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中西道德观比较

2011-08-15 00:49孟丽莉
关键词:谚语英汉道德

孟丽莉

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中西道德观比较

孟丽莉

中西方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的异同折射出的是中西方在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西方的伦理道德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渗透着浓郁的儒家思想。中西方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异同,特别反映在蕴涵着丰富文化意义的谚语中。

谚语;中西道德;异同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和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我国的英汉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迈进,英汉对比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普通交际文化,我们应适应社会的需求而逐步开展中英哲学、伦理学、法学、史学、教育学、文艺学等专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1]。伴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西方道德的碰撞与冲突更加明显。西方的伦理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奴隶民主制时代,后发展为相对完整的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而中国曾经历较长的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和实质。中西方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异同,特别反映在蕴涵着丰富文化意义的谚语中。

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中西道德观的相同之处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虽然西方社会道德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而中国的道德观是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起作用,但中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识之处。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如勤检、谦虚、诚信、惜时、立志、好学、务实、敦亲、重视名誉等,在西方同样受到推崇。不仅如此,中西方在家庭观、爱情观、友情观以及金钱观念上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一)英汉谚语在传统美德方面的反映

美德是道德的精华,在道德建设中起到宣传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西方传统美德在谚语中得以集中反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有关节俭的名言警句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左传》中鲁庄公所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可以看出,古人视节俭为美德,以奢侈浪费、骄奢淫逸为丑恶行为。李商隐在《咏史》中也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说法。英谚中也有很多有关节俭的例子:The love of economy is the root of all virtue.节约是一切美德的根源;Thrift is not only a great virtue,but also a great revenue.节俭不仅是一大美德,而且是一大财源;From saving comes having.富有来自节俭;He that regards not a penny will lavish a pound.小钱不省,大钱滥花。

除了提倡节俭,中西方也都视谦虚为美德。汉语中有的谚语盛赞谦虚,批判骄傲,如:谦受益,满招损;自满是求知的拦路虎,自谦是智慧的引路人;虚心的人总是学十当一,自满的人总是学一当十;骄傲跌在门口,谦虚走遍天下;谦虚的人常思己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有的谚语告诫人们要戒满戒盈,力倡“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高尚品德。老子曾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英语中类似的谚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谦逊常比傲慢受益更多;To know oneself is true progress.人贵有自知之明;Pride goes before,and shame comes after.骄傲走在前,羞耻跟在后;Pride must be pinched.骄傲应收敛。

另外,诚实守信也被中西方视为做人之根本,奉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品格。汉语中赞美诚实的谚语比比皆是,如:诚实重于珠宝;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诚实人常在,刁钻人不到头;诚实比空话值钱,行动比语言有力;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英语中也不乏倡导诚实,讽刺虚伪的名言警句: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策;An honest man's word is as good as his bond.诚实人的诺言实际上就是他的保证书;Honesty may be dear bought,but can never be an ill pennyworth.高价买诚实,永远也值得;He is wise that is honest.诚实者最明智。

(二)家庭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的和谐的基础。中国古代君子的理想就是首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许多汉语谚语反映出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吃尽滋味盐好,走遍天下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嘴到千里,身子仍在家里;狗记路,猫记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民间还有很多谚语反映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家和万事兴;家内不和邻里争。家不和睦外人欺,邻不友好世人弃;家庭怕三漏:锅漏、屋漏、人漏。这种展现家的重要性和家庭和谐的谚语在英语中可窥见一斑:East or west,home is best.东好西好,还是自家好;Dry bread at home is better than roast meat abroad.家里的干面包,也比外面的烤肉好;A good husband makes a good wife.夫善则妻贤;He is the happiest,be he King or peasant,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三)爱情观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古今中外,人们歌颂爱情、赞美爱情。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句,其中《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颂至今。唐代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及秦观《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表达了真爱可以跨越时空的情感。英语中也有许多谚语表达了因爱而生思念,歌颂真爱、赞美爱情的力量,如: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越是不见越想念;No words are necessary between two loving hearts.两颗相爱的心之间不需要言语;Real love stories never have endings.真正的爱情故事从来不会结束;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爱情把一切冷酷之心变成温柔。

(四)友情观

友情是人与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情谊。真正的友谊是超物质性和超功利性的。中西方都十分珍视友情,都意识到朋友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汉语中一些谚语体现了朋友的价值,如: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有的谚语劝诫人们交友要长久,朋友之间要志同道合,如:人要长交,帐要短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英语中歌颂友谊、反映友谊重要性的谚语有:Friendship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ves.友谊增添快乐,减轻痛苦;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but friends when old.东西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亲;Without a friend,the world is wilderness.没有了朋友,世界是一片荒凉;A good friend is as the sun in winter.好朋友像冬天的太阳。

(五)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金钱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在于人们可以通过它能够买到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商品。由于金钱的特殊本质,使得人们自古就认识到金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些观念也在英汉谚语中有所体现,如汉谚:有钱有粮心中不慌,无钱无粮愁断肚肠;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英语谚语中也有:A full purse makes the heart light,and a light purse is a heavy curse.为人有钱心事轻,为人无钱处世难;Where money talks arguments are of no avail.钱说话的地方,讲理是没有用的;Money is a great traveler in the world.金钱是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中西道德观的不同之处

(一)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仁”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根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即“仁者爱人”。仁爱思想要求人们首先要将爱施予有血缘关系的人,然后推己及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关注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一门学问。自孔子之后,许多仁人志士也是以“仁”为最高境界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买卖不成仁义在。

基督教的 “博爱”思想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圣经》中的“博爱”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上帝是爱其子民的,爱是上帝的本质属性。第二,人要主动、全心爱上帝。第三,《圣经》宣扬人生来有罪,因此人必须通过忏悔赎罪,通过爱自己的同类来回报对上帝的爱。很多源自《圣经》的英语谚语反映了上帝的至高无上、博爱、原罪的思想,如: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Love one's neighbor as oneself.爱人如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基督教教义要求其教民爱上帝、爱神、爱同类,而剥削阶级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或代表,以维护上帝的利益为名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其实质是维护地主、教会、僧侣等封建特权阶级和封建王权的统治利益。

(二)中国传统和谐伦理——中庸之道与西方的竞争主义、功利主义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中正、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汉语谚语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反映家庭和睦的谚语有:兄弟和好土变金,妯娌和好孝双亲;夫妻和,家务兴,夫妻不和睡不宁。倡导社会稳定的谚语:合群乌鸦能抓鹿,齐心蚂蚁可吃虎;人心齐,泰山移。有的谚语劝诫人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否则物极必反: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必衰,有隆还有替。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构架是个体性、自由性、竞争性三大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为导向,产生了竞争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在西方传统伦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在竞争中求生存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深入西方社会的骨髓。竞争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工具。西方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个人需要竞争,竞争才能产生优胜劣汰,竞争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最大的幸福”,因此势必会产生功利主义思想。西方人功利主义思想把追求物质利益放在首位,重视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反映这两种思想的谚语有: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horse never runs so fast as when he has other horses to catch up and outpace.有对手的马儿跑得更快;The person who dies with the most toys wins.一生留下最多玩具的人才是最大的赢家;Great gain makes work easy.利大工作变轻易。

(三)中国人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集体主义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者倡导的宗法集体主义主义思想上,即要求人们将孝亲的伦理情感推及到其他社会成员,强调个体离不开群体,个体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次要的。古今许多汉语谚语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例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泰民可安,国富民也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2]。

与中国的集体价值取向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任何利益。西方个人主义者认为,只有个人的成就与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社会是一种产生个人幸福或发挥个人功效的工具,强调确保个人价值、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个人享乐、个人生命重要性,倡导通过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对于个人来说很重要,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英语谚语中得以充分体现: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the devil takes the hindmost.人不为己,天诛地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界的第一规律。

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谚语是随着整个语言的发展而变化的,道德观念也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总的来说,中西方对于传统道德(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二者在道德观方面的差异主要是源于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文化打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植于不同的“土壤”中的道德观之间的冲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冲突到融合是东西方道德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1]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2.

[2]陈桐生.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现代哲学,1994(4).

I06

A

1673-1999(2011)14-0102-03

孟丽莉(1976-),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大外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2011-04-19

猜你喜欢
谚语英汉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说说谚语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谚语趣画(一)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