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

2011-08-15 00:48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650032
云南农业 2011年8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培育农产品

□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650032

□字朝华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苏丹红、多宝鱼、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敲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警钟。绿色食品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生态农产品公共品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加快开发绿色食品,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农产品品牌及促进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 云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非常明显,优质茶叶、核桃、水果、野生菌等农产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发展绿色食品孕育了良好的自然基础。近年来,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我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绿色品牌,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使全省绿色食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0年10月底,我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累计达399家,认证产品834个,认证产品实物产量达465万t,实现产值115亿元。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累计达286家,认证产品613个,认证产地种植规模达25.73万hm2、养殖规模239.68万头(只),认证产品实物总量达186.87万t,实现产值82亿元。有机食品累计认证68家企业170个产品,认证产品原料产地面积62.87万hm2(含野生资源采集面积),认证产品实物总量4.27万t,产值12.5亿元。

为加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方向,并自2002年起对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进行了资金奖励。截止2010年10月底,全省累计奖励了301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奖励资金达1 590万元。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措施,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发展绿色食品。“绿A”螺旋藻、“猫哆哩”酸角糕、“欧亚”牛奶、“蝶泉”奶粉、“松鹤”下关沱茶、“龙生”绿茶、“李烧鸭”烤鸭、“洱宝”话梅、“华曦”鸡蛋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已发展成为我省知名绿色食品品牌,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为发展我省绿色食品经济奠定了扎实基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色食品品牌培育意识淡薄

受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我省各地仍有部分领导、企业、个体经营者没有品牌意识,生产和消费品牌观念淡薄,致使绿色食品品牌培育没有受到重视,绿色食品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缺乏相应政策措施的支持。大多数小企业和分散经营的个体户更没有品牌培育意识,不注重质量认证和品牌培育工作。还有一部分企业仅仅是为了申报项目或争取奖励而进行绿色食品认证,认为通过了绿色认证就是获得了品牌,在以后的产品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对其品牌、效益的宣传,使其产品虽已认证但在国内市场或本地市场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更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2.2 绿色食品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用于绿色食品发展的资金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培育。省政府每年仅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对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每家5万元的奖励,各地也没有专项资金,仅有局部地区参照省级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我省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很少引进外资注入,银行贷款也较为困难,企业发展总体呈现资金缺乏局面,一方面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更新设备、技术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展绿色认证、品牌宣传和营销。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难以支持企业培育品牌及提高其知名度,对于公益宣传、绿色产品营销组织更显乏力。

2.3 标准化程度较低,证后监管难度大

我省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低,企业认证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包装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低,部分地方认证绿色食品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或获得相应项目和奖励资金,导致少数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未能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导致标准执行度低,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品牌效应难以提升。较为普遍的是部分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在种子种苗的供应、生产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采收、包装、运输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也对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产生一定影响。同时,随着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的逐年增加,各地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受人手少、经费不足等因素制约,难以全面开展产品抽检、监督检查、用标检查等工作。再加上假冒伪劣农药、兽药、肥料等生产资料不断泛滥及部分企业不用标、滥用标、超范围、超期用标行为时有发生,给各州、县市工作机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2.4 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滞后

由于品牌意识淡薄、资金有限,部分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提高产品品质,不愿意花更多资金广泛宣传自身品牌,不愿意开拓省外甚至国外市场,每年仅被动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且参展积极性不高,准备不足,宣传不够,参展宣传效果不大。对于网络营销、宣传,设立连锁店、专卖店及进超市等营销方式,多数企业更因为资金、意识、产品规模达不到要求而难以做到。另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宣传、营销力度也显不足,各级相关工作机构由于经费限制难以组织绿色食品开展较大规模产品营销活动,也不能长期开展相关绿色食品公益宣传,致使绿色品牌打造难,经济效益难显现。

3 加大培育绿色食品品牌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意识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借助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及绿色品牌发展实例的广泛宣传,定期发布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市场供求等信息,不断加大知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宣传,逐渐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识,营造一个发展绿色食品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是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对绿色食品及品牌培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促使制定一些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广大企业和农户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品牌经营、商标先行”的意识,鼓励开展商标注册、标准生产、绿色认证、品牌培育等工作,增强企业和农民投身于发展品牌农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强广大市民、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培养消费者认识、选择、消费绿色食品的习惯和理念,进一步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和消费。

3.2 加大标准化推广力度,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创建品牌的基础。要提高产品质量,首要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基本手段。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应支持企业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围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制定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生产操作规程,指导企业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对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管理推行标准化并加强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等技术的研发,确保绿色食品质量,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食品经济奠定基础。

3.3 强化认证与监管,树立绿色食品形象

强化绿色食品认证与监管、维护其品牌形象,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协调相关部门,重点加强以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肥料等生产资料为主的投入品监管,联合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肥料的违法行为,把好品牌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基础关。同时,逐步支持完善州市、县及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绿色食品抽检和监督检查工作,以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加大绿色食品认证力度,积极动员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严格认证程序和标准,严把“入口关”,坚持做到“宁缺毋滥”,并加强企业证后年检管理、标准化生产现场监督检查及用标行为市场监察,必要时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严厉查处、打击冒用、滥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等违法行为,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形象。

3.4 积极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

一方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旅游文体活动,大力推介当地名特优绿色食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绿博会等,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企业参与全国或国际性博览会。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企业到香港、澳门、上海、北京等国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绿色食品专卖店,设立专柜或寻求代理商,销售云南绿色产品,提高我省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营销信息网络,定期发布绿色食品供求信息,扩大云南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及产品知名度,推动全省绿色食品经济发展。

3.5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保障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扶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支持开展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鼓励开展深加工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规模及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协调金融部门对绿色食品企业实行贷款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安排贴息贷款等,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和合作,支持绿色产品的开发。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在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土地(加工用地)使用、税收、新闻宣传等方面应给予企业一定优惠和支持,支持其开发绿色食品,培育绿色品牌,发展绿色食品经济。

[1]赵淑杰.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之探讨 [J].农业经济,2007(2):65~66.

[2]范金旺.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9~131.

[3]赵守东.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76~678.

[4]蔡守琴.青海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优势分析[J].科技信息,2008(36):231~232.

[5]孔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集群品牌整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4~6.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培育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什么是绿色食品
蟑螂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