往是矿液疏通的通道,矿化作用常沿着某—方向进行,更次一线的小断裂或小裂隙,往往是储存矿液的良好场历。

本区区域矿产的分布严格受本区几条深大断裂及俯冲秒所控制,两者的形成格局是一致的区域构造对区域成矿的控制极为明显。本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控制着区域内地层、变质岩的分相与岩浆活动,同时也控制着金属矿产的分布,形成了构造—建造—成矿带。本区区域矿产的分布严格受本区几条深大断裂及俯冲秒所控制,两者的形成格局是一致的。区域构造对区域成矿的控制极为明显。

断裂及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壳的剧烈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压力和极高的温度,处地壳物质发生褶皱、变质、重熔、交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在沿断裂和俯冲带及其附近产生宽大的褶皱带、变质带、岩浆岩及矿化带。这种现象在本区屡见不鲜。如甘孜—理塘俯冲带、金沙江俯冲带、澜沧江俯冲带等等,在其俯冲带附近地层产生强烈褶皱,并发生变质,在一些基性或超基岩体内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铬、镍、钴、铂等;在相继出现的火山岛弧带内,形成了与岩浆岩侵入—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铁、铜、铅锌、锡钨、汞等多金届矿床和矿带;在弧后盆地一带又形成以以沉积作用力的主煤、铜等。

3结语

“三江”地区在地质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构造线由北西向急转呈南北向,也是欧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强烈碰撞、挤压的地带。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特殊,矿产资源丰富。在新时期,经过地质矿产部门系统以及兄弟单位数以万计的地质职工艰苦努力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资料,发现了大量的以有色金属为主的有色、黑色、非金属以及能源等矿产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庆同,石桂华,叶锦华,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系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王登红,杨建民,薛春纪.西南三江一大渡河地区喜马拉雅期金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A].陈毓川主编,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研究[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42-48.

[3]刘德利,张彩华.南澜沧江火山岩带铜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05.10(14):149-153.

[4]冯庆来,等.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大新山组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岩研究[J].中国科学,2009,3:220-226.

作者简介

代未(1986—),男,云南文山人,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滇西北“三江成矿带”内构造对矿体、矿床形成附存的影响。

猜你喜欢
矿体
利用3Dmine进行露天现有采场进行矿体建模的探索
赣南焦坑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乐昌市砖头坳银铅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乐昌市砖头坳银铅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南省某铝土矿区矿体特征
兴和县店子镇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因素浅析
地下物探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
内蒙古阳湾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试述金属矿山地下开采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