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大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C校为例

2011-08-15 00:48黄永青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类应用型办学

黄永青

(滁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滁州 239000)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大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C校为例

黄永青

(滁州学院 教务处,安徽 滁州 239000)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大类培养情况的个案分析,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的办学定位,有选择地实行大类培养,科学制订实施方案,才能“扬大类培养之长、避大类培养之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类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1]。此类学校强调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专业及课程设置,以产学融合为主要特征进行人才培养,以能力主导实行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这类学校通常实行专业培养的模式,即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原则上不予改换专业,一律按被录取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织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与之相对,大类培养模式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自主权,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从刚性、共性化向柔性、个性化的转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正因如此,近年来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大类培养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大类培养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改革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C校为个案进行了实地研究。

一、C校实行大类培养的基本情况

C校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师范专科学校,于2004年升格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截止到2010年底,该校有12个教学系,33个本科专业,8大学科门类,600多名专任教师,130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该校的办学定位是建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多科性、区域性、应用型本科大学。

近年来C校在招生中出现了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专业几乎无人问津的现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提高新生报到率,缓解个别专业的招生压力,该校在国土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数学系试行了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3个系实行大类培养的基本情况如下:

国土信息工程系有3个专业,分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科学、测绘工程。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属理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属理学,为师范专业;测绘工程属工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三个专业差异较大,招生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为的“热门”专业,另两个专业相对要“冷”一些。

电子信息工程系有4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应用物理学。其中前3个专业属工学,应用物理学属理学。这四个专业中,只有应用物理学与其他三个专业差异较大,且为“冷门”专业。

数学系有2个专业,分别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两个专业都属理学,招生时都是“冷门”专业。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三个系的大类培养改革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1.由于延迟了选择专业时间,学生在熟悉情况后能够更加理性、务实地选择专业。2.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口径更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然而,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1.由于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改革遇到了很多障碍,大类培养的优点难以显现。如实行大类培养后,过去按专业模式收费的制度没有同步改革,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出现了学生按大类入学、按专业缴费的情况,给以后的专业分流带来了麻烦。2.实行大类培养后,随着大类平台课程学时的增加,专业课学时相对减少,优势专业的教学质量有所削弱。如与改革前相比,国土信息工程系的三个专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动手能力削弱的问题。3.实行大类培养以后,原先按专业配置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师资等)难以满足大类平台课程教学的需求,教学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4.个别系的大类下的专业数过少,出现了“有大类之名、无大类之实”的情况。如数学系的两个专业都是冷门专业,学生专业分流的余地小,大类培养的优势无法显现。

从实行大类培养的效果来看,C校的这项教学改革可以说是“喜忧参半”。C校在实行大类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既能发挥大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又能保留专业培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优势,是值得应用型本科院校认真分析、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C校实行大类培养后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实行大类培养的初始动机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出现了偏差

C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办学定位似乎更适合采用按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因为“专业化”的培养如果能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的话,学生的学习会更“对口”、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型”特点会更突出,毕业后更能快速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但是专业培养模式也存在明显缺陷:1.这种模式增大了考生选择专业的风险,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易造成知识面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2]2.这种模式教学计划缺乏弹性,刚性过强,对学生管束过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权;3.这种模式的专业布局不够科学、规范,在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缺乏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与浪费,教师间缺乏学科间的互通和交流等问题。[3]要克服专业培养的这些弊端,实行大类培养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大类培养模式的好处是:1.在大类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对具体选择哪个专业拿不定注意,可先选大类,待更充分、更准确地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后,再选择专业;[4]2.大类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了知识面狭窄、基础素质欠缺的弊端,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实施“大类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C校实行大类培养的初始动机正是为了避免专业培养的缺陷,缓解个别专业生源冷热不均的压力,提高新生报到率,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这一改革在国土系、电子系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新生刚入校就急着要求转专业的情况减少了,学生选择专业变得务实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增强了。然而,实行大类培养后,随着大类平台课程学时的增加、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被弱化了。这显然与C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存在偏差。

(二)推行改革过程中对“哪些院系和专业适合大类培养”问题缺乏具体分析

C校由于经验不足,近年来新增专业较多,有些交叉学科的专业,哪个系早申报就放在哪个系,造成了一些相近的专业分属于不同系的情况。由于对“哪些系和专业适合大类培养”问题缺乏具体分析,导致有些专业的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国土系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实行大类培养后,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明显下滑。为了“挽救”该专业,该系不得不重新修订了大类培养计划,在大类平台课程中加大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比重,结果该大类下的其它几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又受到了影响。又如,数学系只有两个冷门专业,实行大类培养后,由于学生在系内选择专业的余地很小,出现了“有大类培养之名、无大类培养之实”的结果。可见,对哪些系和专业适合大类培养,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否则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

(三)实行大类培养后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

C校过去由于一直实行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这种价值观念和管理体制已经根深蒂固。教学上推行大类培养后,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遇到了很多新矛盾:比如大类培养和按专业招生方式之间的矛盾,大类平台课程阶段的收费和按专业收费方式之间的矛盾,大类平台课程阶段的学生管理和按专业编班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大类平台课程阶段的教学资源配置和按专业配置教学资源方式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这些新矛盾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出现了部分师生不理解,收费标准不统一、学生管理混乱等问题,推行大类培养遇到了许多困难。

三、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类培养问题的对策建议

C校在实行大类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分析学校已有系和专业的实际,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有选择地实行大类培养

大类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从刚性、共性化向柔性、个性化的转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能在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全面整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行大类培养,就可以充分优化、共享已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并不是学校的每个专业都适合实行大类培养的。一般来说,大类下的专业数量越多、学科专业越相近,越适合实行大类培养。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所以应继续按专业培养[5]。专业性强的特殊专业(如师范类、医学类专业等)要求学生较早介入专业课程学习,不太适合按学科大类培养,可以考虑按专业大类进行培养[6],比如可以将师范类的专业整合在师范专业大类中进行招生。

(二)科学制定大类培养方案,妥善处理好“博与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大类培养虽然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专业口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有弱化学生专业技能的风险。为了“扬大类培养之长、避大类培养之短”,必须要妥善处理好“博与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比如,在设计大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的关系。在加强“平台”课程的同时,更要加大“模块”课程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教学氛围。可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资源,通过全面开放实验室,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校内仿真实习、挖掘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潜力等多种形式,既满足教师“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需要[7],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创造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应用型师资。学校要在职称、待遇方面向应用型师资倾斜,鼓励现有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任职锻炼,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双能型”人员来校指导实践教学。

(三)实施配套改革,科学进行专业分流

在专业培养模式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下实施大类培养,会出现新模式与旧模式“不兼容”的问题,只有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配套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大类培养的招生。由于全国普通高校采用的是同一个分专业招生计划编报、录取系统,如何在这个系统中编报大类培养的招生计划,非常重要。如果大类下的专业属同一个学科大类,可以用该学科大类的名称作为该大类的名称,进行招生录取。如果大类下的专业不属于同一个学科大类,可以用该大类下的某个具体专业名称作为该大类的名称,进行招生录取。同时在当年的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大类培养的具体情况,让家长和考生充分知晓。

大类培养的日常学生管理。新生进校时,可以按招生时的大类名称编排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选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要对各专业近几年的就业信息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预测;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培养过程,以便专业分流和专业的建设,提高就业率。

科学进行专业分流。在充分尊重学生分流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每个专业的分流计划数。对于连续几年生源质量好的专业,学校要加强建设;对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要加大整改力度,甚至可考虑停建、停招。对于专业本身建设基础好,只是由于专业性质、社会需求短期饱和而造成分流人数不多的专业,可采取适度保护政策。

总之,大类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行过程中,必须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实际,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扬大类培养之长、避大类培养之短”,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2]刘 云.我国高校招生方法的改革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7).

[3]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5]许玉清,李瑞雪等.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3).

[6]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7]戴发山.大类招生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edicament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Anhui Local Universities

Huang Yongq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hool Newspaper,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In the time of post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education,the teaching concept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Anhui local universities is backward,and the teaching purposes are vague and similar.Funds for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are not adequate,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re scarce.Its teachers are not so competent,and they usually have no media experience or background.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and the students are not so professional or so knowledgeable.W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 and tall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news practice to construct our own route of development.

journalism education;media convergence;present condition;predicament

G642

A

1673-1794(2011)04-0085-03

黄永青(1971-),男,滁州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类招生、按需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8jy002)

2011-03-15

猜你喜欢
大类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