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韵骊珠》编例发微*

2011-10-19 09:22
辞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韵书浊音韵部

陈 宁

《曲韵骊珠》编例发微*

陈 宁

《曲韵骊珠》在总体规制上,继承了元代《中原音韵》、明代《中州全韵》等曲韵书的结构。在小韵的编排上,一反旧曲韵的没有章法,独创了“音阶排序法”和“韵目定序法”。它既继承了以往曲韵书的优点,又针对度曲歌唱的目的做了改革创新,编排巧妙而周密。

曲韵骊珠 韵书 编纂体例 音阶排序 韵目定序

沈乘麐的《曲韵骊珠》(又名《韵学骊珠》),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这部书是专门为唱曲而作的曲韵书,行世以来,被度曲家奉为圭臬,后渐渐成为昆曲界遵奉的经典,数百年而不衰。这固然是因为它的注音析韵准确严格,同时,与它在编纂体例上所作的重大创新改革也有很大关系。沈氏说“此书专为歌曲者而作”[1],这些创新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度曲演唱的需要。

沈乘麐,江苏太仓(娄湄)人。由书前“颍川芥舟”《序》可知,沈氏诗文兼擅,妙解音声,不仅工于音韵曲律之学,而且自己的演唱水平也很高。既是音韵学家又是戏曲票友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能够从作曲填词和演唱的需要出发来编纂《曲韵骊珠》,使其编纂体例能在韵书之林中独树一帜。

元代曲运昌隆,同时也产生了曲韵书,那就是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和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为曲韵书之鼻祖。明代的几部曲韵书在编纂体例上做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增加释义和注音。从朱权《琼林雅韵》始,收字下增加了简单的释义,从王文璧《中州音韵》始,增加了注音,主要用反切,也用直音法。这其实是借鉴了《广韵》《洪武正韵》等诗韵书。范善溱《中州全韵》继承了朱、王的改革,把去声分为阴阳二类,扩大了收字规模。

《曲韵骊珠》的编纂,并非全无倚傍。沈乘麐在书前列有18条“凡例”。对于此书的宗旨、编例、注音、释义、收字、参考书等都有交待。这些“凡例”无疑是研究《曲韵骊珠》编纂体例的最明显最直接的材料。据其“凡例”言,是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参考了《洪武正韵》《中原音韵》,旁及《诗韵辑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11部韵书、字书。以《中州全韵》为底本,说明是在其基础上改编而成,受其影响最大,吸收了范善溱去声分阴阳的做法。在入声独立上,遵从《洪武正韵》。在平分阴阳及北音的审定上,多从《中原音韵》。在大的体例上,受这前三部书影响较多,对于其他诸书的参考可能是在审音释义等方面。18条“凡例”之外,尚有一些重要的体例,作者并未明言。

一、《曲韵骊珠》的结构层级

中国古代的韵书,其结构是按照语音的层级和序列来设计的,这与字书一般按照字形采用部首法来编排是完全不同的。而不同类型的韵书,其语音的层级和序列也不同。这与语音本身的变化无关,而是与韵书的使用目的有关。拿诗韵和曲韵作比较,诗韵从陆法言《切韵》到宋代《广韵》再到后来的平水韵,对语音的层级划分是先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声调之下分若干个韵,同韵的字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韵基(韵腹加韵尾)相同。韵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小韵,同小韵的字完全同音。因此诗韵书的结构层级是:声调→韵→小韵→字。曲韵书与此不同,从元代卓从之、周德清之书开始便是首先分韵部,分为十九或二十一个韵部。韵部之下再分声调,最初是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后来去声、上声相继分阴阳,所以各曲韵书的声调数有所不同。声调之下分小韵,同小韵的字同音。需要注意的是,诗韵的“韵”与曲韵的“韵部”不同,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而同韵部的字可以来自于各个声调,因此韵部的字数一般远多于韵。曲韵书的结构层级是:韵部→声调→小韵→字。诗韵书和曲韵书编排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作诗和作曲的押韵要求不同。诗的韵脚必须同声调同韵基,因此需要先分声调后论韵;而曲则可平仄通押,只要求韵基相同即可,故而声调的划分置于韵部之下。

《曲韵骊珠》的结构层级,大体上看,与曲韵书通行的“韵部→声调→小韵→字”基本符合。它有二十一舒声韵部,与《中原音韵》的十九部相比,只是其中两部的划分加细,语音实质无甚大变。但是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不同,它的入声是独立的,这一点是对曲韵书结构的最大改动,其灵感来自于《洪武正韵》。只不过《洪武正韵》是入声十韵,而沈氏书是入声八部。入声八部与舒声二十一部是平列的层级,因此似乎是先分声调的舒促,后分韵部,然后入声韵部之下再分阴阳声调,舒声韵部之下再分出分阴阳的平上去。这与曲韵书先分韵部后分声调的做法有所不同。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入声毕竟与其他声调不同,不仅在声调上是一个独立的调类,而且有塞音韵尾。因为有塞音韵尾,所以入声韵部与舒声韵部的韵基也不同,也就可以与后者平列而又符合曲韵书的通则。《曲韵骊珠》的第一层级可视为由二十九个韵部组成:舒声二十一部加入声八部。

韵部之下是声调的划分。沈乘麐根据当时吴方言的实际,认为平上去入应当各分阴阳,因此就是八个声调。上声的特别之处是,在阴上、阳上之外,还有阴阳通用一类。阴阳通用不是一个单独的调类,实际上是次浊上声一类字在吴方言中有阴上和阳上两种读音,是在北方话影响下产生的文白异读。声调的次序,在舒声韵部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阳通用,阴去、阳去;在入声韵部是阴入、阳入。

声调之下,便是小韵,小韵之间主要是声母和介音的不同;小韵之下是字,这与别的韵书都是相同的。

二、《曲韵骊珠》小韵的巧妙编排

《曲韵骊珠》编排之精巧周密,堪称曲韵书之冠。大多数曲韵书的小韵排列是没有顺序的。《曲韵骊珠》小韵不但是有序排列,而且排序方式独特精微。沈氏的“凡例”没有对此做出说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

小韵的排序与声母有关。《曲韵骊珠》语音系统中有45个声母,沈乘麐大体上按照发音部位将它们分为8类,以7个中国古代音阶的名字命名,其中“商穿牙”一类也属于“商”。每一类又按照发音方法的不同分为清、浊、次浊三种。“凡例9”说:“音分清浊,本于《五车韵瑞》而参酌之[2]。其清音即俗所谓‘干净’;浊音即俗所谓‘汉’,或谓出风;其次浊音则无清音者。书中清浊音必连写以便阅者易于辨别。”沈氏分的清、浊之别并非习用的不带音和带音,而是不送气和送气,但与现代语音学的不送气音和送气音并不完全等同,还包括一些别的声母。清音包括不送气声母,还包括鼻音、边音以及舌面后擦音ɣ[3]和喉塞声母,这些音没有强烈的呼出气流;浊音包括送气声母,还包括喉擦音声母h与,这些音有较强的呼出气流。次浊音是无所谓送气不送气的擦音。而对于一般所谓的全浊音b、d、ɡ等,沈氏的做法是平声的全浊声母一律标“浊音”,即送气;仄声的全浊声母有的标“清音”,即不送气,有的标“浊音”,即送气。仄声的送气与不送气,找不出明显的规律或语音条件。这种现象我们认为与吴语全浊声母的“清音浊流”以及《中原音韵》和北方官话的双重影响有关,此不详论。沈氏书中无“全浊”之术语,因此我们将这类声母标作“清/浊”,表示“或清或浊”的意思。

表1 《曲韵骊珠》声母表[4]

韵部之下是声调。在每个声调内部,小韵按照声母所属的类别汇聚在一起,如k、kh、、h在一起,同属宫类。同一类声母的小韵按照清音、浊音、次浊音的顺序排列,如徵类小韵按照、h、s的顺序排列。每一类声母的第一个小韵前面用双圈◎表示,◎后标明声母类名和清音、浊音、次浊音,其后的小韵前面用单圈○表示,○后也标明清音、浊音、次浊音。这样每一类声母的麾下聚集着哪些小韵,一目了然。以江阳部阴平徵类为例(只列字头,注音和释义省略):

◎徵清音将浆桨螀○浊音枪怆抢玱跄将嶈蹡锵斨○次浊音相廂湘葙箱缃襄欀瓖纕鑲驤○清音臧贓牂○浊音仓沧苍鸧○次浊音桑鎟喪

前面的声母表显示,45个声母分为八类:变宫、宫、商、商穿牙、角、变徵、徵、羽。每个声调中这八类的排列顺序也很有讲究。总是按“……→宫→商→商穿牙→角→变徵→徵→羽→变宫→宫→……”这样的顺序循环排列。八类的排列顺序,配上相对应的现代简谱符号就是:

……→宫1→商(商穿牙)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宫1→……

正好是七个音阶由低到高排列。因此可将这种声母排序法称为“音阶排序法”。如果中间缺少一类或几类,就跳过接下一类,例如角之后如果没有变徵则接着是徵,如果没有变徵和徵则接着是羽,以此类推。

既然是循环排列,那么声调下的小韵由哪一类起始呢?这是由韵目的两个字所属的声母类别决定的。二十一个舒声韵部的韵目,首字都是阴平字,次字都是阳平字。韵目的首字被安排在阴平声调的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韵目的次字被安排在阳平声调的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例如江阳部,韵目是“江阳”二字,首字“江”,是阴平,阴平声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便是“江”;次字“阳”,是阳平,阳平声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便是“阳”。

八个入声韵部的韵目,首字都是阴入字,次字都是阳入字,首字是阴入声调的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次字是阳入声调的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例如屋读部,韵目是“屋读”二字,首字“屋”,属阴入,阴入声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便是“屋”;次字“读”,属阳入,阳入声第一个小韵第一个字便是“读”。

二十九个韵部中,凡是阴声声调的第一个小韵所属的声母类别,必与韵目首字所属的声母类别相同;凡是阳声声调的第一个小韵所属的声母类别,必与韵目次字所属的声母类别相同。除了上声之中偶有例外,都是这样安排的。声调的第一类的声母类别既然定下来了,以后的顺序就按照前面列出的循环排列下去。例如东同部,韵目首字“东”,属变徵,则阴平、阴上、阴去皆自变徵始;次字“同”,亦属变徵,则阳平、阳上[5]、阳去亦皆自变徵始。再如鸠侯部,韵目首字“鸠”属角,阴平、阴上、阴去皆自角始;次字“侯”属宫,阳平、阳上、阳去皆自宫始。入声韵部亦是如此。

表2 东同、鸠侯、约略三部小韵声母类别的排序

古代音乐有七音和十二律,七音是相对音高,十二律是绝对音高,选中一律确定宫的音高,则其他六音也随之而定,叫作“旋宫转调”。沈乘麐以韵目字的声母类别确定小韵的排列顺序,可以称为“韵目定序法”。这种编排法,大概是从“旋宫转调”法中得到的灵感。“韵目定序法”和“音阶排序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七个音阶名所代表的8类声母的顺序,在全书各韵部都是一样的,这便是“音阶排序”。而具体每个韵部的每种声调下的小韵序列起于哪一类声母,则是由韵目的两个字确定的,这便是“韵目定序”。以如此巧妙的方法为小韵排序,非但在曲韵书中是仅见的,而且在中国古代所有的韵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沈氏这样兼擅音韵与音乐的学者才能发明出来。

附 注

[1]见“凡例一”。

[2]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清浊”还是不带音和带音的区别,不是“不送气和送气”的区别。沈氏殆取其名而易其实。

[3]本文用的都是国际音标,一律省略外面的方括号[ ]。

[4]《曲韵骊珠》的声母系统,这里只列出简表。表中“清”、“浊”不只一列,是为了使同发音部位的声母能排在一行上以使表格整齐便览。音系的研究,将另文详论。

[5]阳上声第一字为“动”,当是变徵,而嘉庆本与光绪本皆标“角”,当是误归。

1.沈乘麐.韵学骊珠.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石汝杰.《韵学骊珠》的音系.∥石汝杰著.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34-242.

* 本文获得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11工程”项目(YYZX0928)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A740120)、华师人文社会科学“丹桂计划”项目(08DG014)的经费资助。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9)

(责任编辑 刘宁静)

猜你喜欢
韵书浊音韵部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日语半浊音的变化规律研究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清浊音分离抗噪的语音识别算法的研究
有关鼻浊音使用实态的研究
——以NHK新闻为中心
李绅诗歌用韵考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扬雄韵文的韵部系统与先秦音韵部系统的差异
日语与永州方言浊音相似点小议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