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运动创伤的研究与预防

2011-09-23 11:24于永萍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训练课教练员身体素质

于永萍

(黑龙江省体校 训练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运动创伤的研究与预防

于永萍

(黑龙江省体校 训练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训练中,意外受伤事故时而发生,直接影响系统训练和运动成绩提高,迫使个别运动员过早离开运动场,结束短暂的运动生涯。通过调查访问以及自身多年实践,运用运动医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对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意外受伤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创伤预防措施。

运动员;跳远;创伤;预防

Abstrraacctt:: The juvenile long jump athlete in the training, the accident being injured accident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Often has the individual result prominent athlete, because the being injured accident repeatedly appears, the movement result is very difficult to enhance, the force premature leaves the athletic field, finished the short movement profess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visit as well as own many years practice, through discipline knowledge and so on sports medicine, kinetics, movement biology, anatom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youth long jump athlete accident being injured accident, and proposed that has the pointed sports injury preventive measure.

Key worddss:: Athlete; Long jump; Injury; Prevention

CLC numbbeerr:: G804.53 Document cooddee:: A Articlee IIDD:: 1008-2808(2011)02-0090-03

运动员由于训练不当或者训练时身体局部过劳造成的慢性损伤、急性损伤等,经常影响训练效果,严重阻碍了运动成绩提高,并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1]。预防运动创伤,在任何体育运动训练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我国跳远的运动成绩近年来不是很理想,其中一项原因在于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训练时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本文针对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中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运动创伤发病率、运动创伤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如何预防运动创伤,做了相关的调查和访问。为确保我国跳远项目,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计划系统进行,逐年提高专项成绩,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跳远项目省级一线队员、市级、地区级队二线队员为研究对象,共15人,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6.3岁;专业训练年限最长的有8年,平均4.8年,其中有省运会冠军、市、地区级运动会冠、亚军。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参观省市体校跳远运动要30余次:观摩国内少跳远比赛20余次。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关于少年跳远运动受伤情况表60份,回收48份。

1.2.3 访谈法 拜访国内跳远教练、知名田径教授共15名,解析少年跳远运动损伤病理性原因。

1.2.4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运动创伤文献和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跳远成绩的决定因素与运动创伤

跳远成绩取决于运动员良好速度和爆发力[3],以及熟练的完整跳远技术。前美国著名跳远运动员欧文思和刘易斯,他们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揭示了运动员必须具备超人速度和爆发力的良好身体素质,以及合理跳远技术,才能取得好成绩[4]。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已在世界各国极为普遍,随之而来的运动创伤比例在不断扩大,创伤不仅在从事专项运动不久、身体素质差、基本技术训练不够的年轻队员身上容易发生,即使在训练有素的优秀运动员身上也会发生,并且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各种疲劳性、慢性创伤也随之产生,并且有加重的趋势[5]。

2.2 跳远运动员常见损伤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分析得出少年跳远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部位。常见损伤部位:脚跟(跟骨);踝关节、脭骨、踝、膝关节(半月板、髌韧带)、股后肌群、髋关节(缝匠肌)、腰背肌(腰椎)。(见表1)

2.3 创伤性质病例研究分析:

2.3.1 创伤的性质 表1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5名跳远运动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创伤率达100%,说明我国跳远运动员创伤情况极为普遍。被调查的15名运动员,共有14种创伤共计49处,创伤部位依次以腰肌(椎)、骶棘肌、踝部、膝部、脚趾部为常见。累积49处创伤中,有33处为慢性创伤,15处为急性创伤,其他1例。慢性创伤多以肌腱、韧带、肌肉创伤为主;急性创伤以骶棘肌拉伤、踝部扭伤、肌肉拉伤、骨折为主。

表1 少年跳远运动员创伤部位统计结果

2.3.2 导致常见损伤的原因 跳远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柔韧、协调、灵敏、弹跳、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发展专项技能的前提与保障,如果忽视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那么在训练中容易受伤。通过走访调查,特别是现役队员和退役队员的调查对比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普遍都受到运动创伤的影响。

优秀的跳远运动员一般需要至少4~10年的专项训练周期[6]。常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局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疲劳性的创伤积累。如准备活动量过大、准备活动内容与训练内容结合不好、未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比赛之间间歇时间过长。训练场地不规范时容易造成急性创伤。准备活动不当同样可以造成慢性创伤。受伤后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受伤部位容易形成慢性创伤。还有诸如带伤训练比赛、思想不重视、自我保护意思差、动作难度太大也是导致创伤的因素。在诸多创伤因素中,由于机体疲劳、技术动作不合理等原因所造成的急性损伤只占少数,更多的是急性损伤后没有及时处理、常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所致局部负荷过大等所造成的慢性、局部劳损[7]。

(1)准备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在调查训练过程中发现教练员对运动员准备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准备部分大部分不完善。教练员对本次课的基本部分要求讲解较为详细,而对准备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如:没有明确要点,怎样活动可以避免运动创伤。在观摩训练课中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准备活动千篇一律。再如:跑(400~800m),在肋木或跑道上,进行申拉练习,然后再做专门性的练习后,直接就进入到大强度跑或专项跳远技术练习。身体训练课上,则进行球类活动(篮、排、足球),活动半小时左右,就进行大幅度跳远或大量负重等练习。千篇一律模式练习,通常使运动员感到枯燥。准备活动质量难于保证。同时也发现部分教练在监督指导过程中态度不认真、监控作用难于落实。同时,部分运动员进入基本部分后,受到大负荷运动量的影响,心理和身体都准备不充分,致使运动员受伤是难免的。

(2)身体素质发展不全面

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阶段,教练员往往忽视全面发展各项素质,过早、过急进行大运动负荷以及大力量负重练习,也是受伤因素之一。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差,以及肌肉僵硬没有弹性的运动员,训练中也同样受到创伤的影响。

(3)技术动作不规范

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于专项技术动作掌握不够好,一般身体训练的技术动作掌握欠缺时,是运动员受到运动创伤的最大障碍。如:专项中跑动速度安排不合理、加速度与起跳衔接不合理、起跳后腾空技术动作不协调等。以及发展力量训练时抓举,挺举,下肢力量深蹲时动作不合理等因素[8],都是受伤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

(4)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

训练时,运动员做某一动作重复次过多,易产生疲劳,发展局部力量练习过多、过于集中,易使骨骼肌疼痛。身体疲劳时,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训练通常会使跟腱和膝关节,腰肌受伤[9]。

(5)场地不标准、天气突变、训练器械等因素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区跳远运动员训练条件比较艰苦,训练场地不标准是运动员受到创伤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跑道在夏季经常出现沙坑或含有小石粒,活动时不认真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天气温度突然下降,仍做强度跑和跳,及其它训练器械不牢固等因素,也容易引发身体部位受伤。特别踝关节、膝关节和腰肌等部位。

(6)训练课后恢复不合理

调查发现少年运动员训练课后恢复基本没有或恢复的手段、方法少而且简单,常使运动员训练后得不到恢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情况呈现普遍现象,多数受伤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生。创伤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肌(椎)、骶棘肌、踝部、膝部、脚趾部等,颈椎(韧带松弛或拉伤)、小腿(肌肉拉伤)、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拇(外翻)、足跟等也是经常发生创伤的部位。运动创伤多以肌腱、韧带、肌肉等慢性创伤为主,而急性创伤以骶棘肌拉伤、踝部扭伤、肌肉拉伤、骨折为主。

(2)导致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运动创伤的主因素有:训练准备不充分、训练课安排不合理、身体局部负担过重、身体素质差、机体过度疲劳、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当、训练场地不标准、训练器械等。由于一般身体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员慢性、疲劳性创伤较多,从而促使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以急性创伤为主,这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着密切的关联。

3.2 建 议

(1)教练员要重视少年跳远运动员年龄偏小,机体组织的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受到制约等特点,应加强医务监督。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使运动员在适宜的年龄出最佳的运动成绩。注意训练的全面性,避免局部负担过大,减少因疲劳或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创伤。教练员应督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前做好充分、合理的准备活动,尤其是伸展活动,这是防止创伤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要注重训练、比赛后进行积极的放松、恢复,促使疲劳的有效消除。教练员应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保持训练的系统性。积极与运动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有效地对运动创伤进行诊治,避免在机体疲劳和带伤时进行训练、比赛;合理的利用弹力绷带、保护支持带对关节较松部位进行缠绕固定,保持骨骼的构造,防止创伤的发生;定时进行身体机能检查,防患于未然。教练员应根据跳远运动项目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年龄、机能状态、训练水平及对动作的熟练程度,并制订出适合每个运动员的训练计划,特别是专项训练与素质训练的比例关系,结合动作特点,重点增加薄弱及易伤部位的力量、柔韧性、灵活性练习,尤其是要加强运动员踝部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

(2)教练员应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训练课,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提前做好训练安排。在每次训练课前,教练员都应该认真检查训练场地的平整度,检查器械牢固程度,以及沙坑松动情况。做到及时平整训练场地、松动沙坑、训练器械的安全程度,积极防止运动员运动创伤的频繁发生,以期创造最佳运动成绩。

[1]中国田径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 2-20.

[2]刘仁盛.对我国少年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2): 124.

[3]张国华.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训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2 (1): 52.

[4]张国华.试论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3): 119.

[5]赵清波.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5): 41.

[6]陈晓东.谈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基础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5 (4): 121.

[7]伊 名.田径运动创伤[EB/OL]. http://www. powerfit.cn/redirect, 2009-03-29.

[8]伊 名.田径运动创伤[EB/OL]. http://www. dingniu.cn/shishang/jianshen, 2009-05-21.

[9]杨清明.湖北省15-17岁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 2007.

Study and Prevention on Sports Injury of our Juvenile Long Jump Athlete

YU Yong-ping
(P.E. Dept. in Ne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 Heilongjiang China)

G804.53

A

1008-2808(2011)02-0090-03

2010-09-02;

2010-09-28

于永萍(1973-),女,中级教练员,学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训练课教练员身体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锻炼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被偷听的训练课
训练课时间负荷量理想模式的建立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