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为何把“没劲”挂嘴边

2011-09-24 05:51余国良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亚健康比作鱼儿

余国良

仔细观察现有的中职学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整天耷拉着脑袋,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关”在学校里,他们讨厌我们的“规则”教育,而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又不知该到哪里去、做些什么,以至于没放假时盼放假,而假期还没到,又提前跑回学校来。问其原因,他会无精打采地说:“老师,在家待着实在没劲儿。” 这群学生整天软绵绵地,给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上现象使我联想到现今很多人平时常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容易疲倦、眼睛模糊、手脚冰凉、心悸气短、心烦意乱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又往往显示一切正常,最后医生给出个含糊其辞的结论——亚健康。如果把中职生的这种“没劲”症状也比作“亚健康”,不妨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在学校“没劲”,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想学,我们的教育太枯燥乏味使他厌学等等,但在家也“没劲”怎么解释?是“厌家”吗?

不妨先看看中职学生的主群体来自哪些家庭。不难发现,就读中职学校的主群体是农民的子女或低收入的工人家庭子女,且这一群体中又是家庭贫困者居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的居多。据我们在部分地区调查得知,中职学校“留守”“半留守”的学生约占一半,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还要超过这个数。

原因也出来了:这群学生从表面上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缺吃也不缺穿,“吃吃嬉嬉,国家救济”(人人都有国家资助),而实际上他们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缺少亲情呵护,更缺少严格的管带,导致心灵极为空虚,生活没规律,既不知他该爱谁,又不知他该恨谁。总之“不是我要来,而是我无奈”“不是我不想学好,而是我反正都这样了”“不是家不好,而是家中缺少亲情”——这才是孩子总说“没劲”的根源。

对此,对中职教育颇有研究的衢州市教育局主管职教的副局长翁孝川曾举过一个例子,很有说服力。他说:“如果把学生比作鱼,那校园就是塘,教育就是水,如果鱼儿不欢了,通常是水的问题。说明这种鱼不适应这种水,至少也是水缺氧,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水激活,改变了水就等于消除了鱼的疾病,而且是从根本上消除。”

孩子总说“没劲”,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的“水”有问题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学校感到无聊,在家又没劲,这是一种说不出的苦,长期处于心无所属的状态,精神上就会疲惫。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考虑到这些,则唯一能做的就是着力营造欢歌笑语的教育氛围,给他充足的精神能量;尽最大努力创建和諧温馨的班集体,让他找到“家”的感觉,为他补“氧”。如此,则学校这个“塘”就好似安装了一台“增压泵”,“水”时时浪花飞溅,“鱼儿”日日畅游其中。

猜你喜欢
亚健康比作鱼儿
比作诗
跟踪导练(一)
鱼儿乐
油菜花开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鱼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