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能动作用和能力培养

2011-08-10 02:07杨来定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声乐歌唱状态

■杨来定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大量分析、解决和总结发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教学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它关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和事业的稳步发展,因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意识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当前国内各种层次的声乐教学和培训活动开展的异常红火,然而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然而对学生在歌唱意识能动作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明显不够,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不科学,声音模仿痕迹明显;二是缺乏歌唱状态规范,即歌唱语言生活化,声音弯弯多,没有准确音高;三是缺乏气息支持,声带用力过度,声音刺耳却没有穿透力。主要原因是声乐教学还停滞在浅层状态,没有科学开发意识对歌唱的能动性作用,不太注重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歌唱时便很难把气息、位置、咬(吐)字等歌唱状态和情感表达协调统一起来,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歌唱中缺乏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歌唱活动是人脑思维意识活动过程的具体体现,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必须在思维意识的控制下完成运动,而且其运动状态极易受到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和舞台演唱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演唱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注意力不集中;表演动作机械,肢体松懈或僵硬,缺乏表现力;高音挤、卡,声音干涩、不集中,不咬字、吐字不清,语言缺乏激情和共鸣,没有稳定感;容易跑调、忘词、乐句之间音乐衔接松散、节奏不稳;声音懒散,缺乏张力;低音区声音懒散,高音区声嘶力竭,缺乏声区的连贯、统一,不能给人以“声情并茂”的感受等。上述问题除了歌者的技术能力较弱以外,主要还是由于歌者缺乏意识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意识的能动性支配和对各个歌唱器官的调控能力,即大家常说的“入戏难”。

二、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歌唱活动是在人脑意识控制下的一种肌体运动过程。意识对歌唱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歌唱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对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强调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内视觉”和“内听觉”的培养,正是强调了歌唱中意识的能动作用。歌唱活动离不开人脑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如:歌唱中音色的明暗变化、力度强弱对比、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声音的流畅、情感抒发以及肢体动作的运动过程等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可以说意识对整个歌唱活动起着重要的先决作用,因为歌者在歌唱之前就通过意识已经在自己脑海中酝酿形成符合作品内涵的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被动调控只是对临场发挥不足时的一种弥补和挽救,不能保证歌唱最好效果,因而要强调意识对歌唱的主动作用。

三、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良好歌唱意识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协同完成,任课教师切不可把责任推给学生,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不聪明。而应针对其性格、声音条件、文化知识和综合理解能力进行认真分析,与学生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认真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和学习体会,让教师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对歌唱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突出了个人意识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意识是取得声乐学习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更是艺术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仅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意识的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声乐学习中学生在多听、多看、多练的基础上多想,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分析各种声音状态的异同,找出正确发声的方法和规律。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教授接受央视采访时讲道,之所以能在自己76岁高龄时达到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是因为自己在经受无数的奚落和挖苦声中坚持数十年的结果,是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良好心态促成了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因对成功的渴望产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而最终接近和达到理想目标。

1.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声乐学习应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练声或歌唱前,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激发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和激情,只有在意识思维积极活跃的状态下,一切与发声相关的歌唱器官才能处于应有的积极、协调一致的状态,歌唱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同时,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上放松情绪,减少歌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怯场”。二是对歌唱状态的感知和调控意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强调技术练习的同时,更是要培养其对声音理解和认知能力——意识。解决学生学习意识问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集中注意力。声乐学习和其他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学生歌唱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在公开场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停变化的表演环境,集中注意力,免受人、物运动变化对其影响和干扰。像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一样,体会“闹中求静”,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才能够全身心放松并积极兴奋的投入到歌唱中来。

3.提高意识对气息的监督和调控能力。“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已众所周知,然而关于运用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对气息运用的体会不尽相同,理解和表达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学中声乐教师(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声乐教师)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而应结合国内外公认的歌唱家和声乐理论教育家对气息精炼的表述,在学生初级阶段作为日常教学必须环节进行严格、耐心、细致的训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正确呼吸状态下,呼吸器官的运动状态,并强化意识对呼吸器官的控制和身体肌肉记忆,直到学生达到能自己正确运用和熟练控制为止,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4.强化声音位置稳定的保持意识。许多学生在练声时有较稳定的歌唱位置,但歌唱时往往因咬字和音高起伏变化而不能保持声音位置的稳定,非常影响声音的表达和表现。保持声音位置就像投篮球一样,高、低、远、近都不合适,必须保证位置的持续稳定。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监督学生把每个字的气息和声音都准确的送到声音位置上,并保持气息的饱满、积极,注重对不同声音的分析、辨别和体会,做到由心而发。

5.注重意识对咬字、吐字状态的调控作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咬字、吐字方面出现牙关紧、舌头懒、舌根音重、喉音、鼻音等发声问题和方言等习惯问题,具体解决办法是,教师应把歌曲中的歌词进行“辙韵”归类,并对各“辙”的发音特点和口腔状态认真分析、讲授和示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歌唱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课堂上不迁就和轻易放过学生细小的发声问题,迫使其主动改正不良讲话习惯,建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规范运用。

6.舞台表演意识。舞台表演应注重动作程式化教学,先就表演的各种表情、眼神、动作等进行程式化训练,再根据作品需要体会各类动作的情感表现,提高动作表演的真实感和观赏性。关于眼神的训练,可将男女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视训练。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羞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眼神的凝聚力和传神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在演唱中很快进入状态,声音、情感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结语:

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习惯。声乐教学就是要克服和纠正学生不良学习意识和发声习惯,逐步建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歌唱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歌唱能力和水平,最终接近和达到声乐演唱的更高境界。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

[2]张昱.意识问题杂谈[J].心理学探新,1982(4).

猜你喜欢
声乐歌唱状态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智珠二则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