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训为载体的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以铜陵学院校训为例

2011-08-15 00:50李艳峰王金本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铜陵校训素质教育

李艳峰 王金本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以校训为载体的高等学校素质教育
——以铜陵学院校训为例

李艳峰 王金本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校训是一所学校特色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文章以铜陵学院校训为例,对高等学校如何以校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探讨。

校训;高等学校;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到全面推进、深入探索的时期,素质教育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从基础教育引申到高等教育领域。在《决定》的推动下,学界和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在高教领域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十年磨一剑,历十余载之后,高等教育视野内的素质教育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讨论者从课程改革、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及中西方比较诸多显性方面对高校的素质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经验上的总结,可谓硕果累累。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纲要》在素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即要培养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但怎样更好更多的培养出如此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则做为一个全新的历史任务落在了教育者尤其是高等教育者的肩上。

面对如此光荣的历史任务,回顾十余年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方面的探讨可以发现,学界多从显性层面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讨论。但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高级人才的摇篮,在注重上述层面探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孕育学生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层面的探讨,而作为校园文化灵魂的校训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校训的内涵,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依笔者的理解,校训是以学校为教育主体,对师生特别是学生在学识、能力、道德情操、行为等方面的教导和训诫,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本质部分。

一、校训彰显一所院校的特色和生命力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培养方向、育人标准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一般来说,每一所学校的校训都富含修身处事、陶冶性情、崇知尚学的人文精神,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力量,并在师生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求学奋进。

如铜陵学院的校训”明德尚能、博学日新”。其中”明德”强调对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尚能”提倡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实践力发展;“博学”注重在专业基础上富有个性特色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日新”着眼于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检测以及评价,集中反映了铜陵学院作为省级应用示范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方向和育人标准。

正如《纲要》所指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一般来说,校训彰现着如下的育人要求:一是德,即学生品行方面的要求;二是智,即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方面的要求;三是行,即在学校养成的品质和掌握的技能能够始终如一地贯穿于行动的实践要求。

二、以明德为先,紧持以德育人

“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比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能在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德育是灵魂。”[2]这就要求我们把德育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德育形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丰富德育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从而塑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铜陵学院之校训“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培养政治合格,信念坚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尚能为指向,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高等学校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辩证统一体。知识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与思维精华,昭示着在宇宙背景下,人类对生存的理解,对自身生存态势的诠释,也指引着我们当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先人为我们存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内化才能成为素质,知识的习得是一个人认识、情感、意志的提升,更是对一个人意识、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它们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核心。而能力是人素质的外化,表现为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时所采取的的行为方式与实践态度。实践的过程包含着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分析与判断,这种判断与反思又将促进知识的更快掌握、有效扩展,从而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更高发挥。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很难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也很难使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因此,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素质为核心,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铜陵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应用示范型本科高校,铜陵学院人一直秉承着“尚能”的校训,无论在学院规章制度的制定,还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引导训育,都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四、以博学为基础,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拓创新是以智力因素为基础,以能力品质为引线,创造性的运用自身的知识获得独到见解与新颖发现的能力。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已从传统的密集劳作式向新技术的更新与创造转化,知识经济已辐射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增强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增强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者指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是当代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3]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以博学为方向,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领域,形成宽而深的知识结构,这是创新生发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求异的能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这是是创新的突破点;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其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同时获得发展。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取向、应变能力、意志和兴趣的健康发展。以此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铜陵学院校训之”博学”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者,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铜陵学院一直以”博学”为培养学生的圭臬,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提倡兼容并包、百花争艳;要求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更要求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打下厚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以博学为目的,养成勤于提问、善于思辨的习惯,并最终把学问落实到实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五、以日新为标准,注重对学生反思力的教育

铜陵学院之校训“日新”语出《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天都要坚持。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如果说“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自身道德,能力,创新精神进步的问题了。“日新”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良好导向、检测以及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能力上每天都有进步,每时都有进步;并不断反省自身,激励着全院师生不断开拓进取。在素质教育的大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M].上海:中华书局,1920.

[2]谢祥清.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条件保障[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5):77-79.

[3]李友文.大学校训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08,(10):161-163.

The school motto as the carrier ot the Higher Quatility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Tongling College Motto

Li Yan-feng,Wang Jin-ben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School motto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haracter and vitality,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a univers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This article with the Tongling college school motto as an example,Discuss how to use the motto as a carrier of the students ethical,practical ability,innovative training.

school motto;higer school;quality education

G641

A

1672-0547(2011)05-0113-02

2011-08-04

李艳峰(1981-),男,安徽亳州人,铜陵学院机械工程系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王金本(1979-),男,安徽庐江人,铜陵学院机械工程系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铜陵学院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研究》(编号:2009tlxy1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铜陵校训素质教育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亲亲的鸟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其实冬天不可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