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1-07-30 09:08肖慧玲林仁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腹针中风病风湿

冯 勇,肖慧玲,林仁勇,黄 泳△

(1.成都市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611930;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薄氏腹针疗法,由薄智云先生倡导,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1]。近年来,薄氏腹针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如头身肢体疼痛、运动障碍、单纯性肥胖病等,疗效肯定。但是,薄氏腹针运用于精神心理方面疾病的治疗报道尚少。近期,笔者运用薄氏腹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SD),并运用HAMD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测评,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研究对象来自四川省彭州市中医院,65例病人中,58例为首次发生中风,7例为2次及以上中风;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8岁;中风病程最短8周,最长25周;脑出血19例,脑缺血45例,混合型1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中风病诊断标准[2]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评分<8分[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18分者[5];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有出血倾向者;③2周内用其他药物治疗者;④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者;⑤有严重自杀观念和行为者;⑥中风前有抑郁病史者、中风后伴意识障碍、智能障碍及失语的患者;⑦年龄大于70岁,小于40岁者;⑧不能配合治疗、随访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33人,对照组32人。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经卡方检验、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均接受薄氏腹针针刺治疗,以薄氏腹针中“引气归元”、“天地针”及“八廓辨证”取穴为主,配合各风湿点。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右/患侧)、上风湿外点(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选用华佗牌一次性1.5寸32号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右)均深刺;滑肉门、外陵均中刺。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督脉、心包经、脾经腧穴,取百会、神庭、肩髃(患侧)、曲池(患侧)、内关(双侧)、合谷(患侧)、髀关(患侧)、足三里(患侧)、三阴交(双侧)。选用华佗牌一次性1~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

两组患者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次后休息1天,共治疗4周为一疗程。

2.3 观察方法

1个疗程结束后,参考有关文献观察薄氏腹针和常规体针治疗PSD和中风病的疗效[5~6]、NDS评分和HAMD评分,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所得数据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HAMD评分和NDS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评分和NDS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见表2。

3.2 两组PSD疗效比较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ND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PSD疗效比较 例(%)

3.3 两组中风病疗效比较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病疗效比较 例(%)

3.4 两组患者治疗不适记录

在为期4周的治疗中,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中患者的不适感,包括针刺刺痛、针刺局部青紫、弯针、滞针、晕针现象,秩和检验表明,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中不适情况比较(人次)

4 讨论

中风后抑郁(PSD)是指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相对静息性卒中而言)后引发的抑郁症,表现为忧伤或郁闷、情绪低落,是对丧失、失望或者失败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负面情绪反应,程度轻的主要表现为睡眠紊乱、早醒、食欲丧失、体质量减轻、对自身缺乏信心,程度重的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现象和躯体不适[7]。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郁症”的范畴,病机关键是情志不舒。与原发性抑郁不同,该病病位广泛,是在肝肾不足、风痰阻络的基础上,再兼有肝气不舒。因此,治疗时应整体辨证,兼顾中风病和继发的抑郁症,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重点在疏肝解郁、补益脾肾、行气活血[7]。

PSD的有效治疗,对于中风病的全面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8]。有报道表明,常规体针针刺,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有肯定的改善作用[9]。但是,薄氏腹针治疗PSD的疗效还少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肝气方法治疗PSD。引气归元穴位组合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能补气血、益肝肾;腹四关穴位组合包括双侧滑肉门和外陵,能行气活血、疏利三焦;调肝气特指右侧上风湿点,深刺该穴能疏肝理气、散结解郁;配合患侧的上下各个风湿点,针对了患侧肢体的运用、感觉功能恢复。薄氏腹针的上述穴位组合,兼顾了中风病脾肾不足、经络不畅的本病特点和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继发病的特点,能够显著改善中风病人的抑郁状态。

观察表明,薄氏腹针对PSD的改善,与常规针刺相当。同时,薄氏腹针对于中风病的康复促进,也与常规针刺相当。但是,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或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薄氏腹针则比常规针刺要少。薄氏腹针针刺只是在患者腹部进行,选用的毫针相对较细,针刺时手法轻柔,不强求针感。肌张力偏高或者对针刺有恐惧和紧张感的中风患者,尤其适合该种针刺方法。

综上,薄氏腹针能够有效改善PSD,与常规针刺比较,针刺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和针刺意外发生率显著降低。薄氏腹针治疗PSD,值得临床推广。

[1]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81

[3]姚传芳.情感性精神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0-213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220-223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孙建华,朱姗姗,裴丽霞.健脑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11):46-47

[7]于存娟,孙海英.浅谈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212-1213

[8]刘艳,胡亚丹.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康复[J].内科,2009,4(5):690-692

[9]张卫,吴秋燕,张吉玉,等.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8-12

猜你喜欢
腹针中风病风湿
重庆市中医风湿专科联盟举办诊疗规范研讨会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两种风湿骨病中药候选组方的急性毒性研究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