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1-08-15 00:47张楠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张楠楠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张楠楠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特别突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发挥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微博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融合催生出的人际交流的工具。自2007年有了第一个中文微博网“饭否”出现后,国内微博网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据调查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在众多使用微博的人群中,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博便捷性、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这一宣传平台,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本文拟就此对微博的功能特点及其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博的概念及传播的特点

微博全称微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获取、分享的平台,属于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方式向自己的微博主页发布简短的文字信息(字数通常限定在140字以内)和多媒体内容,如图片、影像、声音等,并与其“粉丝”群体实现即时分享。

1.微博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这让博主摆脱了电脑硬件的束缚,使内容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便捷、更迅速,是目前别的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2.微博传播的自主性。微博既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自创的平台,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做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练的词汇,发布给自己的受众。与此同时,博友也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反馈,迅速地使个人的微博成为一个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中心,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可小视。

3.微博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微博跟传统媒体及博客、论坛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在微博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

4.微博内容的丰富性、扩展性。微博虽然只有140字的文字表达,但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予使用者简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

二、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提高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微博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展示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那些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们非常乐于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跟随”自己教育对象的微博,了解其即时状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并根据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场所、教育手段、教育人员等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能局限于特定范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集中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无法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育的接受群体也受到限制。由于微博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异地、全天候网络、视频、语音、文字交流与沟通。是一个比QQ群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3.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来源于权威的、正统的渠道。而通过微博,教育者便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贫乏、资源有限的限制,打破以往“坐井观天”的困境,从网络上挑选出高质量的、能引起青年人兴趣并产生共鸣的一些关于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的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络地址链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递给受教育者。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克服以往空洞、乏味的缺点,向内容深广方面发展。

4.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说教、灌输为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腻烦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背对脸”的交互方式。确保了发言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有效减少学生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防范心理这样。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壁垒,使教育者的思想能更有效地传达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能更主动的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并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微博虽然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柄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弱化学生道德意识

微博交流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微博上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因此,在微博的冲击下,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出现“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的交织与冲突的矛盾状态。

(2)易动摇学生价值观念

微博是开放的、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快捷方便地进入青年学生的视野,。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微博”里寻求彰显自我的同时,很有可能不加辨别地去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无疑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3)诱发学生精神自我封闭

微博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而且随着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很容易使年轻人沉迷于其中,造成青少年在微博上聊天成瘾,却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弃之脑后,甚至于却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时还会出现与家长、老师、朋友特别是陌生人的沟通障碍,这些问题同样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三、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微博的迅速兴起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其在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中的价值。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行动、合理利用、兴利除弊,开拓这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阵地。

1.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师生自律教育

各高校要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并将其制度化,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络运作,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毒信息的蔓延。要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师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2.坚持前瞻性与渗透性原则

纵观当前的大学生,一般是“80后”甚至是“90后”,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他们思想活跃,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个性。同时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相近,有着较为一致的文化需求。基于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青年学生的主题意识、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有效引导,主动参与校园微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及时把主流思想渗透在这块承载着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网络空间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健康成长。

3.构筑多层面教育的合力机制

通过对微博的研究,我们力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研讨新方法、探索新出路、解决新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它并不能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传统教育方式的作用和基础性地位,否则会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我们必须明白,传统的课堂式教育、报告会等形式仍然是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微博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合力机制,使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相结合、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融为一体,以收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微博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运用好微博,既充满挑战性,又富有开拓性。我们作为高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者,应借助和利用好这一新的技术手段,以简单、经济、迅速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拓信息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王鼎云.对微博的发展趋势的冷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

[2]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关于微博发展与应对问题的研究[J].理论学习,2010,(10).

[4]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G6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1)02-0056-02

2011-04-20

张楠楠(1980-),男,河南洛阳人,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辅导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管理。

吕 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