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资讯

2011-08-15 00:42
种业导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制种小麦水稻

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最高涨9元

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消息,2012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均提高到102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7元、9元和9元。

2010年10月,国家曾上调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其中,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提高到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

“国家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幅度在加大。”中华粮网分析师张智先表示,“不过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小麦价格今年的涨幅并不明显。相比于小麦,玉米价格年初至今的涨幅在20%以上。”张智先认为,收益率将决定农民的种植面积,因此提高收购价格显然能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据分析,小麦连续八年丰收,由于今年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国家收购粮源较少,长期来看,在此政策的支持下,预计小麦价格将平稳上涨至每公斤2.12元之上。

(每日经济新闻)

农业部拟规定农业植物品种只用唯一名称

为解决当前农业植物品种命名中存在的“一名多品、一品多名、夸大宣传”等问题,维护种子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农民权益,农业部起草了《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征求意见稿)》。该规定9月27日起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截至10月30日。

该规定明确了适用范围。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农业植物品种及其直接应用亲本的命名都应当遵守该规定,其他农业植物品种的命名参照执行。

(呼和浩特日报)

农业部:2012年建0.67万公顷国家级制种基地玉米育种优先

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将在在甘肃酒泉、张掖等地启动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初步设定当年完成的制种面积目标是0.67万公顷,以玉米育种优先。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为此农业部在制定一系列发展种业政策的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农业部种子管理局,随后种子管理局内部又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加快贯彻实施发展现代种业的步伐。

据种子管理局内部人士介绍,近日,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调研组的十多名领导和专家深入甘肃酒泉、张掖两市进行了种子生产基地考察和国家级制种基地调研,期间分别在两市召开了政府、管理部门座谈会及企业农户座谈会,听取了当地政府、区县领导、农业部门和种子管理机构、乡镇村干部和玉米制种大户的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调研组的十多名领导和专家就规划的定位、目标、内容和机制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为酒泉、张掖两市制定国家级制种基地规划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

据本次带队的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透露,农业部2012年将要启动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完成0.67万公顷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其外,他还表示,农业部将与国家发改委沟通,优先进行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切实把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好、管理好,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观察网)

我国2011年将种冬小麦0.23亿公顷增约6.67万公顷

目前北方秋收秋种接近尾声,西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小麦播种进入高潮,秋冬播正有力有序推进。截至10月24日,全国秋粮已收获0.68亿公顷,完成种植面积的87.9%。已播秋冬农作物0.31亿公顷,完成计划的65%。据农民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冬小麦面积0.23亿公顷,增加6.67万公顷左右。

(国土资源部网站)

河北唐山拟建首个航天育种示范基地

近日,唐山市与中国航天工程育种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唐山市首个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有望2012年建成,10余个太空蔬菜品种将走上唐山市民的餐桌。

该基地规划面积20公顷,总投资1 500万元,主要以航天品种培育、推广为建设内容,重点推广种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易种植的太空蔬菜、太空瓜果、太空花卉等农作物及植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种植生产、科普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综合性航天育种示范园区。

(环渤海新闻网)

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近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这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据介绍,此次中种集团与北京农科院的合作是在产学研结合道路上的一次有益尝试,科企之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和技术推广的有效对接,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粮食安全及保持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国际领先地位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独创的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整体水平国际领先。用二系法选育的杂交小麦品种,抗逆性强、水肥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可达15%~20%,且每667平方米减少播种量达1/3,对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作用显著。

(农民日报)

玉米新品种“浚单29”通过国审高产并抗逆优良

鹤壁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9”近日通过国家审定,这是“十一五”以来黄淮海玉米种植区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品种,也是鹤壁市农科院继2003年“浚单18”、“浚单20”通过国家审定之后,第三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据介绍,经过连续七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种植,“浚单29”经受了高温干旱、阴雨寡照、大风倒伏等不利天气气候的考验,并表现出高产突出、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抗逆优良等特点。

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研究员认为,“浚单29”在黄淮海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成功选育和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对引导和推动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快速推广、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改善品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对促进河南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河南日报)

江苏在国内率先实现观赏棉育种与盆栽化

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只开花不结桃的观赏棉育种与盆栽化。据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旭升介绍,该所目前已经培育出不同类型的观赏棉品种20多个,已发现的基本花色有黄色、红色、鲜红色、白色;花瓣类型有红心型、无红心型;基本叶形有掌状绿叶、竹状绿叶、掌状红叶、亚红叶、竹状红叶等,株高从60厘米到150厘米不等。

(中国园林网)

河北一菜农培育出巨型冬瓜新品种

近日,河北无极县菜农俱孟辰开心地展示自己精心培育的巨型冬瓜。据介绍,这种巨型冬瓜是由“广东青”与本地冬瓜杂交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该品种的冬瓜体形细长象瓠子,个个长达1米多,直径15厘米至25厘米,瓜肉细腻且出菜率和产量都很高,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5 000公斤。

(中国新闻)

华中农大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正调控水稻粒重基因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领衔的水稻国家创新研究团队,日前成功克隆了正调控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S5。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显示,该基因在高产分子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控制粒重即种子大小的关键基因,以往已经克隆出的GS3、GW2和qSW5粒形基因均与粒形呈负相关,即较高的基因表达水平,种子大小反而随之下降经过近10年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团队此次克隆的GS5却是一个种子大小的正调控因子,其较高的GS5表达水平可能参与促进细胞周期循环,加快细胞循环进程,从而促进水稻颖壳细胞的横向分裂,进而增大颖壳的宽度,继而加快谷粒的充实和胚乳的生长速度,最终增大种子的大小以及增加谷粒的重量和单株产量。

大量研究表明,在除了谷粒大小目标性状有差异,而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两个遗传材料中,谷粒大的材料比谷粒小者含有较高GS5基因表达,大粒比小粒宽了8.7%、千粒重增加了7.0%、单株产量提高了7.4%。

研究团队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51份水稻品系进行GS5启动子比较测序,发现GS5在自然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分别是GS5大粒单倍型、GS5中粒单倍型和GS5小粒单倍型,正好对应不同品系宽、中等宽和窄粒形等三组不同粒宽的性状。其中,GS5小粒单倍型是野生型,而GS5大粒单倍型是水稻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功能获得性的突变型。启动子镶嵌转化分析进一步表明,上述突变型的形成,取决于GS5启动子的自然变异。因此,GS5在水稻人工驯化和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水稻种子大小的遗传多样性贡献很大。

(中国新闻网)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

近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以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为首的9人鉴定专家委员会,对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种子生产新技术”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作的报告,审阅了鉴定资料,经质疑和讨论,一致认为,该科技成果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生产应用价值,对两系杂交水稻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中有二大问题阻碍其发展。第一大问题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导致的制种不安全,不育系经3~4代繁殖,不育系中部分植株的不育起点温度会上升,繁种产量越低,不育起点温度上升越快。生产中由于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上漂而导致制种失败或种子纯度不达标的事件经常出现。第二大问题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安全性差、产量低、质量不好。以往采取的冷水串灌繁殖和海南冬繁两种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方式都存在上述问题。

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以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围绕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一是研发了株系育性鉴定保纯法原种生产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程序简单、周期短,育性鉴定、株系淘汰准确,原种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经生产实践检验效果良好;二是研制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基地和时段计算机选择系统,利用国家气象局740多个气象站点、50年历史气象资料、2700多万个原始数据,根据不同不育系繁育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筛选出最佳繁殖基地和时段,并在生产实际中获得成功。2011年,安徽袁粮、隆平种业、北京金色农华等种业公司在该系统筛选到的基地进行了Y58S、广占63S、9802S等不育系的繁殖,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50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超过700公斤。

通过该系统筛选到的基地和时段进行两系不育系的繁殖,其安全性比原有的冷水串灌和海南冬繁大为提高,繁殖产量提高3~7倍,且种子质量特别好。

(科技部)

科学家发现培育富铁水稻的遗传技术

科学家说他们已经在培育解决铁和锌缺乏症的水稻品种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个突破进展。缺铁和缺锌影响着亚洲穷国成千上万的人。

澳大利亚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心(ACPFG)的Alex Johnson说,这种转基因水稻的含铁量是传统水稻的4倍以上,含锌量是传统水稻的两倍。“这种水稻是白米铁含量最高的(高达百万分之19)。我们还证明了铁存在于组成了白米的胚乳组织中。”Johnson强调,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广泛食用白米。

“这个新的报告记载了增加水稻谷粒铁含量的一种方法的令人兴奋的早期结果,”部分资助了该研究的美国HarvestPlus组织的水稻作物研究组负责人Gerard Barry说。“碾米谷粒中的铁含量增加对于人类营养非常重要。”

促进生物强化食品研究的HarvestPlus组织通常把重点放在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上。但是很难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实现水稻铁含量的增加,因为几乎没有铁含量更高的天然水稻品种用于这种育种过程。

Johnson及其研究组把重点放在了烟草胺上。这是一种在水稻中天然存在的物质,能帮助从土壤中吸收铁。在正常情况下,正是由于土壤铁含量低为水稻发出了信号,让水稻打开控制烟草胺制造的基因。这组科学家成功地让这些基因一直打开。

这种方法也增加了锌的含量。Johnson说,由于烟草胺自然存在于水稻中,食用这种水稻不太可能有任何健康副作用。

但是他说在这种新型水稻释放供人类食用之前可能需要10年时间。因为需要用几个季节的时间进行大田评估,而且需要生物利用度研究,从而发现动物是否真正能吸收这些铁。

大田试验已经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开始。

(科学与发展网络)

英发现抗油菜叶斑病基因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抗油菜叶斑病的基因,他们希望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能够抗病和高产的新品种油菜。

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新一期《植物病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一些油菜变种中发现了这个代号为R的抗病基因,它位于油菜的A1号染色体上。拥有这个基因的油菜会生产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影响叶斑病病原菌的繁殖行为。

具体地说,这种蛋白质能够限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无性生殖,但不影响其有性生殖。据介绍,相关病原菌有性生殖的频率不高,因此如果油菜全部含有R基因,则油菜患叶斑病的几率会大为降低。

参与研究的布鲁斯·菲特教授说,这是一种新的抗叶斑病的方式。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油菜品种,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减少使用化学杀菌剂,保护环境。

(新华网)

植物在被淹时可激活特定基因助其“抗洪”

植物和人一样,被水淹会因缺氧而难以呼吸。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植物在被淹时可激活体内的特定基因,助其“抗洪”。这项成果或有助于人类提高作物的抗水淹能力。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学研究所近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植物被浇了过多的水,便难以获得足够的氧以维持细胞正常呼吸。这时,植物体内细胞膜会释放一种名为RAP2.12的转录因子,这种蛋白质会激活特定基因,帮助植物更好地应对缺氧状况。

研究人员发现,在RAP2.12的作用下,受淹植物恢复情况较好。不过眼下尚不清楚植物自身如何测量其周围环境含氧量。

研究小组组长约斯特·范东恩说,新发现将来或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水淹能力”,毕竟全球约10%的农田会不时遭受洪水侵袭。

(新华网)

猜你喜欢
制种小麦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一季水稻
哭娃小麦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