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及其提升

2011-08-15 00:44何牛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群众政治

何牛生

(中共蓝山县委党校,湖南蓝山425800)

试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及其提升

何牛生

(中共蓝山县委党校,湖南蓝山425800)

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是我们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要认真探讨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深刻时代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深远意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途径。

人民群众;幸福感;时代内涵、深远意义;现实途径

渴望幸福、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最大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动力。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是我们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具有深刻时代内涵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的愉悦感觉,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虽然由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不同,对幸福感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幸福感必须包括以下要素。

基本的物质需求。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必须先生活后生产,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追求。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主要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目前反响强烈的升学、住房、就业、看病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也是最低层次的、最不可或缺的需求,是构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础。

安定的生活环境。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平安社会建设的渴望日益强烈,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增加,群体性事件也屡见不鲜,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经济上去了、治安下来了”的尴尬窘境。因此,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环境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备内容。

公平的利益分配。公平感反映的是公民对社会公正现状的评价与态度,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公平体验,它直接影响公民的幸福感指数。社会公平问题长期成为社会的焦点,其重要原因是利益分配不公,行业差距、部门差距过大,“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同城不同酬”的现象刺痛人们的神经,贫富悬殊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满,特别是弱势群体没有同时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很多人的经济状况虽然纵向比较有进步,但横向比较却反差强烈,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丰富的精神生活。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还需要从情感、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充实和满足,期待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物质生活的优劣,同时也与其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在物质不再贫乏的今天,幸福生活的元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精神方面,幸福生活的具体指标更多源自于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幸福感。

畅通的政治诉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的民意诉求和沟通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畅通的政治诉求,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个畅通和理性的公共诉求渠道和民意表达平台,让人民大众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言论,使民意能够通过体制内的渠道直接传递到决策层,密切民众与政府间的联系,使民众真正体会到当家做主的幸福感。因此,“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就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政治保障。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深远时代意义

30多年前,南亚小国不丹首先提出幸福指数的概念,随后,“不丹模式”逐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的“指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1.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之一圣西门第一个把“满足人民需要”视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马克思曾经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多样化需求,而且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要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社会运行状况和个人生活样态的‘晴雨表’,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风向标’”。[1]因此,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质。

2.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我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宗旨所在。”[1]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就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我们的心上,永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一句话,就是要永远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永远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3.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视人民幸福感,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主观感受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从根本上保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开拓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途径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大胆开拓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的现实途径,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幸福的基础。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因而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我们党的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全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见,只有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科学的发展方式具有物质的依托。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就如充饥画饼、空中楼阁。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然必须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问题,但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为经济是基础,只有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经济工作的政策目标,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加强政治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政治建设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多管齐下畅通民众诉求渠道。一要完善和创新信访制度,更好地发挥民意诉求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民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三要坚持和完善三大政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诉求,四要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五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网络优势,丰富民众诉求的形式。这样才能深入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逐步完善民主制度,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使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有制度保障。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精神生活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功能。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发展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响亮地提出了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仓廪实未必就能知礼节,衣食足并不能自动知荣辱。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条件下,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了这方面的建设,就能为我们推进富民强国凝心聚力、提神鼓劲;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广、潜力大、回报高,且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三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由“温饱”到“小康”迈进。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四,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和谐安康

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事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在不断提升。改善民生就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惠及更广泛人群目标,加快完善全覆盖、多层次、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动力;改善民生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蕴藏的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群众在创业、创新、创优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幸福、享受幸福。

[1]丁妙珍.人民幸福感: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试金石[J].湖湘论坛,2006,(5).

责任编辑:黄有泰

C91

A

1009-3605(2011)01-0084-03

2010-11-10

何牛生,男,湖南新田人,中共蓝山县委党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幸福感群众政治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