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堂讨论课的实施策略——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2011-08-15 00:47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卡列尼外国文学安娜

张 磊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外国文学课堂讨论课的实施策略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张 磊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课堂讨论是教师秉承平等对话精神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具体教学为例归纳出有效实施讨论的几点策略,以期达到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讨论;对话;文本细读

课堂讨论是教师秉承对话精神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之一,也是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课堂教学将现代化教育理念付之实践的表现。大学的课堂不仅要授学生以知,更强调授之以渔,启之得智;因此有效的讨论可以多角度立体化的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跨越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的学术视域。在讨论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做精到细致的多重阐释,使他们从中感悟人生智慧、完善自我人格、达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深刻有效的讨论呢?现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加以总结说明:

一、细读文本是成功讨论的先行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对话精神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

成功的课堂讨论必须植根于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细读文本是理解文本和人物形象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文本鉴赏和批评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首先要选择权威性的译本粗读情节和人物关系。其次在粗读的基础上重读,应重点关注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作者的叙事手法,作者流露出的创作倾向。其三在细读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审美理想,自我的接受角度。其四,查询相关资料,看评价和接受历史中呈现出的不同态势。

二、在讨论课中教师应运用比较视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运用多种批评理论引导学生领略西方经典的无穷魅力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建立学科间相互融汇的通道。如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时我们可以比较古今中外众多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与《雷雨》中的繁漪,安娜与《伤逝》中的子君,安娜与《红与黑》中的德·瑞那夫人,安娜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等。这一系列的形象比较中我们既可以阐发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女性形象上的体现表征,也可以从西方文化自身发展角度对女性的自我发展的影响层面进行探究。由此可以建立并深化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学科联系,让学生在具体文本的比较中思索中外文化的差异之处,建立宏观的文化视野。

在讨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入多种文学批评理论解读同一作品。这对于分析作品和理解理论是一种双赢策略。对于作品而言,理论的介入使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整体感知由表及里,而且多种理论的介入使学生犹如观万花筒般发现经典的无穷魅力。对于理论而言,在具体分析作品的过程中这一理论的亮点和盲点自然显现,那么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本学科与文艺理论学科之间的壁垒亦被打通,学生获得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对于安娜悲剧性所在根源的解读,我们可以引入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出结果——精神分析学:悲剧是安娜本我与自我的争斗不下的结果。社会学:悲剧表现出农奴制改革后的主要社会矛盾,深刻批判贵族社会的堕落腐化。女性主义:安娜悲剧折射出女性解放的呼声和女性意识在解放之路上的局限性。存在主义:安娜未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虽然实现自由选择,却不能自我承担,导致“他人即地狱”的实现,最终走向毁灭。这些结论由学生在讨论中导出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各个理论在解读之中所显现的优劣之处,进而使学生运用理论、理解理论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应立足学科本身优势,将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国文学化入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中

外国文学对人性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是以抒情文学见长的。因为“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也是西方文化演变的内在动因,决定了西方文化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西方文学也因此显示出深厚的人性意蕴和文化内涵”。[1]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这种关于人性的叩问之声不绝于耳。比如关于安娜追求爱情抛夫弃子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在讨论中大致持三种态度:从道德层面完全否定,从情感角度完全肯定,综合两个层面半肯定半否定。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同情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一方面安娜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对那个流行虚伪道德时代的个人反击,具有崇高的悲剧美;另一方面作者托尔斯泰又对安娜背弃家庭道德的行为是有所谴责的,这种同情又谴责的态度造成人物形象的内在丰富性,也是人物形象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时代性的原因所在。因此她的悲剧既带有那个时代虚伪道德对真实人性扼杀的烙印,同时又表现出千百年来人类在面对内在情感要求与外在道德规范冲突时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申发这部小说引发的现实启示如:1.启示一:爱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2.启示二:人生在获得幸福的途中必将经历痛苦,如列文的经历。痛苦不该是我们弃绝生命的理由,而应是我们获得智慧的工具之一,感受生命丰富的伴侣。3.启示三:美好的自由必然与崇高的道德相伴。没有道德的规引,自由将如脱缰野马导致洪水滔天,而没有对自由的追寻探求,道德终将异化为人性枷锁,扼杀生命。4.启示四:困境常在于我们自身。爱会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一份责任。5.启示五: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可怕亦是可悲的,确立信仰的过程就是确立我们生存意义的旅程。

四、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的开展实施对学生阅读、言说、思辩、写作四项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评价更应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开发和考核。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兴趣小组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把握,指导他们进行初步探索式的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如在文学院的话剧汇演上有学生据此创作了剧本《谁是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写作和排演表现了当下时代观众对这一形象的接受和认同。诸如此类的实践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

综上所述,在整堂讨论课中我们是通过六个层面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逐层深入来理解文本的:

从人物关系角度:1.卡列宁和三个社交集团以及渥伦斯基在安娜悲剧中扮演什么角色?

从人物性格角度:1.安娜性格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看待她的悲剧?2.安娜与列文的内在相通表现何处?

从文化比较角度:1.小说中的女性(安娜,陶丽,吉蒂)面临怎样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种境遇?2.试比较娜拉与安娜形象,繁漪和安娜形象的异同。

从作家创作角度:1.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人物?2.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有何特色?

从读者接受角度:1.试以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解读安娜悲剧意义,并比较各色理论的优缺。

从现实启示角度:1.联系作品思考自由与道德的关系2.联系作品谈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等。

可以说讨论课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热情高涨,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概论、文艺理论课程所学的相关理论解读文本,抒发己见,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讨论课的有效实施是解决学生思维僵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的途径之一。在讨论中教师应力图打通学科之间如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与外国文学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学术视野,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使学生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融会贯通,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讨论中学生也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运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去思索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精华处;更可以在对话的交流碰撞中比较和思考,在兼收并蓄的状态下更好的去建构本国文化;在知识的探索中获得对人生信仰的不倦探索和不懈追寻。

[1]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G42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1)02-0044-01

2011-03-12

张 磊(1976-),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李兴华)

猜你喜欢
卡列尼外国文学安娜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名著精缩】
家庭
小猫安娜
全新的“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