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华:与中共同龄的铿锵巾帼

2011-08-10 06:14
党史文苑 2011年11期

余 玮

“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为什么不让女同志参加参谋训练队?”17岁的她站在毛泽东的面前,用近乎质疑的口吻对着领袖说出心里话。她那纯真坚定的要求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于是,她被正式批准进入延安抗大参谋训练队。

这是八路军的第一位女参谋,后来曾担任国务院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委员,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她就是与中共同龄的铿锵巾帼——陈慕华。

陈慕华自17岁走进革命队伍,曾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饱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并曾经多次遭受委屈和误解,然而她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局面。高大魁梧的她,精明能干,和蔼可亲,洋溢着特别的活力,既无逊于男性领导人的风度,又不失东方女性的魅力。

难以抹去的延安记忆

1921年,陈慕华出生于素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田鱼之乡”“杨梅之乡”和“浙南油库”(山茶油)美誉的江南小城浙江青田。她的父亲是位正直的军人,毕业于陆军大学,一直在军界服务,民国时期曾任过团长和少将高级参谋等职。叔父陈栖霞是位进步的国民党空军高级军官,曾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后告退归故里。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南京读中学的陈慕华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消极抗日,内心十分愤怒。在看了当时的《新华日报》之后,她感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的,于是,她辗转到了西安,并于1938年3月奔赴延安。从此,这位娇小姐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慕华曾回忆说:“我那时候还想继续上学,但是日本人打过来了,学上不成了,因此思想上是一股子热情,要抗日,要抵御外敌的入侵,所以我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延安有个抗大,而且只要学半年就可以毕业——这是个好事情,很吸引人,所以我就要求到延安去。那时候,林伯渠负责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我临走前他还跟我谈了话。他讲延安很苦,你到那里去要准备吃苦,要有吃苦的精神。第二点意思是到那里要好好地学习,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上进。第三条不要过早恋爱。就这样,我交了10块钱,就搭上八路军往延安运粮的卡车,坐在卡车后面到了延安。”

在延安,陈慕华如愿以偿地上了抗日军政大学,参加了共产主义思想培训和学习。1938年6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回忆:“我那时先是参加了抗日委员会,接着参加‘民先’(编者注: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然后积极要求入党。我在班组的时候挺活泼,当了班长,是一个小骨干。这样,我很快就入了党。”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十分艰苦,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但这没有动摇陈慕华的革命决心。当时,战士们都是没有军粮就吃青菜,没有青菜就吃干白菜、喝面糊糊,苦是苦,但陈慕华喝得可香了,革命的劲头从来没有消减过。

后来延安抗大开办参谋训练队,但只招收男培训人员。当时的女战士就是搞卫生、当护士或学医,搞通讯的都很少,陈慕华等女战士不甘于此,还是想从军学参谋。于是,她毅然决定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讲明自己革命的决心和信念。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以陈慕华为代表的11名女同志终于参加了参谋训练队的学习。

延安那段岁月在陈慕华心中永远难以忘怀。她与后来相濡以沫的老伴钟毅是在这里相识并相恋的。钟毅毕业于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从事抗日活动遭日寇追捕,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与陈慕华同在参谋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在留守兵团当参谋。两人于1940年结婚。陈慕华曾这么回忆:“没条件搞结婚仪式,那时候经济条件很差,大家吃的都很差,生活标准都很低,行李也都不多,反正两个人的行李凑到一起,搬到一个窑洞里,就算结了婚。”

1943年11月,秋风萧瑟,陈慕华的二女儿在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人间。当时陈慕华因叔叔陈栖霞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受到某些人的围攻和逼问。钟毅带着大女儿住在延河对岸,因陈慕华被审查而一直不能与她团圆。自二女儿诞生开始,陈慕华就一直在为女儿的前途作抉择:送给可靠的人家?不!这是自己患难与共的心头肉。留在身边?严峻的形势使她无法给女儿最基本的照顾。

经过3个月的思想斗争,陈慕华终于下定了送出女儿的决心——为了革命需要,也为了女儿的生存,她把二女儿送给了安塞纺织女工王进。

1945年,王进夫妇带着用羊奶喂大的女儿小苹来向陈慕华辞行。陈慕华牢牢记住了“小苹”“王进”的名字,在此后魂牵梦萦的30年里没有一天淡忘过。全国一解放,陈慕华就开始四处寻找女儿,却一直杳无音讯。

早年,陈慕华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直到1975年,在一次极偶然的机会里,陈慕华听说外贸部有一位女同志叫王进,沉寂多年的希望之火再次被点燃。她找到一位熟悉王进的同志,请他特地去看看王进的女儿。那人很快就回来了,惊喜地说道:“没错!没错!女孩儿是高个儿,非常像您!”陈慕华立即赶到王进家,一眼就认出老太太就是当年的女工王进。她仔细端详着王老太太,还未开口眼泪就掉个不停,哽咽着说:“你们照顾小苹32年实在不容易!小苹永远是您的女儿。我身边还有3个女儿,小苹会永远留在您身边尽孝道。老姐妹,今后我们就是亲戚了!”王老太听后,既为陈慕华找到女儿而高兴,也为陈慕华的大度而感激,不由热泪盈眶。

共和国央行女行长

1985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慕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成为共和国央行第一位女行长,时年64岁。当时,外界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金融机构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预示着中国在改革中提高作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

1996年1月8日,陈慕华出席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开业典礼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陈慕华上任时就明确表示:“早些时候银行就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大‘出纳’,1984年1月1日银行机构真正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时间、经验的欠缺,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在职能划分上的关系还没完全调整好。货币发行量有些猛增,物价上扬的情况有些明显。对此,必须强化中央银行的控制和调节职能,‘分灶吃饭’以搞活金融,调控信贷投放。”她常说:“经济越搞活,越需要银行这一经济杠杆。”

“原来的银行,只是财政部管辖的,实际上是财政部的出纳,代收代支。”陈慕华认为,搞活金融应首先从管好用活国家外汇入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对外贷款管理机制的缺失、引用外资的混乱以及利用外资上的“开源”“节流”等问题,日益凸显。陈慕华急在心上,她经常约见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几位负责人进行讨论,经过约谈专家以及与同志们交换意见,陈慕华做到了心中有数。她决定组织央行统一管理对外借款,要求境内机构向外国或港澳地区银行、企业借款,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归口管理。

1985年10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成果初显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著名论断,号召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对此,陈慕华提出,为了贯彻好“经济要稳定、改革要深化”的方针,央行必须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稳中求活”。

1986年,陈慕华带领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编制了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以此确定金融宏观控制的目标。在陈慕华的领导下,央行坚持以控制贷款总规模为主,同时研究出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法,并按照管理增长率、物价计划上升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先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再进一步确定贷款规模。当时,我国信托业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各地、各部门设立信托机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信托业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因此,陈慕华在1988年即将卸任央行行长的这一年里没有懈怠,对信托机构进行了清理和整顿,理顺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原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人民银行信贷计划和专业银行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乡信用社的信贷收支。1986年至1988年的3年间,我国的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构成了我国城市信用社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

陈慕华特别重视研究货币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的新路。经过这些尝试之后,陈慕华上任时面临的经济过热和信贷投放过大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货币回笼情况良好,信贷总规模、资金结构和贷币发行量得到了调整,货币问题的研究逐步走上正轨,金融工作正逐步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针对搞活金融中的货币问题,陈慕华曾形象地说:“涨价的原因是基建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大,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大家疯抢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回过头来向银行要钱,银行就要多出钱,可票子多了,又要打银行屁股。这种情况下,即使把银行屁股打扁了,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必须研究货币问题以解决根本问题。”陈慕华这种研究货币问题的决心,成为现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典范。

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的奠基人

1988年4月,陈慕华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这年9月,陈慕华又在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全国妇联主席。此前,当中央领导同志找她谈话,推荐她为全国妇联主席时,她曾惊讶地问:“你们是不是选错了人?”在确信她要担任此职后,陈慕华曾经幽默地说:“我这辈子没做过妇女工作,这回可是‘赶鸭子上架’。”

走马上任后,陈慕华表示一定干好份内之事。她主帅的全国妇联在新的历史时期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她注重从妇联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让妇联在服从、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找准位置,选好角度,把握着力点,使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适应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谈及提高妇女全面素质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时,陈慕华曾说,作为一个女人,有女儿、妻子、母亲、祖母、外祖母等多重身份。“教育好一个女孩,就等于教育好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如果她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她生育的子女,也会像母亲那样,懂得怎么生活,她的丈夫也会受到她的影响。作为一个女人,最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子女,因此最懂得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989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一个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当年仍有480万7岁至14岁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其中女童竟占了这个数字的83%。看到这个数字,陈慕华震撼了!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数字!她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儿童就是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陈慕华的倡导和全国妇联的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设立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专项基金——“女童升学助学金”。1992年,这一社会公益项目被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

陈慕华既是“春蕾计划”的倡导者,也是“春蕾计划”的捐助者。每年1月1日,她都是第一个捐款者。她曾特意给家人与亲友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是有工作的人都要资助一个“春蕾计划”的贫困孩子。她和全家人每年至少资助13名延安女童,累计资助女童195人次,并曾提议而且率先捐款,设立“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春蕾计划”让贫困地区的千千万万个女童改变了命运,在帮助女童重返校园、维护女童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公平、推进社会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春蕾计划”成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范例。

1992年,陈慕华与红领巾小记者们在一起

后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又推出了“中国儿童少年安康成长计划”,帮助孩子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陈慕华亲自担任这个计划的工作委员会主任。她以年迈的身体亲自参与活动和会议,关注未来,救助迷途的孩子。陈慕华曾强调:“为了孩子,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要竭尽全力,要用不怕‘磨破嘴’和‘跑断腿’的精神搞好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

对基金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募集资金与管理资金。陈慕华一直强调,基金会一定要有很好的信誉,要取信于民,对每笔基金都要有交代。募来的钱只能用于公益事业,即使是利息部分的使用,也要严格限制。在募集资金方面,陈慕华有两句名言广为流传:一是“搞募捐是为了妇女儿童,不是为我自己”;二是“要有爱心,脸皮要厚”。

为了创造培养妇女人才的良好环境,1992年初,在陈慕华的倡导下,全国妇联决定:自己筹资,在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一所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女子高等学府——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将专项集资兴建中华女子学院的任务交给了妇基会。陈慕华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亲临募资一线,转战大江南北。她走到哪儿,就宣传鼓动到哪儿,安排落实到哪儿。她曾说过:“办好女性教育是千秋伟业,这个光荣的使命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这一代人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

为了在1995年世妇会召开前建成中华女子学院,陈慕华一步步制定筹款方案,甚至连设计图纸和施工等具体事务她都亲自过问。她冒着酷暑,顶着寒风,多次到建造中的中华女子学院视察,从防水层问题到学生宿舍内部结构的设置,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几年中,陈慕华带领妇基会的同志发扬聚沙成塔的精神,四处奔走,八方求助,向社会广募资金,最终募集资金达1.5亿余元,较好地完成了专项集资任务。经过艰辛的努力,她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中华女子学院已被建设成为一所专门培养新型女性人才的现代化的大学。

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慕华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9月,又连任第七届全国妇联主席。1998年之后,她还一直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继续为共和国的发展发挥“余热”,曾成为第十届宋庆龄樟树荣誉奖的唯一获奖者。

面对荣誉和头衔,陈慕华宠辱不惊,她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自己是人民的一员、女性的一分子。身为领导干部的陈慕华在生活上廉洁朴实,平时上下班都乘公交车,在机关排队买饭,深受机关干部的称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除了养花与散步,她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平时,她对衣着也没有多少讲究,不穿名牌,也不用名牌化妆品。她所有的风度和魅力从朴素中来,从智慧中来,从才干中来。正如陈慕华的弟弟陈慕榕所说,陈慕华“是个简单干净的人,衣着也不刻意讲究,因为她长期做妇女工作,所以很关心各地妇女儿童的情况,每次回老家都喜欢看看孩子们”。

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正当中华儿女为汶川地震灾区奇迹般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震撼时,正当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满怀自豪幸福地纪念基金会成立30周年时,中国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的重要奠基者陈慕华却永远地离开了。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一位老部下得知陈慕华病逝后,深情地说:“尊敬的老领导,老大姐,您今天走了,您在汶川地震发生3周年的前两个小时走了——我们心里知道,您是为了赶在全国人民祭奠那些死难同胞前,先行前往灾区看望慰问四川大地上的那些死难同胞了,特别是去提前看望慰问那些在灾难中罹难的妇女和儿童们了。因为,在您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妇女和儿童!”

题图 2004年6月,陈慕华83岁生日时所摄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