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生的成因解读与对策分析

2011-08-15 00:48沙靖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教育

沙靖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问题大学生的成因解读与对策分析

沙靖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问题大学生的存在是高等教育中的新问题,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问题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原因——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文化原因——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教育原因——高校体制的结构失调;自身原因——学生个体的自我迷失。为此,需要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管理方法手段、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对策思考,进而促进问题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点。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问题大学生”的现象。一般而言,问题大学生就是“指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可分为“学业不佳型”、“行为偏激型”、“心理亚健康型”、“生理缺陷型”、“情绪失控型”等五种类型[1]。这些“问题大学生”的存在构成了高等教育中的新问题,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问题大学生”只是少数,但是其消极作用却不容忽视。它在整体上不仅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研究问题大学生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从而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思想借鉴,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大学生的成因解读

问题大学生是一个包含很多指向的集合概念,同样,问题大学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都导致了问题大学生的产生。

(一)社会原因——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也伴随着社会转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由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受新旧体制交替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很少考虑到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过多地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甚至信奉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生信条,在现实中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即消沉放任,玩世不恭,走向极端,严重的出现人格扭曲,心态狂悖。部分大学生过度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忽视了精神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长期被物质利益掩盖或替代,最终导致大学生处于精神空虚状态,由此导致了问题大学生的产生。

(二)文化原因——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环境正在形成。高校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给大学生提供了生活多样性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多元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视野,但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文化多元化也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时时陷入困惑和尴尬。如,低俗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很容易使大学生把娱乐、消遣、休闲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视为时尚,游戏人生、及时行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文化市场出现了过度商品化、媚俗化倾向,表现出一种物欲化的社会心理倾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致使许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教育原因——高校体制的结构失调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社会经济效益、轻人才培养,重教学科研、轻学生管理的现象,导致高校体制的结构失调。有调查显示:17省市高校有37%的教授、26%的副教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71所直属高校46%的教授、28%的副教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同时在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陈旧问题仍然突出,科研和教学两张皮仍相当严重,课程结构非常不合理等等[2]。由此可见,高校体制职能的错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方法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讨厌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下降,甚至产生了厌学乃至弃学的心理。他们通过上网、打游戏等方式来“逃离”枯燥乏味的学校教育,由此必然引发问题大学生的出现。

(四)自身原因——学生个体的自我迷失

正如欧文·萨诺夫所说,大学生“是从家庭圈子转向社会圈子的一个‘移民’,他们逐渐摆脱了旧型的社会监督,进入新的社会监督形式”,他们不得不不断面临和经历这种“迁徙的矛盾”,“脱离旧的同一性和向往新的同一性的矛盾”[3],在这种矛盾之中,大学生产生了一种“自我分离”的痛苦感觉,随之而来的是孤独、失望和没有归宿感,这很容易让大学生在人格上产生自我迷失。这种人格的自我迷失使大学生在生活世界里产生混乱,表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上,他们不仅会否定社会、否定大学教育、否定家庭,而且会否定自我,进而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混乱、认识模糊甚至道德水准下降,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生活状态的提升。

二、问题大学生的解决对策

高校中问题大学生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如何减少问题大学生的数量以及降低问题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正确引导和教育问题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问题大学生进行引导。

(一)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要根据国家需要、结合时代的要求,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掌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要做到:(1)确立明确的、合理的、可行的培养目标;(2)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合理、更科学、更实用,不仅要达到厚基础、重技能的目的,还要有新颖性、超前性、趣味性和创新性;(3)推广高效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使教学过程和手段简单化、教学质量高质化;(4)建立开放的办学制度,既鼓励走出去,也重视请进来。要立足大学,拥抱社会,争取闯出一条既能够保持大学的自身特色,又能够与社会和谐融会的发展之路,从而为问题大学生提供良性的教育环境,以确保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问题大学生的教育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1)热切关注问题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把问题大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问题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道德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和网络息息相关,因此要特别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完善学生管理方法手段

对于问题大学生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应当富有爱心,既要有理性,更要有人性,要让问题大学生在内心里承认得到了真挚的人文关怀。要对问题大学生的行为所存在的危害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够对问题大学生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否则,会促使这些大学生将自己作为区别于他人和显示所谓的自我价值的、难以更改的“秉性”,导致他们成为顽固和令学校、社会、家庭头痛的“新新人类”,这对于社会、对于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对于家庭甚至他们本人而言都是有害的。因此,一定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必要的时候要及时地执行纪律。同时,也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一切积极的因素,以真诚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来教育问题大学生尽快地矫正有缺陷的个性,并引导他们朝着健康和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重要保证。高校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确保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倡导健康的大学文化生活,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们用健康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头脑。通过为问题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陶冶问题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自觉地清除低级、庸俗、腐朽、反动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克服盲动、浮躁的情绪,有利于校园的稳定与有序,进而促进问题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总之,问题大学生已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应积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从深层次上挖掘问题大学生的产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问题大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进而使问题大学生克服“问题”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以此推动高校的和谐发展。

[1]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

[2]左春明.2003:高教打造高质量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3-01-06(4).

[3]叶南客.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

G444;G641

A

1001-7836(2011)07-0112-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48

2010-12-18

沙靖宇(1982-),女,黑龙江阿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