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为教育的一生

2011-09-24 05:51邢秀芳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宋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

邢秀芳

2011年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发布讣告: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名誉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首任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名誉会长宋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9日凌晨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消息发出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追思。宋涛教授的一生是为教育的一生,他从教70多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宣传和普及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经济学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当代帝国主义经济》《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宋涛选集》《宋涛文集》《宋涛自选集》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从1984年至今已出到第八版,发行上百万册,另外还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全书》《资本论辞典》《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体制与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读本》等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理论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宗师和泰斗。

扎根人大,执著从教

宋涛1914年生于安徽利辛县,1937年“七七”事变后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1939年春赴延安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求学,从此与人大结缘。1949年4月,宋涛随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进驻北平。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宋涛作为校党委成员,“天天开会,吴玉章、成仿吾、胡锡奎、聂真等常委对选校址、怎么办校、院校设置、课程设置等,争论了很久。有的说在城内选址,有利于培养干部。由于拆迁困难,最后中央决定在西郊办学,当时土地很多,需要大量投资。盖的第一座楼就是教一,然后盖东风楼,作为宿舍,给老师和学生住。”宋涛生前经常向人们介绍那段自己亲身参与的建校史。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宋涛作为全校教师代表发言,表达了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建设强大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六十多年过去了,宋涛确实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当时的诺言。

1950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经济系,任命宋涛为系主任。“1956年苏联人来了,成立了计划系、经济系、统计系,当时政治经济系有七八个苏联人,全校有几十个苏联人。政治经济系当时的学生有卫兴华、蒋学模、张友仁等等。当时苏联人教学,我对学生进行辅导考察,考试的时候我也向学生提问。”宋老喜欢跟大家谈论这些往事,“1957年苏联专家回国,我国开始自己办学”,宋涛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以《资本论》为主。当时他发现根据苏联教科书翻译的教材与我国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提出我们自己编写教材。他提出,“理论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做学问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风倒。”

宋涛不谋私、不恋官,一心扎根人大,执著教书育人。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曾多次让宋涛“出山”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如对外经贸大学和暨南大学成立之初,教育部拟调宋涛去担任校长职务;教育部请他去担任司长职务。他都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继续扎根人大,积极为人大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宋涛对于他在人民大学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热爱的,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是坚定和执著的。

诲人不倦,虽白首而不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答疑解惑、培养学生是一种天职,但是宋涛把这种天职发挥到了极致。

对这一点,宋涛的学生都感触颇深。“在我师从宋涛先生学习期间,他已八十多岁高龄,但他从不放松对学生的教导,仍然以严格、细致、耐心的态度指导我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山西财经大学教授李玲娥说,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杨国亮是宋涛的博士生,1991年,杨国亮给宋涛做助手时,宋涛已77岁,“老人还非常勤奋地搞教学研究,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要自己写文章,其实别人并不要求他提交论文,但他还是每次都要提交,并作大会发言。”杨国亮当时跟宋涛住在同一栋筒子楼里,“楼道狭窄昏暗,堆放着很多杂物,他的办公室只有十多平方米,一张床,一张桌子,墙角堆满了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宋涛勤奋地工作着,“每天晚上我们休息时他房间的灯还亮着,起来的时候看到他已开始工作了。”

“他就没有退休,”曾与宋涛同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杨达伟老师从2003年开始作为宋涛带博士生的助手,“在2007年住院之前,他都坚持在学校上班,还是每周工作七天。”每个周末宋涛都会在办公室跟自己的博士生见面,“虽然这些博士生之前都看过《资本论》,但他还是要这些学生从头到尾地看《资本论》,逐章逐节要他们再抠一遍,而且还要联系实际。”已90岁高龄的宋涛仍坚持自己上课,“身体还好时,他先讲我补充,后来体力跟不上了才是我讲他补充。”杨达伟回忆说。

宋涛的学生,曾担任人大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的高德步还记得,上一个春节,他跟人大校长纪宝成去看望病中的宋涛时,宋涛还在询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什么时间能够回到学校上课。

谦和朴素,艰苦奋斗

宋涛常常被大家称作“祖师爷”,其受尊崇程度可见一斑。但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权贵与傲慢的气息,他总是那样谦和随便,特别是他那几十年如一日的穿着打扮,总是令许多晚生后辈感到一丝惭愧和汗颜。宋涛是艰苦奋斗的典范,多少年来,他总是一袭中山装,一双有许多裂痕的皮鞋,大家几乎没有见过他有什么更好的衣服,出国是这样,国内开会也是这样。2002年,他参加江泽民同志召开的座谈会,仍然是这一身打扮。会前有学生去看他,开玩笑说:“您应该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穿上。”宋涛说,这就是他最好的衣服。

宋涛在生活上从不讲究,但是却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设立了“宋涛奖学金”,用于奖励经济学院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有钱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生活并不宽裕的宋涛来说,着实是很不容易的,这里面饱含的深情和期望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

他组织学生申请了不少科研资金,组织编写了不少教科书,但是他从来不从项目经费中报销一分钱,从来不提出要什么主编费,那些本应该属于他的劳动报酬,他也从不索取。有一次宋涛组织大家编写《干部经济读本》,出版社专门开了主编费,但宋涛坚决不要,要学生们一起分了。他还经常提到要特别关心学校里的贫困学生,要让他们安心读书,不要让家庭的困难难倒。

宋涛也坚决不搞特殊化,90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自己打开水。“在校园里,你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两个暖瓶,到开水房里提水,”高德步说,“他坚决反对特殊照顾,像给他送水他都认为是特殊照顾,直到他摔了一跤,才接受别人给他送水。”有一年夏天,宋涛的一位学生去看望他,见他的办公室热得无法承受,就给他送了一台单位淘汰下来的空调,宋涛坚决不接受,他坚持说:“我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宋涛的言行对学生们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学术著作论述严谨、观点鲜明,充满真知灼见;他做人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坦荡磊落;他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同志热情似火,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他一生简朴清贫,对物质生活从无太高奢望,但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却孜孜不倦,永无止境。他的一生是为教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宋涛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名誉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

猜你喜欢
宋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老公得了恐惧症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