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啄癖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1-08-15 00:52凌和标胡志忠曹冬明刘荣平
浙江畜牧兽医 2011年6期
关键词:换羽啄食淳安县

凌和标,胡志忠,曹冬明,刘荣平

(1.淳安县鸠坑乡畜牧兽医站,浙江淳安317000;2.淳安县石林镇畜牧兽医站;3.淳安县富文乡畜牧兽医站;4.淳安县畜牧兽医局)

啄癖是鸡群中的一种异常现象,特别是饲养密度较大的规模化鸡场,患啄癖症的鸡群常会发生互相啄食羽毛、肌肉、蛋品或其他异物,严重者常会影响鸡体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养鸡场户必须引起重视。

1 啄癖原因

1.1 营养因素 日粮营养不全,动物性蛋白质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青饲料或粗饲料缺乏,食盐含量不足,玉米含量过高等,饲料粒度过小或缺少砂粒,均易引起啄癖。

1.2 饲养环境 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光照时间过长,光照强度或光色不适当;饲养密度过大,鸡群拥挤,空气污浊;不同品种、年龄、强弱混群饲养,均可诱发啄癖。

1.3 疾病因素 外伤、体内外寄生虫、泄殖腔炎症或脱出、腹泻性疾病,如雏鸡白痢、鸡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早期,肛门附近粪便污染,不断刺激机体而引起自啄解痒或诱使其他鸡只互啄。

1.4 换羽因素 一般 来说,鸡在1个饲养周期中约换羽3次。第1次从4周龄开始由绒毛换成幼年羽;第2次从70日龄开始由幼年羽换为体羽,第3次从100日龄开始由体羽换为成羽。换羽期间由于新羽生长,皮肤发痒,常可引发啄癖。

1.5 其他因素 调整鸡群,确定群序。青年鸡和产蛋鸡在调整鸡群时,放入新鸡常会破坏原来的安定格局,发生争斗以重新确立群序而出现互啄。即将开产鸡群由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酮含量增加,均可促使啄癖倾向。

2 啄癖类型

2.1 啄羽癖 多发生于发育中的幼雏换羽期和产蛋鸡的盛产期和换羽期,尤其是当年的高产鸡群最易发生,多与日粮中含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表现为啄羽、啄翅、啄尾,常使羽毛不全,皮肉暴露。

2.2 啄肉癖 是鸡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癖,同群鸡只互相攻击,发生伤害甚至死亡后,攻击者就会啄食部分尸体。据生产实践,该啄癖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群中,如果在雏鸡中加以预防,则成年后很少发生。

2.3 啄肛癖 多发生于雏鸡和产蛋鸡。啄食肛门及下腹部,是规模养鸡场中最严重的一类恶癖,尤其多见于高产笼养鸡或开产鸡群,鸡体肛门一旦被啄破流血,就会引起群鸡争啄,直至肠道脱出,严重者引起死亡。

2.4 啄趾癖 鸡群相互啄食脚趾,引起出血或跛行,尤以幼雏鸡最易发生,严重者可啄断整个脚趾。另外,公鸡间争斗还可引起啄冠、啄髯等,啄鳞癖则多见于被体外寄生虫侵袭的病鸡。

2.5 异食癖 多见于青年鸡或成年鸡。表现为啄食刚产下的鸡蛋及陈旧的灰渣、砖屑、陶瓷碎块,啄食被粪尿污染的羽毛、木屑等。病鸡常见消化不良、羽毛无光泽,体躯消瘦等病态。

3 防控措施

3.1 适时断喙 生产实践表明,适时断喙是防控鸡群发生啄癖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可在7-10日龄进行第1次断喙,产蛋鸡在10-12周龄(或开产前)进行一次修整。断喙后上喙稍短,下喙稍长,使鸡只失去了啄伤皮肉和啄食异物的能力,从而避免恶癖的形成。

3.2 加强饲养 首先要求饲料营养全价平衡,供给足够的优质蛋白,满足维生素、矿物质的需要,笼养鸡可在日粮中掺入0.5% ~0.7%砂粒,平养鸡可设置砂粒槽任其自由采食,控制饲养密度,提供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3.3 隔离饲养 规模养鸡场(户),一旦发现互啄倾向较强的鸡只,就要及时移走,单独饲养;被啄鸡只要及时隔离,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3.4 预防措施 据生产实践,在鸡日粮中添加1%~2%石膏粉可有效预防啄羽等恶癖。15日龄的雏鸡,按每羽每次供给土霉素25 mg、干酵母150 mg、麦芽粉100 mg,每日3次,连用6 d,可有效预防因缺少食盐或矿物质所引起的恶癖症。

3.5 对症治疗 一旦发现被啄伤的鸡只,应及时隔离饲养,在伤口处涂上带有气味且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紫药水、樟脑油、碘酊或鱼石脂软膏、黄连素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换羽啄食淳安县
傲娇“天鹅”换羽归来
浙江淳安县一带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淳杨线】
蛋鸡人工强制换羽方法
不要打扰一只啄食的冬鸟
浙江淳安县石林镇:运动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换羽新生当高参
啄食的母鸡
笔·枪·魂——讲述“军事记者摇篮” 满载荣光 换羽高飞
啄木鸟不患脑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