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及思考

2011-08-15 00:44苏俊
山西林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太谷县管护全县

苏俊

(山西省太谷县林业局, 山西 太谷 030800)

太谷县位于太岳山北麓、晋中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7°12′~ 37°22′,东经 112°28′~ 113°。全县东西长50 km,南北宽39 km,总面积10.51万hm2,境内东南部为土石山区,最高海拔1 914 m,西北部为平川地带,最低海拔767 m,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全县丘陵及山区面积达7 367 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3.20%。太谷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9.9°C。境内原始植被久遭破坏,现有植被属天然次生油松林与油松、辽东栎等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部范村镇象峪河的上游。全县辖9个乡镇、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农业劳力10.05万人。2009年全县经济总产值39.80亿元,粮食总产量16.90万t,人均粮食产量564 kg。

1 工程实施概况

太谷县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9年底共计实施7 833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 933 hm2,宜林荒山造林 4 967 hm2,封山育林933 hm2。全县1 933 hm2退耕还林地中生态林占1 907 hm2、占到退耕地总量的98.60%,经济林27.11 hm2、占到退耕地总量的1.40%。宜林地造林(包括封山育林)5 900 hm2全部为生态林。工程总体布局为边山丘陵两乡即小白乡、北汪乡,后山区两乡一镇即侯城乡、阳邑乡、范村镇,共5个乡镇,涉及行政村77个,农户3581户,人数13 287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合格率总体偏低

根据2008年度县级自查及历年自查统计结果,2002年至2008年全县累计实施工程任务7 367 hm2,其中退耕地1 933 hm2、合格面积(包括基本合格面积即保存率在70%~80%间)1 639 hm2,宜林荒山5 434 hm2、合格面积2 519 hm2。全县合格总面积4 158 hm2,占全部工程量的56.40%。由于宜林荒山任务占总任务的73.80%,而合格率仅为46.40%,造成全县工程合格率总体偏低。

2.2 退耕地林分质量不高

为数众多的退耕地小班苗木虽经多年生长,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苗木高度及径阶生长量低。如2002栽植的侧柏苗木至今高度仅为40 cm左右,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林地杂草生长相当繁茂,据统计,类似这样的低质低效林占到合格面积的50%以上。

2.3 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仍未有效解决,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存在隐患

据调查,太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区涉及农户3 581户,涉及人口13 287人。2008年底工程区人均收入1 505.50元,其中退耕补助人均555.70元、占37%,种植收入人均512.20元、占34%,养殖收入人均154.70元、占10%,劳务收入人均200元、占13%,其他收入人均82.90元、占6%。另据统计,成果巩固不存在问题的农户有797户、占到22.30%,存在一定问题的农户1 381户、占到38.60%,存在严重问题的农户1 403户、占到39.10%。从以上数据可知,现阶段太谷县大多退耕农户生活依赖工程补助较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主动发展等内外因素来看,均不能适应退耕农户长远发展的形势要求。由于缺乏更为广阔的致富门路,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当第一轮补助期结束后,很难避免不出现毁林、复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存在较为明显的隐患。

4 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背景分析

4.1 抚育管理不到位,工程合格面积偏低

通过历年县级自查,发现凡是农户采取了松土、除草、修枝等抚育措施的小班造林效果都较为理想,苗木成活率高且生长量大,而农户很少甚至不进行管理的地块,则多为“只见杂草不见苗”。可见,抚育管理是提高栽植成活率、促进苗木生长的有效手段。之所以有部分农户不进行小班合理抚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其管理意识淡薄,一些农户认为只要地里有树苗国家就认可,至于长得好与坏并不在乎;二是个别农户不愿管理,管理动力不足,认为抚育费时费工,没有即时的经济效益,内心存在应付的想法。因此,每遇检查用些低价劣质苗木进行补植了事,如此便形成每年检查树苗虽有但不见长的怪状。

4.2 封禁措施不到位

在自查中,发现工程区中仍有牛羊啃食、践踏幼苗现象,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的进一步提高,尤其对集中连片面积大的宜林地影响较重。形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为封禁不力,表现在工程区四周封禁标志不明显甚至缺失、巡护人员不到位等。由于措施不落实,工程区时有牛羊放牧,形成补一年毁一年的恶性循环。加之宜林地造林投资较低,补植补造经费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对宜林地连续补植补造的积极性。因此,工程封禁措施疏于落实、补植经费不到位、管护工作流于表面,是造成工程合格率低的又一个原因。

4.3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的长远发展及工程成果的有效巩固

太谷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民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山区群众尤其如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山区群众生活方式多年来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本工程的深入开展,诸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工程区农户总体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工程的实施受到热烈的拥护,但工程并未能解决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农户生活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有限补助来提高。这种输血式的扶贫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积极开发符合当地特点的后续产业,才能使工程区农户生活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然而,要探索出适合工程区自身特点的后续产业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如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可利用资源少、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过程等问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农、林、土地、水利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在这一方面,太谷县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5 几点思考

5.1 建立林地绩效考核制

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护工作是实施本项工程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关系到工程的最终成败,应建立一套相关制度以规范工程后期运作。这其中,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林地绩效考核制,是一项不应忽视的工作。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抚育积极性、自觉性,规范其林地管理行为。为此,可组织技术人员对各树种在相应立地条件下按林龄阶段生长状况,包括高生长、径生长等指标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合理的生长指标,用于考核林木生长质量。

5.2 适当套种

通过自查还发现,凡是林地采取套种措施的,其苗木生长状况普遍良好,其原因是以耕代抚,种植农作物改善了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水肥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给苗木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这却与《退耕还林条例》相关规定不符,建议放宽套种限制,尤其在退耕地补植补造工作中要给予农户必要的自由度。可以规定在苗木生长初期(可定为3年内)允许适当套种低秆作物,以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同时,通过套种也调动起了广大农户的林地管理积极性,而在宜林地中仍严禁各种耕作行为,以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5.3 加大有经济效益灌木树种的运用

太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立地条件较差,土层瘠薄,加之降水偏少,给造林带来了诸多困难,乔木树种尤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灌木树种的耐干旱、抗瘠薄、易成活的先天优势便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不妨加大工程区灌木树种的运用,同时,为提高农户造林管护积极性,可在树种选择上偏向于经济型灌木树种,如紫穗槐、荆条、沙棘、山杏等树种。通过运用经济型灌木,可在提高造林成活率、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5.4 签定管护合同,落实封禁措施

退耕还林后期管护意义重大,必须切实落实管护主体。可以由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与各工程乡镇、乡镇与各村、村与相关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合同,其中明确管护内容、范围、奖惩措施等,尤其应落实管护经费,避免管护工作流于表面。在此基础上,县退耕还林办公室要督促各乡镇、各村落实相关封禁措施,定期深入工程一线检查,对疏于落实者要限期整改。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解决工程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工程运营规范化。

5.5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现阶段,太谷县正处于后续产业发展的初期,相关部门需发挥各自人员、技术等方面优势,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在出台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发挥职能部门技术优势,深入一线搞好服务。在产业布局、发展方向与具体内容上,应做到全县统筹,注重各乡镇现有特点,挖掘其发展潜力,形成全面发展、各有侧重的局面,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投入。要将后续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倾斜,保证经费足额到位。

猜你喜欢
太谷县管护全县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PV100防水卷材在太谷县人民医院住院楼项目的应用
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山西省太谷县普及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2016年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圆满收官
山西·太谷壶瓶枣获国家地理标志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