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2011-08-15 00:51陈晓华黄海蓉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初任外文显性

◆陈晓华 黄海蓉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陈晓华 黄海蓉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发的扩大,双语教学逐渐进入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双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型”教师的知识储备,因而进行“双语型”教师的知识管理对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入分析“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视角,提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以为“双语型”教师知识完善提供参考。

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国际化共同作用下,各国专业化人才都在不断加强母语以外的其他国家语言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目前更是拓展为语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型学习。这一趋势最显著的体现便是:高校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但由于“双语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参次不齐,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往往具有三种模式:一是完全外语型:即授课过程与教材均采用外文;二是母语与外语混合型,即教材为外文教材,但授课形式为外语与汉语相结合交错进行;三是半外文型,即教材采用外文,但授课采用中文。李桂山,冯晨昱(2009)指出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日渐提升,采用外语成分越高的教学模式,越容易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外语成分的提高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而提高“双语型”教师双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文将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视角,构建“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充实“双语型”教师的知识,为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一、“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是指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取得、分享、创新双语知识,进而将该双语知识应用于教学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对“双语型”教师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笔者以为“双语型”教师的知识管理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管理。“双语型”教师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存在于教师队伍中可以用双语明确表达的知识,该知识可以通过书面陈述、手册、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正式、方便地传递和相互交流。“双语型”教师的显性知识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双语型”显性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双语教学过程需紧跟国际步伐;其次,显性知识具有明显的跨文化差异性,双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外文的使用,进而升华到该国文化特征;再次,双语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共享性,双语教学涉及至少两种语言,因而显性知识不仅可以在本国学生中传播,还适用于在我国求学的留学生。基于上述特点,显性知识管理的本质应该是提高“双语型”教师显性知识的双语性、前沿性及跨文化性,进而改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二是教师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管理。“双语型”教师队伍的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教学长期教学实践或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涉及双语教学中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双语型”隐性知识往往具有两大特征: (1)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涉及双语教学中非正式的,并且难以用语言或其他书面形式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和诀窍;(2)教师在自己求学和生活中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度、信念及双语教学效果的预期等。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排他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的特色所在,也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相比于非“双语型”教师而言,“双语型”教师在长期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可能拥有更为丰富的隐性知识,对该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可能产生更大的知识创造与积累效果。因而隐性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快隐性知识的知识创造过程,即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速度,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以用于教学实践,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

在教育部做出关于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决策之后,双语教学逐渐进入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师如何上好双语教学课程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焦点。根据渥太华大学的教学经验,能否百分百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知识又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外文使用程度的决定因素,因而有必要对“双语型”教师的知识进行恰当管理,为此,本文后续部分将从显性和隐性知识管理的视角,构建“双语型”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二、显性双语知识的管理策略分析

1.形成初任教师教学材料迅速建档机制

初任教师往往刚从高校毕业,才开始其“教师化”的过程,目前各高校的初任“双语型”教师一般具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其求学所在的国度及大学与其所执教的本国大学在文化和认知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任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原先高校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差异的显性知识,这种差异性将非常明显的体现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而事实上与一些长期在国内教学一线,且经验丰富的“双语型”教师相比,初任教师的显性知识可能是更体现国外的文化和研究前沿(俞理明、袁笃平,2005)。为此,将初任教师的教学材料,特别是从国外获得的双语授课的显性知识迅速建档,并在原有团队内分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团队整体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初任教师的显性知识储备。

2.构建“双语型”教师培训通道

双语教学中由于涉及外语及外国文化常识的使用,而外语在教师的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往往不多。在长期缺乏外语交流的环境下,教师外语方面的显性知识将随教学时间的推移而生疏、忘记(王书贞、王叙果,2007),为此,应构建“双语型”教师的外语培训通道,一方面,使得“双语型”教师及时“复习”以往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更新的显性知识,并将该显性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存档于团队内部,进而扩充教师的显性知识。一般而言,外语培训有两个通道,一是国内培训,另外一种是国外培训,就双语教学的实际要求而言,国外培训对教师外文水平和文化认知的提升和效果较好,国内培训对双语教学方法的提升效果较好。为此,应在权衡经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双语型”教师构建较为合理的培训通道。

3.促进“双语型”教师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双语型”教师团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间显性知识的碰撞将会产生更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双语教学所涉及到的显性知识往往多于非双语教学,为此分享和交流所能产生的“火花”会更大,对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双语型”教师显性知识交流的平台,如建立网站、提供讨论教室、请名师在线指导等;另一方面,形成“双语型”教师讨论的激励机制,使得双语型教师在参加讨论的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亦能获得一定物质激励,进而提高其参与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双语型教师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外文特色知识与教学方法引入或介绍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教育实施体系与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4.制定团队内显性知识的统一管理制度

与非“双语型”教学团队不同的是:“双语型”教师可能曾求学于不同国家的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内部的显性知识是分散的,而制定有效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来对教师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使得教师间的显性知识能够在团队内部有序流动,这将极大提高双语教学显性知识的效用,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为此,一方面,应指定专任教师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并负责收集对教学过程有用的外文信息,并由团队的负责人监督外文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以提高显性知识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制度双语教学显性知识定期更新制度,双语教学过程中,对双语教学显性知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应不断对已有的“双语”知识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三、隐性双语知识的管理策略分析

日本著名教育学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隐性知识管理的几个方向,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以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由于双语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自身显性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此,就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而言,更多的是使得教师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因为转化为显性知识后的隐性知识将更有利于“双语型”教师间的交流和共享,也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双语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往往具有三个步骤:(1)提取“双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信息,特别是涉及如何用双语给学生解释清楚基本原理的经验,并将该知识记入记事本,以积累经验事实;(2)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概念化和外文化表述,使得经验信息能演变成双语知识,并对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3)对所提取的知识进行外部化表达,即将转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口语化,进而使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对“双语型”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镜像化反思自身双语教学的过程,以双语教学中自身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双语教学过程中涉及外文专用术语的解释、外文的翻译技巧以及外文定义的口语化解释等,教师往往在自身隐性知识的引导下,结合其隐性知识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显性化转化为隐性化,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一般而言为了提高隐性知识在反思过程中的转化速度,可以从双语教学的目的着手,在牢记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角色及功能的条件下,先反思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而归纳教学环节的设计,然后回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吸引力较强的环节或教学手段,在上述基础上深入阅读课程相关的外文,以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环节和手段,并由此构建成“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法知识”“情景知识”和“教师自我知识”的外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融入到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使自己逐渐由普通双语教师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师。

其次,通过外文的形式记录自身的生活体验。虽然双语教师通过日复一日、习以为常地运用个人实践知识,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问题,但“双语”教师很少对此有明确的理解,以至于教师甚至认为“原来我可以如此轻松地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受“双语”教学实践以外文环境中“我”的影响,但外文环境中“我”的多数隐性知识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外显化,从而使得教师的个人能力,特别是隐性知识能力未能完全体现于实践。而通过生活体验的外文化记录,可以使得教师清楚地意思到自己如何运用隐性知识中的“我”的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成为自身教学中显性化的智慧,而不仅仅自发式地解决问题。

再次,建立正式的师徒制度(mentoring system),即以团队内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为初任教师的双语教学实践方面的导师,在初任教师隐性知识的形成和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徒制的存在使得初任双语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更多的互动和沟通机会,一方面,通过观摩“导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熟悉在特定双语语境下“导师”应用隐性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发挥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中的外文运用多得益于教师对语境的把握和用词的自我理解,通过与“导师”的对话与交流,还能使得植根于“导师”脑中那些不能充分表达的隐性知识更易显性化、清晰化,从而加快优秀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最后,构建学习及相互学习型“双语”教学团队,双语教学中需教师不断更新外文知识和中文知识,因而形成学习及相互学习型“双语型”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相互碰撞,可以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步骤。具体可以有两个方面措施:

一是以显性化知识激发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拓展外文资料获取途径、形成最新资料传阅制度、构建团队知识互动平台等显性知识手段,来提升教师的显性知识,并以该显性知识为依据激发教师显性知识的潜能。

二是通过隐性知识相互碰撞的形式来挖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潜能,主要通过形成“双语”教师相互听课机制来实现,不仅如此,在教师相互听课的基础上,教师队伍内时常举办听课点评交流会,促使“双语型”教师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1]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74-78.

[2]李桂山,冯晨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3):79-83.

[3]王书贞,王叙果.高校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新选择[J].江苏高教,2007,(7):105-107.

浙江理工大学双语示范类课程《外贸洽谈》和英文授课类课程建设项目(QYKC1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初任外文显性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陕西将遴选干部纳入“初任培训”——帮助他们减少“不适”,增加才能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外文局期刊目录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