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藏族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2011-08-15 00:52魏晓红
关键词:藏族服饰

魏晓红

(河南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河南郑州 451191)

“工布”泛指洋河流域以及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达、林芝、米林三县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属于藏东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也是藏文化发祥地之一。由于自然环境相对闭塞,难以与其他地区交流,经济文化等发展缓慢,该地区保留了比较古老的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区。

新中国成立后,王勉之在《中国藏族服饰》中将西藏自治区及临近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11个藏族自治州用图例的方式列举和描述了各地的藏族服饰。[1]安旭1988年主编的《藏族服饰艺术》,还首次将藏族的服饰按地域性分为六个体系。[2]国内对西藏服饰史及服饰文化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对于工布地区藏族服饰文化的专题研究还很少,对工布地区藏族服饰的专题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一、工布藏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李玉琴2007年发表的《藏族服饰区划新探》根据民族或族群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将藏族服饰区划为13个类型区,其服饰区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卫藏文化区、安多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和嘉绒文化区。[3]工布藏族服饰文化属于卫藏文化区。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作为藏族服饰前身的有关部族的服饰就已经具备现代藏族服饰的基本款式特征——肥腰、长袖、大襟,其面料敦厚粗犷,色彩鲜亮,且极为讲究佩饰,男女皆辫发。这些服饰特征的延续足以说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是形成藏族服饰特点和着装习惯的基础。[4]

藏东南考古发现,在墨脱县的马尼翁、卡布、墨脱、背崩、格林、地东、西让等地,发现有石斧、古凿、古纺轮和手制绳纹陶片等新石器时代遗物,证明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峡谷地区并进行服装制作。①见张虎生的藏族石刻文化学(稿本)。作者曾对西藏岩刻画和岩画进行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及研究。

唐朝时期吐蕃对工布藏族服饰的影响较大,衣着布料的种类和织物的纹样丰富,金质佩饰的精美更使人叹为观止。文成公主由藏东南进入西藏,带来了纺织技术,提高了这一区域纺织的工艺水平。

另一个影响较大的时期是元朝,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元朝,或直接为元朝赠赐。工布服饰中的武士服“扎规”,工布男子的红缨帽子受蒙古服饰影响,至今还保留有元朝的服饰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面料有了很大的改变。夏季多用棉布、化纤、丝绸等面料,冬季除了用手工纺织的氆氇之外,又多了机织物的纯毛料、混纺料等。面料花色的增多使原本单一色的主料变得丰富起来,使用的图案也随之增加。在款式上,已经有许多人改穿裤子,上衣的款式和内衣已由现代服装所代替,只有在婚庆、节日期间才能看到本地特色的民族服装——配戴华贵服饰的工布藏装。

二、工布藏族服饰的特征

工布地区主要处在卫藏文化的农林地区,因为交通闭塞,工布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整体环境相对稳定,使得工布藏族服饰在总体上具有长期延续性。不论男女,工布藏族都爱穿一种自染的黑色或深褐色宽肩式无袖长坎肩,工布人称做“古休”,是工布人的主要服饰。

(一)工布藏族男子服饰的特征

工布藏族男子服饰分“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勒规”(劳动服装)三种。

男性“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工布藏族服饰的精品。上衣分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对塘”,多选用丝绸和茧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红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堆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体现对生命和信仰的尊重。外衫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现今根据流行时尚,年轻男子也会穿各种流行的立领或圆领衬衣,下身着裤子,裤腰、开档和裤脚都很宽大,夏季裤子均为白茧绸缝制,冬季裤子均为牛羊皮革制品。

最外面穿大领开右襟、一般无纽扣的长袍,其长过身。长袍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豹皮、虎皮做装饰镶边,镶边宽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整个下摆几乎都被镶边覆盖。“赘规”作为工布男子节日的穿着,图案精美,色彩华丽,用料讲究,充分展示了工布藏族男子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

“扎规”为武士服,现在只有在节日的盛会中才能看到,为古时战士的服装。冬季面料多用皮毛,夏季一般都选择氆氇。外穿一件锦缎面料的背心,上面绣有一些图案,圆领或立领,镶边加襻扣,袖口用动物的皮毛加以装饰,身穿豹皮镶边的氆氇,头戴红穗蓬式帽,腰系银片装饰的腰带,前面斜插腰刀,左侧插箭,右侧挂弓,备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勒规”为百姓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服装,颜色大部分都是深色,黑色是主色。为了劳动方便,“古休”的长度都短至膝盖。夏季内穿白色衬衣,加无袖的长袍,过去一般用氆氇面料制成,现在大多选择精纺毛料。因为是“生活装”,所以“勒规”无论是图案、色彩,还是款式、用料,都比较简洁、实用,既不失民族特色,又方便日常劳作。

(二)工布藏族女子服饰的特征

工布藏族女子服饰与传统藏族服饰最大的区别是——在长袍前面不系“邦典”(“邦典”是装饰在长袍前腰以下部分的彩条氆氇布),而只在长袍腰围处系一条长腰带,用红、黑氆氇等做成。由于气候潮湿温暖,夏季长袍无袖,内穿白衬衣或颜色艳丽的衬衣,面料多为锦缎等,冬季长袍有袖,面料也多是黑氆氇或毛皮等。长袍外都罩两侧无扣襻的“古休”,并且都爱肩挎大提包。与男装“古休”把腰高高扎起、下摆在膝盖以上不同,女装“古休”下摆垂至脚面。

(三)工布藏靴的特征

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松巴靴底都是用牛绒捻的绳纳制的。其中较为高级的称为“松巴梯呢玛”,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线或棉线密密缝制,厚达1厘米多,靴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8种颜色的丝线在靴帮上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也绣花,十分艳丽。这种靴,做工精致考究,喜庆日子里才穿用。工布藏族男女通行的自制长筒藏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嘎洛是一种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于冬天穿着。工布藏靴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穿着舒适,结实耐磨,故深受工布藏族及邻近其他兄弟民族的欢迎。

(四)工布藏族饰品的特征

工布藏族男女的饰品相对较少,大都胸前戴一串骨饰项链,腰前垂一十二生肖圆牌,佛珠是工布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

工布藏族男性的首饰有嵌满银花的藏钱包、象牙手镯、火镰、针线和银刀。银刀要佩两把,一把长约一尺,垂挂于右臀,一把长约两尺,斜插于腹前。针线包的配带主要是因为在工布藏区做服装这种手工活基本上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腰带也是男子服装中最重要的饰物,系红色或其他多种颜色编织成的宽毛带及金属或皮革制品,长约2—3米,宽约0.2米。

由于长袍前面不系“邦典”,所以工布藏族女子很注重腰带的装饰,有用金银或铁铜煅造的金属腰带,有用牛皮缝制的皮腰带,也有用贝壳和珍珠缝制在布面上的缀饰腰带,还有用羊毛编织而成的编织腰带。最早的编织腰带的材料是纯羊毛,毛线用手工捻制,色彩经天然颜料染制而成,虽然单一,却显得非常厚重。

受历史遗风影响,工布藏族在服饰的穿着礼仪上还在遵循一定的程式化。未婚的工布藏族女孩子只能编一根辫子,已婚的妇女都要编两根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藏语叫“扎休”(彩色的丝线)的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扎休”通常选择三色,而且三种彩线粗细相同,每一条彩线都选用艳丽的色彩。对于这样编成的彩辫,已婚的妇女往往要盘在头顶,给人一种美感,而未婚的女孩子却不能盘在头顶。已婚妇女的帽子呈船形,不过帽檐剪成燕尾形,既美观又别具一格。未婚的女孩可以戴熊皮帽,而已婚的女子不能戴。

此外,工布地区白氆氇一般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穿,一是表示年龄,二是表示人们对他们的尊重。老人一般戴圆形帽,称为“加霞”,是用黑色氆氇和金丝缎缝制,既庄重又漂亮。

三、工布藏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工布藏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工布藏族崇尚自然,追求美好和崇高的精神在工布藏族服饰中都有突出的体现,独特的服饰文化内涵对丰富现代服饰文化、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具特色,工布服饰彰显强烈的地域性

工布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布藏族人民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工布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工布地区界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之间。这里是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古休”。这种服装一般用氆氇或皮革制成。由于是肩宽无袖,所以双臂活动方便,适合林中伐木、抬运木材,还可防避小雨。这种独具一格的服装在当地人心目中无疑是美好的,所以人们还在心爱的“古休”上镶上金银边饰和织锦图案。

在工布藏族繁衍不息的数千年中,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工布文化在各方面没有或较少受到外界影响而保留下来,体现出吐蕃及更早时期的文化遗存,因而给我们带来许多珍贵的古代信息,为我们研究工布藏族古代服饰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资料。

(二)追求崇高,工布服是工布藏族的精神载体

宗教信仰对民族心理的影响,在服饰文化方面主要反映在审美情趣上。在工布藏族人眼中,白色是释迦牟尼的代表色,也是神灵的标志,是圣洁、纯净的象征。白色是藏族服饰的常用色调,妇女的饰物大多都用白银饰。在宗教生活中这种颜色更是随处可见。还有一种献给活佛和迎亲时饰箭的五彩哈达,反映了工布藏族人民轻松乐观的生活态度,坦荡率直、热情豪爽、爱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达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三)崇尚自然,工布服体现统一和谐的理念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绝对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工布藏族人的生存理念,他们的服饰文化不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且与现代服装理念不谋而合。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在同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生产生活中,始终将大自然视为他们赖以生存、充盈着生命与情感的家园。归依自然、顺天而行就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喜欢用取自自然的元素制作服饰。对大自然中动物图案的使用,如大象、狮子、猴子等,都蕴涵着工布人对动物的崇拜、爱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无尽热爱,体现了他们希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世代子孙都能够幸福、和谐、美满。这种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然、平和、豁达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是我们在服装设计中应深刻体会并加以弘扬之处。

(四)向往美好,工布服展现热爱生命的审美观

工布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学会了在大自然中如何生存,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会不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服饰审美观始终具有浓郁的生命气息。相应的,藏族服饰那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藏袍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的运用,恰似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他们用蓝、白、黄、红、绿五种色彩装饰自己。衣服的襟摆、袖口、领边几乎全是这五种颜色。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和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排比,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色彩绚丽,美观大方且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有的是一组组递增配置,有的为避免色块的单调而在色条间穿插条形花纹、几何图案,“古休”领口和两侧边缘连续图案的装饰既色彩绚丽,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

工布藏族服饰对民族生命力的展示与张扬,正是我们在服装设计中所要把握的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1]王勉之.中国藏族服饰[M].北京:北京出版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5.

[2]安旭.藏族服饰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3]李玉琴.藏族服饰区划新探[J].民族研究,2007(1):26-28.

[4]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3.

猜你喜欢
藏族服饰
The Light Inside
动物“闯”入服饰界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雪人的服饰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冬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