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几个问题的探讨

2011-08-15 00:51张希
关键词:中药学培养目标中医药

张希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是规范中药教育的重要文件,编制该标准是中医药教育的一件大事,它的制订为保证本科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和中药教育的评估提供了依据,对规范中药专业的办学标准,促进本科中药学专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编制标准的指导思想

1.根据办学现状、中药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设置本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0多所高校开办了本科中药学专业,其中中医药院校不到二分之一,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各方面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中药人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专业的设置往往是随市场转,而不是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这是与教育先行规律相违背的。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办学现状、中药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质量要求三方面的因素,形成最基本的准入尺度,确保教育质量,促进本科中药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2.根据中药学科本身的特色制定专业设置标准

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为主要客体,进行认识和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近50年来又不断吸收、融合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在学科和专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仅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充分考虑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的特殊性。

3.遵守标准制定的“可证实性原则”

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属于教育管理类标准,要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证实,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故一部分要求为定性指标,能量化的指标则尽量采用定量形式。

二、编制标准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突出中药学学科特色

为保证本科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都应体现中药学专业特点的具体要求。

2.硬件与软件标准并重

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为准入标准,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一般为最低要求,其出发点是保证本科中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不是通过硬件要求设置一些障碍。如对实验仪器设备配置要求,就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选出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相比之下,对师资、实验技术人员等的要求应高一些。

3.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标准应对此作较多要求,对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建设、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仪器设备等都应作明确规定。尤其是对毕业实习的要求,为突出其重要性还应单独列出。

4.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标准的制定应立足于中药教育和发展现状,又考虑到中药学科学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中药人才的需要,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验教学等方面都应在充分调研现状的同时,适当着眼未来,使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增强标准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三、协调好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设置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2004年)、“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标准化工作导则》(2000年)、《标准编写规则》(2001年)为依据制定。与已经颁布执行的《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士专业建设标准》(试行)、《中等中医药学校中药士专业建设标准》(试行)、《全国中医药学校实验室装备标准》、《中等中医药学校建设达标验收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验收标准》,以及《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机构设置标准》、《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设置标准》、《中医药高等专科教育中医中药专业设置标准》同属于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范畴中的教育管理类标准,只是所涉及的办学层次、专业和具体对象不同。

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1999年)应是最直接参考依据,该规定包含了专业设置的条件、设置权限、设置程序、目录外专业的论证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专业设置标准的内容较少,同时因要适用于不同的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要求时,只作了较原则的规定,仅提出要有必需的教学文件、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和开办经费,没有更具体的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别专业的要求差别较大,执行过程中的弹性较强,故还需要制定不同类别专业的设置标准,以增强该规定的可操作性。“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应是以“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1999年)”为参考依据,从中药学科的专业特点和中药教育的现状出发,规范高等本科中药教育,确保中药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药本科教育准入标准,是“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在中药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可大大提高本科中药专业设置的可操作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曾发布了《中等中医药学校中药士专业建设标准》(试行),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为中等中医药学校的中药士专业,从学科特点看,与本标准有相似之处,但适用的范围有较大差别。该试行标准由于是在十几年前发布的,有的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该试行标准中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计划,要求按课程设立实验室。而“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应只规定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很大的自主权。实验室也不再要求按课程设置,而是强调实验室要具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功能,能满足本科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编制标准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1.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在确定本科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时,应主要考虑突出中药特色,在要求上要注意与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相区别。有意见认为,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也有人提出,如本科阶段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好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区别,在没有研究生教育时可提“高级专门人才”,在中药研究生教育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时,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就不宜再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应描述为“普通专门人才”。笔者认为,高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研究生层次比,本科阶段不宜提“高级”,但与专科和中专相比,本科毕业生仍可称为高级人才。在培养目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包含“临床应用”,因为这主要是中医学专业的目标。也有意见认为,中药专业中所说的“临床应用”是指“临床合理用药”,是本科中药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该列入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意见认为,培养目标中要达到从事“研究”工作的要求过高,也有意见认为,本科生应该能从事初步的研究工作。在业务培养要求中,应突出中医药基本理论,这一点基本已达成共识,但在对中医基本知识的要求上,有不同的意见。有意见认为,应要求有较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中药专业学生来说,较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要求过高,实际上也不容易达到,特别是临床理论,所以应要求“相关的中医学知识”。

2.课程设置

本科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本科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各院校开办中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14门课程作为设置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围绕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增设其它的课程,这样,既可以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又能充分体现各院校的特色和优势。

对于主要课程的学时如何要求,有意见认为,每门主要课程都应规定最低的学时数,另一种意见认为,只需要求主要课程的总学时,还有意见认为既要规定各门主要课程的最低学时数,又要规定主要课程的总学时。笔者认为,主要课程是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的具体体现,而课时数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保证主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规定主要课程的最低学时数是必要的,标准可适当低一些,同时对所有主要课程的总学时也做出要求,各学校在保证主要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各门课程的具体学时可自行调整,以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为了更加突出中药专业的特色,还应对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3门课程的总学时进行要求。

3.专业教师

师资是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更是必不可少,但如何界定专业教师的内涵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应是该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有意见认为,这样的理解范围过大,对公共课教师的要求是任何一所高校共有的,中药学专业的设置标准中只需要对专业课的教师提出要求。笔者认为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应指本科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

4.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实验开出率应有明确要求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却有不同意见。有意见认为,在规定中药专业生均实验室面积的同时,还应要求建设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室,但各学校中药专业实验室在名称和建设模式上有较大差别,在标准中规定实验室的具体名称不太合适,更科学的办法是规定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更为合适。在仪器设备的配置方面,应精选出中药专业主要课程所开实验项目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关于实验技术人员,有意见认为应与对师资的要求一样在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做出较为全面的要求,但笔者认为,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从长远看,应对实验技术人员有较高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还不宜过高。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04年还专门发文(教高厅[2004]14号),要求各高校重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毕业实习质量。鉴于毕业实习的重要作用和目前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本科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中应将毕业实习的要求作为专条列出。

猜你喜欢
中药学培养目标中医药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