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碎首以谏君
——宋代名吏陈禾事迹小考

2011-08-15 00:49
关键词:徽宗蔡京宋史

纪 宁

不惜碎首以谏君
——宋代名吏陈禾事迹小考

纪 宁

用史料考述北宋晚期、南宋初期著名官员陈禾的事迹,其仗义执言、刚正不阿,为人正派、不慕权贵,心系百姓、勤政为民,

北宋;谢泌;治国思想;道教

一、立朝挺挺有风采

陈禾开始从政时候,北宋政权却走向了全面的腐朽。哲宗后期,“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弊矣。”[1]徽宗上台后,“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2]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宣和末,黄安时曰:‘乱作不过一二年矣。天使蔡京八十不死,病亟复苏,是将使之身受祸也。天下其能久无事乎!’”[3]这个时候的官吏大多数都走向堕落甚至于无耻。他们“不恤民情,不忧边事,日用妓乐饮燕”[4],“略无忧国之心”[5]。 “士大夫谀佞成风,至妄引荀卿‘有听从,无谏诤’之说,以堵塞言路”[6],致使“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门下不驳召令,共持喑默,以为得计”[7]。在这种士风堕落的时代,仍然有许多一心为国、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忠于职守的坚贞之士,陈禾即是其中之一。《宋史》卷三百六十三《陈禾传》称他“和性不苟合,立朝挺挺有风采”。笔者认为,其挺挺风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仗义执言、刚正不阿。陈禾不像一般的官员那样得过且过、明哲保身,而是无所顾忌、如实诤谏。当时蔡京专权,培植私党,打击异己。而章氏兄弟宗、綖等人不依附于蔡京,于是蔡京任用酷吏李孝寿等党羽猛烈攻击章氏兄弟。《宋史》卷三百二十八《章楶传》记载:“几京复相,遂兴制狱,倾章氏。綖居苏州,或得私铸钱数巨罂。京风言者诬与州人郁宝所铸。诏遣李孝寿、张茂直、沈畸、萧服更往鞠之,连系数百人,累月卒无实,狱多死者。”这个时候,陈禾奏请徽宗罢免李孝寿。尽管陈禾的建议未被采纳,“綖兄弟竟用此黥窜”[8],但陈禾仗义执言的品格却是有目共睹的。蔡京的儿子“儵为太常少卿,何执中婿蔡芝为将作监,皆疏其罪,罢之。”[9]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度过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由于“天下久平,武备宽驰,东南尤甚”[9]的局面,陈禾请求增加军队,修缮城池,以备不虞。但有些人认为是无事生非,以至他的建议没有被朝廷采纳。后来“盗贼”纷起,人们才不得不佩服其先见之明。

当时宦官童贯引得到徽宗的宠信,权势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宇他表里为奸,朝廷正直的士大夫都愤愤然,侧目而视。陈禾认为:“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9]所以发难,谈劾童贯,同时也指责黄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因为黄经臣每每自称诏令皆出其手,说皇上将要用某人,做某事。结果,诏令下来,与黄经臣讲的一模一样。显然,宋徽宗事先是与黄经臣等人谋划过的。陈禾指出:“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侍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涂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9]陈禾认为不让宦官参与朝政是国家安危之本。并且力陈汉唐宦官专权之祸,不可不戒。“惟陛下留意于未然。”[9]陈禾奏对反复不已,弄得徽宗很不耐烦,说:“日已昃,朕且饥矣。”[10]宋徽宗想赶紧逃跑,以摆脱陈禾的纠缠,陈禾则死死地拽住宋徽宗的衣服,不让宋徽宗跑掉,以便把话说完。陈禾“泣奏曰:‘愿陛下少留,容臣罄竭愚忠。’上为少留。禾曰:‘此遭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熟为轻重,愿陛下择之。’”[10]在拉扯的过程中,皇帝的衣服被扯破了。宋徽宗说:“正言碎朕衣矣。”陈禾说:“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意思是说,你为了不听我的话,不在乎衣服;我为了使你听我的话,也不在乎脑袋!其言辞激切,连皇上也为之动容变色,说:“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宋徽宗更换衣服,他说:“留以旌直臣。”尽管当时宋徽宗受到感动,对陈禾表现得很诚恳。但到第二天他就指使宦官弹劾陈禾。“贯等相率前愬,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和狂妄,谪监信州酒(税)”[9]。 《宋史》本传说:“陈禾引裾尽言,有古谏臣之风。”陈禾虽然受到了打击和排斥,但他的故事在当时却家喻户晓。这种忠于国家、临危不惧的品格令人敬佩。后来陈禾遇赦,便独自回到故里。

其二,为人正派、不慕权贵。陈瓘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官员之一,曾极言蔡京不可用。蔡京深恨之,屡加窜责。一次,陈瓘被贬至岭南,自岭外归来后,居于鄞,与陈禾相处得非常好。陈瓘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来陈正汇“告蔡京有动摇东宫迹。杭守蔡疑执送京师,先飞书告京卑为计。事下开封制狱,并逮瓘。”[9]内侍黄经臣审理此案,檄书至陈禾取证。陈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陈禾说:“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9]遂坐瓘党停官。遇赦后,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不久遭内艰,服除,知秀州。这时蔡京的死党、号称“六贼”之一的王黼新得政。陈禾说:“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得更加坚决,说:“宁饿死。”[9]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为寿春府教授,于是陈禾侍兄官居。恰在这时,宦官童贯领兵道府下。童贯为了笼络陈禾,总是要求谒见他,送他礼物。结果陈禾是谒不得入,馈之步受。童贯非常生气,归朝后在宋徽宗面前尽说陈禾的坏话。宋徽宗也深知陈禾的为人,说:“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11]建炎中,诏由蔡京坐贬者,皆叙复,禾独不及。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

其三,心系百姓、勤政为民。陈禾一生担任过许多官职,到过许多地方。所到之处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政绩斐然。“初为郓州司法”,就审理了很多案件,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部使者列荐于朝,除潍州州学教授,讲明经术,大变其赎俗”[12];“潍洲诸生始明经,再调婺州,复以经学教授。朝廷闻其名,召为学正、博士”;“徽宗闻其才,召对称旨,特与改秩,擢监察御史,迁殿院,随事献言。 ”[13]

陈禾知和州时,秦桧以过客求见陈禾。陈禾对秦桧很是瞧不起,没有以礼待他,秦桧对此耿耿于怀。“故迄绍兴时,虽子孙诉于朝,桧力格不行。孝宗朝史浩侍经筵,上其所著《易》《春秋》《论语》《孟子》解。 孝宗特官其孙正巳。嘉定初,孙立巳请于朝,始赠中大夫,谥文介。 ”[9]

二、治学勤谨多硕果

陈禾不仅从政,且从事学术研究,是明州经学开创者。约从宋代中期开始,学者由崇尚章句训诂转向崇尚义理阐发。而名州地区这种学术风气的转变似乎是从陈禾开始的。《宋史》本传记载:“时方以传注记问为学,和始崇尚义理,黜抑浮华。”陈禾一生涉猎很广,著述颇丰。《宋史》本传载有《易传》九卷,《春秋传》十二卷,《论语》、《孟子》解各十卷。而1951年《鄞县通志·文献志》记载陈禾有《易传》十二卷、《春秋传》十二卷、《春秋统论》一卷、《论语传》十卷、《孟子传》十四卷、《文集》十卷。清代学者全祖望说:“予尝言吾乡经学先师陈文介公于诸经俱有论说。”[13]卷23即“以吾乡而言,唐以前未有师,宋宣和以后陈文介公经学始著而,于是王茂刚以易,曹粹中以诗,高抑崇、高元之以春秋,郑刚中以礼,迨至慈湖、广平两先生而四明之经学始大备。 ”[13]卷39

三、藏书明州第一家

陈禾之所以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与其深厚的家学素养和大量藏书有极大的关系。陈禾的父亲名陈谧,字康公,嘉祐八年进士。元丰七年知华亭县。民事佛,有羡余,率尽以施浮屠,先圣庙则湫隘卑陋。谧始议兴学,会以事罢去。博学教授乡里。谧极其喜欢藏书。谧死时,生前好友舒亶作挽幛,上面写着:“尘埃满匣空鸣剑,风雨归舟只是书。”[14]可以说,这是对陈谧一生最贴切的概括和写照。谧教子有法,两个儿子皆登第。大儿子陈秉以八行举于乡,政和八年(1118)登第,为寿春府教授;小儿子陈禾在元符三年中进士。陈禾的儿子陈曦中绍兴八年(1138)进士,知休宁县。陈禾继承其父喜藏书的兴趣,禾子曦继续藏书并作《藏书记》,以告其后勿坠素业。《堇县通志》(1951年)认为自宋南渡以后,堇多世家旧族,故收藏之风蔚起,其藏书最富者,宋元为楼、史、袁;明则丰、范;清则卢、徐、蔡。然大抵不百年而烟消雾散,迄今仅范氏天一阁岿然尚存。而堇之藏书家所知最早者当推北宋陈氏[15]。可以认为陈禾及其父子为名洲藏书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古籍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宋史:卷十八.哲宗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2]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纪四.

[3]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40.

[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靖康元年六月十八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5]无名氏.靖康要录:卷八.从书集成初编.

[6]宋史:卷三百六十三.李光传

[7]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崔鸥传

[8]宋史:卷三百一十.李孝寿传

[9]宋史:卷三百六十三.陈禾传

[10](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上.

[11]宋史:卷三百四十五.陈瓘传.

[12]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上.

[13]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史卫王周礼讲义序.

[14]堇县志:卷二十六.人物传一.光绪

[15]堇县通志:第四.文献志第六册//戊编中.艺文二.历代本县藏书记.1951.

K244

A

1673-1999(2011)14-0148-02

纪宁(1963-),男,河北饶阳人,硕士,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2011-04-08

猜你喜欢
徽宗蔡京宋史
两者须得兼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山西晋城瞽目艺人反切语研究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金马传说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实话
蔡京忏悔录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