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2011-10-23 01:53樊艳君夏全星
职教论坛 2011年13期
关键词:关键校企职业

□樊艳君 夏全星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樊艳君 夏全星

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对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职业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六个方面构成;加强校企合作,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职业关键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冲击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职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始终坚守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岗位变换成为常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职业专门技能,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是一种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它既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也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使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人具备了职业关键能力,就能很容易地实现职业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很快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如下几方面构成: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职业道德是一个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心理承受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善于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某种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能够沉着、冷静地去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5.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6.自学与创新能力。现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为了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学与创新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是现今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没有一点创新能力的人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而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从理论上讲,只要高职院校有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设施和师资,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在学校内培养,但是,像方法能力的培养、良好工作态度的养成、操作经验、企业文化等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而这些能力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可以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和管理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感受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了解企业的文化,加强自身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在以行动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同时也就解决了关键能力的培养问题,相应地提高了个人的竞争力。因而,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

(一)企业的需要是学生提升关键能力的动力

高职院校主要为企业提供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企业需要职员具备迅速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技能,企业内部岗位转换,人才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就会导致熟练的专门技能不适应新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关键能力强的职员能迅速学会新的专门技能,适应新的岗位;一部分关键能力弱的就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导致下岗或长期失业,甚至选择轻生。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的能力需求有差异,学校与企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职业学校强调教育职业化造成学生知识面太窄,适应能力差,同时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学生在进入到劳动力市场时,还同时存在很多竞争者,那么学生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就存在障碍。

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才能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才能去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与企业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密切合作。

(二)校企合作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生产技术的第一生力军,突出特色就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要,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学生指向“好的行为”,有序实现课堂与企业互动、学生与职员身份互换、理论与实践灵活转换,提升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校企合作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情境教学是与一种特定的环境,即与一种确定的企业生产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校企合作既是培养关键能力的难点但也是重点,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单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既然职业教育领域存在顾客,则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学校,就应当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按照顾客的要求来提供服务,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知识、技术等强加给顾客。只有树立了“顾客”观念,心中有了“顾客”,职业教育提供的服务才能适应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才能建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因而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建立在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这又与企业远景、企业的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如图2所示:

图2

(三)顶岗实习是检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有效方法

校企合作、实现共赢是做好顶岗实习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工作要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严格的过程管理来强化服务企业的意识,拓宽与企业沟通对话的渠道,让企业进一步了解学校办学质量,认可和接受学生实习或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并使企业愿意把自己作为学校的顶岗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感受企业管理模式,体验企业文化,科学、客观地调整对自身技能及综合能力的认识及定位。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在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过程中体验企业的管理文化,培养良好的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实习环节“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环境,体验工作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检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优劣,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和客观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大多具有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智力结构,所以更适合采取集形象、行动、情境等特点于一身的过程性的教学体系,只有当学生被放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真实社会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同时,积极参与的学习能够给学习者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主动寻找和捕捉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学习者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与社会和组织的人际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由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必须在一种开放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着眼于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包括由内化而至外显的行为以及共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习效率,塑造学生的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这种行动学习对个人的帮助很大,可以使个人获取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过程当中的学会学习的经验和技巧、提高团队合作等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能力,进而会形成符合现实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使关键能力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论就是创造某种特定的职业情境,通过行动获得“增了殖”的知识,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为中心设计相关课程,多采用团队合作的学习形式,以项目、案例、模拟、角色为背景,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施展各自能力的舞台,强调合作与交流;教师则起到现场导演、教练或咨询顾问的角色作用。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行为。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如要达到某种期望和效果时,就必须协调各种要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职业教育的目标往往注重后一种学习,从模式识别到掌握行动序列,最后达到“会学习”和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开发

1.课程设计——合作式学习。在课程开发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企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整合行动导向学习与系统学习。行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在企业或学校工作现场进行,以保证职业的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的整合。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的行动角度考虑跨专业的知识和教学过程本质上的变革,体现出综合性、整体性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找到关键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学的平衡点。这一过程要求首先按照关键能力培养需求状况和学生能力倾向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将其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它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教学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心。要求学生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2.课程实施——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关键能力的获得按照行动导向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的过程,经历了经验形成、学习策略构建、升华隐性知识。根据知识创造的基本规律,它们依次是: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整合;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在社会化阶段,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互动,创造出来的隐性知识可以共享,成员之间的经验也可以共享。在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项目小组应该来自不同的“部门”,他们对项目要求、对项目的认知应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当某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产生的时候,小组成员能够共同感知、共同解决,这时,未编码的知识己经通过社会化而被小组成员共享。在外化阶段,被大家分享了的想象与创意,通过语言、图表、模型、概念得到表达,并在成员之间传递;教师和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如头脑风暴法等,通过这些形式所营造出来的自由开放的氛围,使想法和知识通过同学、教师间的自由对话与沟通最终得到表达。整合是工作过程知识传递和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此时关键能力已初步形成。知识整合的过程也就是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比如团队知识形成的过程内化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把经过社会化、外化、整合而成的知识内化为个人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能力,这是知识转化的第二次飞跃,关键能力正是在此阶段形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中,完成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使知识“增了殖”。在这四个阶段,知识主体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个体—小组—小组间;知识的形态也发生着改变: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又由于知识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中循环往复,呈螺旋式向上发展运动,个人的关键能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获得新的发展。

3.课程实施方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实践中最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它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从而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仅起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如任务是撰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学生通过了解任务的性质、要求和具体条件的准备之后,就会首先想到要设计一个方案即应该做什么?然后计划怎样做?接着做出决策,决定何时开始?具体步骤如何?实施过程不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进入检验和反馈阶段,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各自的职责和负责的态度,因为每个小组所提供的市场调研报告质量如何,即信度、效度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该公司发展决策,如拓宽市场的条件准确、增加品种的利弊等的正确与否。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对整个过程的参与监控,使学生做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反思个人的经验,而且还主动观察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与观察交替进行,使学习成为连续的社会化行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和交流,保证学生之间的平等协作,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一个项目就是一次循环,关键能力就是在以上几个环节中循序渐进,从而得到发展和提升。

总之,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虽然学校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但随着对这种培养理念的不断推广和深化,学校、企业都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转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将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开发完善。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聂淼.关键技能理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3]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邵波,赵忠令.项目教学在实用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初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3(9).

樊艳君(1963-),女,汉族,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夏金星(1966-),男,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1)13-0042-04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关键校企职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