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初探

2011-08-15 00:51梁玲琳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博客群落

◆梁玲琳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初探

◆梁玲琳

(浙江理工大学)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对第二课堂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定位,由此提出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生态系统的设想,并以一系列的实践措施尝试了第二课堂多个子生态设置以及多种学习生态链的配置,完成了第二课堂结构创新初探。

艺术设计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堂 生态系统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我国目前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等教育已从同质精英培育开始走向了更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如此背景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则更需着眼于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着力于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及智力支撑,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这一切都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普遍压缩学分、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的形势下,如何在紧凑有限的学时内一如既往的保证教学质量并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急需探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这一情况下,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再审视

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虽然丰富,但更多体现在文化娱乐、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项目上,缺乏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效果甚微,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作用更是有限。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却是课堂内、外的教学开展有层次递进、有互补,需要学生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各项能力进行有效锻炼,需要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确保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尤其需要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研究型学习自主钻研、主动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深化并活化课堂上所学知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该只是课外零散的各类活动,它应该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辅助,它是日常教学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第一课堂一样,应该有完整明确的体系规划与系统构建;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第二课堂就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等各个生态主体、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与推进着第二课堂系统生态的平衡和发展。

二、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

1.第二课堂生态系统构成

第二课堂生态包括两大基本构成要素,即生态主体、以及生态主体生长赖以发生的生态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多个学生个体组成的学生种群、多个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师种群以及由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共同组成的师生群落等,共同构成了第二课堂生态主体。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同样也互为参照物、互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种共生的生态关系。

第二课堂生态环境则是第二课堂日常活动组织中生态主体所依存的各类生态关系的功能性整合,其构成要素是生态因子,表现为对师生群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类教学要素。例如,教学活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措施、学生学习状态等。众多生态因子中占比重最大,对第二课堂生态环境影响也最大的当属人为生态因子,它由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几大部分组成。在以往的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重点往往是放在社团活动这一块,较少关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中的其他部分,同时也很少考虑生命生态因子。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气氛等影响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无法尽如人意。

故此,规划构建第二课堂生态系统,需要重新梳理生态主体与生态因子,打造良好的第二课堂生态环境,形成可以让两者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最终使第二课堂生态系统结构的架构更具层次感和多维感,并以此来实现整个系统生态可持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实现第二课堂对课内教学的促进、拓展与完善。

2.以网络为平台的第二课堂生态构建实践初探

在具体系统构建实践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生命生态因子、人为生态因子与生态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重新疏导整合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影响因子系统化、结构化、整合化,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能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链,形成一个多元的、立体化的教学网状结构。这需要我们借助某一个平台,来构造系统的多维镶嵌性。故而,我们创建了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网站,网站共五个主体板块,分别是“设计教学”、“设计资讯”、“设计资源”、“设计博客”与“设计论坛”,依托这些板块整合协调系统的各个影响因子,串联组织起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将教学互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第二课堂的开展真正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可交互作用影响的第二课堂生态。

(1)通过“设计博客”激发生态个体的学习热情,形成个体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学生和教师作为个体而存在,每个个体都具有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他们的发展可以推动或者影响第二课堂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而他们周围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同样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同时,个体形成的小生态的发展也能带动其外在的群落生态的更好发展,由此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网站平台上专门开设了“设计博客”板块,并分设为“学生博客”“教师博客”以及“课程博客”三大类,以博客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外的专业自主学习兴趣。“学生博客”和“教师博客”日志内容以设计评论和设计教学为主,任何学生或者老师都可以阅读到他人博客并参与评论,由此而形成一个以博主为中心的“个体生态”,博主与游客互为影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课程博客”则是课程讨论专区,每门课程作为一个生态个体存在,专门开设一个博客,吸纳相关教师和学生以其为中心做一些课堂外的辅助教学活动,比如设计话题讨论、作业展示等,形成一个特殊的个体生态,也能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隐性的督促和促进作用。

(2)通过“精英种群”带动生态群落的学习气氛,推进系统生态的平衡发展。

在用“设计博客”努力打造个体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第二课堂并且获益同时,我们也需着力打造精英,挑选尖子形成精英种群,以点带面,以这些种群形成的积极优秀的群落生态气候来带动其身边的人群,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气氛。故而我们设计并建设了这么四种群落生态形式:设计竞赛群落、电子杂志群落、网络辅助教学群落、虚拟社区群落。

设计竞赛群落。挑选各年级的优秀学生组成竞赛团队,教师专门司职辅导,通过不断参加课外设计竞赛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网站内容建设随之跟进,用“设计竞赛”、“优秀学生作品展区”等网站模块来展现和推广这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设计风采,以期形成更多的涟漪效应,激发竞赛团队外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参与的可能性。

电子杂志群落。以网站模块“电子杂志”为支点,成立杂志编辑团队。电子杂志是一份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制作的原创杂志,每月一期,以不同的主题进行网站汇总、设计作品评论、设计主题分析等。参与电子杂志制作,可促使学生养成有意识的思考设计的良好习惯,而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则能使其完成理论的沉淀,可锻炼其设计鉴赏能力、设计评价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网络辅助教学群落。网站运行是一项繁琐庞杂的工作,它需要有一个管理维护团队进行日常运作及海量资料收集以保证其足够的信息量。团队成员不间断的搜寻资料、阅读资料、过滤资料、挑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系列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鉴别欣赏能力以及设计管理能力等。

虚拟社区群落。网站设立“设计论坛”,并细分为多个讨论区,实现学生对各类设计信息的反馈、交流与普及。讨论区自然形成若干虚拟群落,学生们可加入任何一个群落参与讨论,从中吸纳各类设计观点、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至此,以网络为平台的第二课堂的生态系统构建基本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借助网络平台打破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局限性,达成了第二课堂教学的普及化、群众化,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教学泛时空交互,激发了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潜在性,促进并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从多方面入手锻炼了学生,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同时,多个环节设置运作与多种学习生态链的配置,从某种程度上也对教师教学工作实现了监督和促进,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第二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双赢。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文伶.高校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1,(1):9-12.

[4]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81-18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博客群落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博客天下
博客相册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