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竣工环保验收生态环境验收技术指标的确定

2011-09-25 02:20刘建明徐学存张洁瑜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1年2期
关键词:路基隧道措施

刘建明,徐学存,张洁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

客运专线竣工环保验收生态环境验收技术指标的确定

刘建明,徐学存,张洁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

根据客运专线工程的特点,分析客运专线环境影响的特点。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提出了客运专线生态验收调查技术指标及生态验收调查的内容,为客运专线竣工环保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客运专线;环保验收;生态环境;指标

目前我国时速200 km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已达7 000 km,到2012年,将达到1.3万 km,并形成“四横四纵”的客运网络。2020年时速200 km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 km,加上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 km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客专建成后都需要进行竣工环保验收,需要制定相关的验收标准及方法,为客运专线的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1 客运专线的工程特点

1.1 线路工程

1.1.1 线路平面及路基宽度:客运专线曲线半径及路基宽度均比普通铁路要大,具体见表1、2。

表1 最小曲线半径

表2 路基面宽度

1.1.2 路基工程: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路基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比例少,地基质量差,多为软土地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不良地质换填和加固措施;选用优质填料,严格控制路基填筑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工后沉降;重视过渡段的施工,使不同刚度的结构物和路基平顺过渡并控制沉降差;强化路基基床,设置强化基床表层,由级配碎石(或砂砾石)和沥青混凝土层构成,或由水硬性级配高炉矿渣压实而成。设计速度350 km/h无砟轨道允许一般地段的桥梁和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值分别是20 mm和15 mm,这样造成土方工程量加大,弃土增多。

1.1.3 轨道结构:客运专线轨道采用有砟轨道及无砟轨道两种基本形式。正线轨道采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有砟轨道弹性条件好,减振、降噪效果较好,维修较方便,造价相对较低。但有砟轨道道砟容易磨损,增加维修工作量,稳定性差、轨道的平顺性容易变化。

无砟轨道整体性强,纵向、横向稳定性较好,虽总体造价较高,但大幅度减少维修工作量及维修成本,综合经济效益较好。缺点是刚度较大,轨道弹性较差,振动、噪声较大。

1.1.4 边坡防护:客运专线采用植物防护,在种植初期采取既能避免草、苗受损,又能有效防止坡面冲刷或大风吹蚀的固土措施。采取固土植草土工网垫和菱形立体植被网与喷播植草结合的边坡防护。

1.2 桥涵工程

客运专线桥梁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桥面为双线整体桥面。桥面设置的主要设备包括排水系统、电缆槽、人行道板及栏杆或声屏障、接触网支柱等。桥梁的支座采用减振支座。

桥梁桩基施工基本采用旋挖钻机,单个桩基有近1 000 m3出渣。桩基施工出渣尽量回填,其余交由地方渣土办或回填于取弃土场。桩基施工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泥浆,对河流、湖泊和水源地等可能产生一定污染。

1.3 隧道工程

客运专线隧道净空截面积比普通铁路隧道大。列车速度为200~250 km/h时,隧道净空截面积单洞不小于58 m2、双洞不小于90 m2;列车速度为300~350 km/h,单洞不小于70 m2、双洞不小于 100 m2。因此,出渣要比普通铁路隧道多。

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完整的防排水系统。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由于空气动力学作用在洞口产生微气压波,洞口噪声明显增大,当洞口有居民或特殊环境要求时,应设置洞口缓冲防护结构。

1.4 站场工程

站场到发线有效长为 650 m,站台长度为450 m,站台高度为1.25 m。

1.5 大临工程

客运专线大临工程占地较大,主要为制梁场及拌和站。由于客运专线桥梁占线路长度的80%以上,制梁场较多,每百公里线路约设制梁场5~7个,每个制梁场占地6.67~13.33 hm2(100~200亩)。拌和站每百公里线路约设4~6个,每个拌和站占地0.67~2.00 hm2(10~30亩)。

2 客运专线生态环境验收指标体系

2.1 验收调查的技术要求

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文件资料调查、现场勘察、公众意见调查和遥感调查等。

2.1.1 文件资料调查:通过查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有关协议、合同等文件,了解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生态影响,是调查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占用土地(耕地、水利设施、林地、自然保护区等)等生态影响及相应生态补偿措施的必要方法。

2.1.2 现场勘察:通过现场勘察可以核实文件资料的准确性,获取项目建设区域生态背景的感性认识,评估生态影响的范围、程度,了解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落实情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勘察应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但生态影响项目一般涉及的范围非常大,现场勘察有时无法覆盖全部涉及区域,因此须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主要区域对象的80%以上。

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环评文件及批复文件中指出的可能产生重要生态影响对象和区域;工程发生变动时,环评未涉及的区域;设计、环评文件及其批复文件提出具体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2.1.3 公众意见调查:通过公众意见调查不仅可以定性的了解建设项目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影响,还可以发现工程前期和施工期曾经存在的环境影响及目前可能遗留的问题;配合现场勘察、现状监测、文件资料调查等方法,也可检查设计、环评及其批复文件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有助于明确和分析运营期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改进已有环保措施和提出补救措施提供支持。

2.1.4 遥感调查:遥感调查适用于涉及范围区域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因项目涉及的面积巨大,很难通过现场勘察将项目的生态影响完全反映出来,对于这类项目,遥感技术可以发挥较大优势。但遥感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调查过程中还必须进行必要的现场勘察工作。

遥感调查一般要经过如下四个步骤:

①基础资料的准备:包括卫星遥感资料、1∶50 000地形图、DEM、降水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等。

②专题数据获取: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直接从空间获取的数据,或通过现场勘察GPS定位等技术获取数据,包括土地覆盖及河流水系分布状况等,通过间接获取的数据,即采用GIS技术获取的专题图件,包括土地侵蚀类型与侵蚀程度、地形高程等数据。

③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精纠正、几何配准和镶嵌,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空间数据的提取;利用GIS对提取的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处理与模型模拟分析处理。

④成果生成。

2.2 生态环境调查内容

2.2.1 工程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占地类型、占地面积,并对生态恢复情况给予说明。

2.2.2 取、弃土(渣)场工程:列表说明取弃土(渣)场里程,区域名称,所属县(市),占地面积,土方量、占地类型以及恢复措施,并对弃土(渣)调配利用,当地政府和居民利用及生态恢复、复耕和水土流失情况给予说明。

2.2.3 路基工程:调查路基边坡(包括路堤和路堑边坡)防护措施,包括支挡结构和排水系统以及不良地质、地段分布状况以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对典型工点可列表予以说明。

2.2.4 桥涵工程:主要调查桥涵的设置是否满足行洪标准及桥台锥坡的防护措施。跨河桥要调查岸坡的防护和水中的桩墩施工时设置的围堰是否清除或挤压河道;旱桥调查墩台周边施工垃圾是否清除或采取恢复措施;涵洞工程重点调查过水涵洞对农田灌溉和行洪的影响。

列表说明主要桥涵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里程,桥梁名称、长度、跨度、防护措施和防护效果,必要时也可对主要过水涵洞工程列表说明。

2.2.5 隧道工程:调查隧道进出口处洞门及边仰坡的防护措施和综合排水措施,以及隧道衬砌防水层的设置及渗水、漏水对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及生态影响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

列表说明主要隧道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里程,隧道工程名称、长度、边仰坡防护措施和防护效果。

2.2.6 站场工程:主要调查站场工程的绿化情况和站区线路两侧的防护措施。新建铁路项目的站场工程应注意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性。2.2.7 大临工程:调查大临工程完成后的恢复措施,复耕和综合利用情况。可列表说明主要大临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里程、大临工程名称、占地面积、占地类型、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复耕、综合利用情况等。

2.2.8 绿化工程:主要调查线路两侧即路堤边坡坡脚和堑坡坡顶以外按相关规定应种植的植被、苗圃和乔木等。

2.2.9 工程影响区域内保护区的分布状况,明确保护区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护区级别、保护物种。提供适当比例的保护区位置图,标注工程位置、保护区位置和边界。

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3.1 对农业生态的影响调查:分析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对沿线影响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基本农田的占用情况,占地类型、占地面积,采用的保护措施。

2.3.2 自然生态影响的调查:分析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包括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对保护区内占地影响,对保护区破碎化的影响,通过采样分析及观测,调查工程对保护区内保护目标的影响。

采用植物样方调查分析工程对其周边的主要植物类型、植物群落及多样性的改变。结合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分析工程建设对动植物的影响,与环评文件中的预测值的符合程度及缓解、补偿措施的落实情况。

2.3.3 施工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分析:包括路基、路堑防护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站场工程、临时工程(取弃土场、沙石料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制梁基地等)采用林草恢复系数、林草覆盖度、拦渣率、扰动土地治理率等指标。

2.3.4 分析桥涵工程施工对河流、水利设施的影响,坡岸防护和沿线水利设施的协调性。调查桥涵设施是否满足行洪及通航要求,是否改变水生生物的生境,是否对水源地产生影响。

X82

B

2095-1671(2011)02-0088-04

2011-02-22;

2011-03-11

刘建明(1962—),男,北京人,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环保验收、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监理及环保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路基隧道措施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