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看汉代乐舞艺术发展的变迁

2011-08-15 00:49王松阳
关键词:百戏画像石乐舞

王松阳

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看汉代乐舞艺术发展的变迁

王松阳

南阳两汉画像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从图像学的角度,以汉代画像石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

南阳;汉画像石;乐舞艺术;变迁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北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选择,最后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南阳文化。现实与理想、真实与浪漫、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众多文化,它们有着立体、交错的多元关系,构成了南阳特有的文化特色。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南阳文化受到荆楚文化的影响而崇尚自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在艺术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

两汉时期的乐舞是在两周时期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两周时期为汉代乐舞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两汉时期,南阳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具体表现在画像石雕刻、乐舞活动比较普遍。两汉时期,专门设立了乐府管理俗乐。汉代的乐舞冲出古乐舞的羁绊,是一个综合与创造的时代。北方乐舞与南方乐舞融合,又与外夷边疆少数民族舞蹈融合。而百戏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舞蹈的发展,使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一个高峰。因用途不一,乐舞有雅舞与杂舞的区分。雅舞用于郊庙朝飨,分文舞、武舞;杂舞又称散乐、俗乐,为娱乐性之舞蹈,因其富于变化、形式繁多,大众乐于欣赏。两汉时期,雅乐、俗乐广泛流传在上层社会和与贫民百姓间,乐舞艺术活动兴盛而普遍。我们具体可以通过南阳出土的两汉时期汉画像砖得以证实。

任何的历史遗留都是历史的见证或者是一部历史文献,汉代画像石的图像无疑就是一部活的文献。就像翦伯赞在《秦汉史》所说:“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外,再也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可以让我们见证它的发展与变迁。

一、百戏起兴:汇聚众技

百戏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一种综合艺术,汇集了杂技、幻术、武术、滑稽表演、演唱、舞蹈等多种俗乐艺术表演形式。或许是因为有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统称为“百戏”。西汉时期称之为“大角抵”或“角抵奇戏”。而到东汉,则以“百戏”名之。汉代的“百戏”或“大角抵”十分兴盛,不仅用于娱乐欣赏,还常用于外交场合,以显示国力、国威。百戏由于节目繁多,场面浩大,通常设置于广场演出。百戏的演出,从宫廷到民间,遍及各地,集合各种俗乐,节目内容日渐丰富,舞蹈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其中,部分舞蹈节目吸收了外来舞蹈的表演技巧,这些外来的技艺丰富了中原乐舞艺术,深受汉人的喜欢。

据古书记载和现存的大量汉画砖、汉画像石图像,我们可知,汉代百戏的主要乐舞节目有:杂技幻术、如寻橦、戴竿、走索、舞剑、弄丸、吞刀、吐火、举鼎、冲狭、燕濯、倒立、叠案倒立、马术、音乐、舞蹈、总会仙倡、东海黄公,有时还有侏儒、俳优等。

舞像即假形舞。假形舞源于远古,大盛于汉代百戏中,为今日之龙舞、狮舞、鱼舞、蚌舞等之滥觞,南阳画像石里保留了大量的资料。杂舞是百戏的多种技艺的均杂,有舞蹈动作,又有以舞为主的独舞、二人舞、群舞等表演形式,其中常见的有“盘舞”、“鼓舞”、“袖舞”、“巾舞”等。汉代的舞蹈,深受杂技和武术的影响,注重技艺,舞蹈者追求高难度的技巧,常用特技动作表现舞蹈优美的意境。这类表演,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七盘舞”,或称“盘鼓舞”。音乐演奏是百戏演出的重要内容,有口歌和器乐的单独表演,并且,为适应鼓吹、相合歌等俗乐形式的需要,吹管乐和古琴弦乐器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汉代舞蹈的主体风格凝重雄浑,而在抒情和娱人方面也有着长足进步。其中,袖舞和巾舞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舞袖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它常与其它舞蹈形式相配合,是汉代舞蹈艺术的又一特色。汉代,与舞袖相联系的是舞巾。巾是肢体以及衣袖的进一步延长,它以臂腕带动长巾的变化,配合以身段,可以舞出许多优美的花式,比袖舞更富有表现力,类似于今日之长绸舞。汉代巾舞属杂舞,有长巾、短巾和系在短棍上之巾等多种。汉代还流行一种“折腰步”(如唐河县新店新莽郁平大尹墓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砖),舞者上身倾侧,下身款摆,折腰而行,花枝招展,婀娜别致。

二、女乐歌舞:技高韵美

秦汉时期,除了百戏中的乐舞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家里还养了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为生的专业艺人——女乐,有时也称为“歌舞者”。女乐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女乐的技艺水平得到了大发展。张衡在《南都赋》里曾记载了当时南阳女乐歌舞活动的情况:“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薛躠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寡妇悲吟,鸡哀鸣。坐者凄欷,荡魂伤精。”正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女乐的赏识和生活奢侈上的追求,女乐的表演水平大大得到提高。张衡还在《舞赋》里这样描写:“美人兴而将舞,乃修容而改服。袭罗豰而杂错,申绸缪以自饰。拊者啾其齐列,般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这一段是他对《盘鼓舞》表演的描写。演员服装整齐划一,容光焕发,清展歌喉,抗袖而舞,队形连贯,表演中表情丰富、眉目传神、细腰似折,舞袖飞舞,表演准确合度。这不仅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还折射出两汉时期南阳乐舞的繁荣。另外,汉代女乐表演的长足进步,也使舞蹈艺术从综合的百戏表演中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为舞蹈精品节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四夷”之乐,流入汉地

汉武帝时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他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并与缅甸、朝鲜、日本发生贸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同时也与“四夷”之乐形成了良好的交流趋势。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夷乐是“巴渝舞”,它是我国西南地区賨人的土风舞蹈。汉代很重视巴渝舞的表演,常用于宫廷庆典和招待国宾,以显示国威。用于祭祀时,则与“武德”、“昭容”等舞同为宗庙之乐。巴渝舞又是用于兵士战斗和训练的军事舞蹈,故勇猛刚健、风格豪放。进入汉宫廷后,虽经过改编,仍保持了原舞的风格。巴渝舞的表演气势恢弘,舞者三十六人,身披盔甲,做武士打扮,手持矛和弩,用铜鼓等乐器伴奏。从汉代至唐代,巴渝舞流传了千年之久,从民俗土风舞蹈变为宫庭雅舞,又复转为娱乐舞蹈,并在百戏中出现。唐以后,宫廷乐舞已不见记载,而西南地区传统的巴渝歌舞,也随着賨人的消失而渐渐绝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乐舞在与中原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汉族乐舞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对汉族乐舞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即兴起舞:以舞相属

自娱性舞蹈可分为即兴舞和礼节舞,它是汉代舞蹈不可分割的的组成部分。所谓即兴,就是舞者不需提前准备,临场发挥。舞者的表演内容与形式是随着当时的环境、人物心情而变化的,其形式简单无华,主要表达舞者的高兴和悲愤的感情,正所谓是“舞自心出”。即兴起舞有时也能达到一些政治目的。如:公元前154年,刘发遵旨进京朝贺,以歌舞向皇帝祝福。他在舞蹈之中故意缩手缩脚,动作显得笨拙,皇帝问他为什这么跳舞时,他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用舞蹈来引起注意向皇帝索要封地,也是即兴舞蹈在政治方面的妙用。

即兴舞蹈中,舞者通过舞蹈抒发自己情感,在得到快乐、满足的同时,也感染着周围其他的人。达官贵族们在宴席中除了观赏歌舞艺人的表演和自己即兴起舞外,还流行宾客们之间相邀起舞。古代叫“以舞相属”,也就是自娱性和礼节性的古代交谊舞。一方属舞(邀请),另一方若不报(不应邀),则为不礼貌。当然,这种交谊舞蹈有一定的规矩,若不按规矩跳舞,则会当作蔑视对方的行为。《三国志·魏书·陶谦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张磐以舞属陶谦,陶谦不起舞相报,张槃强邀。陶谦勉强为舞,然而不按规矩转身。张盘问:“为何不转身?”陶谦回答:“不能转,转就胜过别人了。”张槃听后大为不悦,二人顿生间隙。“以舞相属”这种舞蹈形式更能给人带来愉悦,更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往来,是一种与语言有同等意义的情感交流手段。

汉乐舞画像不是汉代舞蹈的全部记录。笔者结合其他汉代舞蹈形象资料,联系文献记载,基本能够清楚地了解汉代乐舞的繁荣和乐舞本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说明汉代乐舞艺术的发展与变迁。这对我们以后总结我国古典舞蹈的艺术规律,建立新的民族舞蹈美学,研究古代舞蹈的方法,有着积极影响。

[1]袁和.中国古代舞蹈是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J222.2/.6-34

A

1673-1999(2011)14-0146-03

王松阳(1977-),男,硕士,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00)音乐学院讲师。

2011-05-31

河南省科技厅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50153)。

猜你喜欢
百戏画像石乐舞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