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观的实证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11-10-26 05:52周慧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卡方志愿旅游

周慧玲

(湖南科技学院 经管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观的实证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周慧玲

(湖南科技学院 经管系,湖南 永州 425100)

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的漏损现象较为严重,绝大多数学生看好旅游行业,同时也愿意从基层做起,但却不肯为本行业奋斗终生,对能力的渴求要高于求知欲望,在择业时表现为功利性,同时还注重个体发展与内心感受,少受他人影响,多数学生曾经改变过择业观,不同人口学背景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四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即从源头上抓好高考专业填报工作、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择业观教育,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为旅游业储备合格的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观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民生问题,除了扩招、金融危机等客观现实带来的压力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出现了分歧,由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及自身需求认识不充分,对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因素,如盲目求生于大城市、对职业高不成低不就,造成还未就业就已失业的局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开始,已走过了 32 个春秋,与其它专业一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也一直受到择业的困扰,如科班出身的人业内就业率不高,流失率高,导致旅游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即我们培养的旅游人才真正长期服务于旅游业的并不多,长此以往,必将挫伤旅游教育的积极性,也无助于中国旅游业顺利健康的发展。因此,若能精确地把握学生的择业观及其变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择业观指的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择业动机是核心和基础,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影响,形成大学生择业观这一有机整体。

世界各国都较为重视大学生的择业观问题,只是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发展策略、技术、体制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择业等实践领域上,又有各自的特点。从总体上说,欧美国家研究这个问题时,更注重实证的方法,在建议提出时更多考虑的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提倡团队精神。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成果相当多,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在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分析,成果最多[1-3]。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择业观特点及产生原因的静态分析上、大学生择业观转变及产生原因的动态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的比较研究、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研究及端正大学生择业观的政策及建议研究上[4-6]。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文献研究的较多,实证研究的相对较少。因此,从总体上说,国内的成果虽然相当丰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择业观”的概念不清,其次,篇章结构“雷同”,多是先对择业观特点进行描述,然后讨论原因,最后提出对策,视角缺乏综合性、多样生。第二,在已有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且限于表层的描述性分析,深层次的理论挖掘比较少,在方法论上有待进一步充实。第三,有必要重视群体间的差异,将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引入到择业观的研究,加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问题的研究成果甚少,仅周波[6]、时秀云等[7]、曾丽艳[8]分别对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以、就业政策、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取向及其原因、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择业观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问题的探讨中,对该专业本科生择业观体系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深入,对该专业不同年级择业观的比较分析尚未见报道。因此,对这一问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和可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施测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测试学生的人口学背景及其对未来要从事的旅游业的认识、择业态度、影响因素等,本研究的量表均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其中1分~非常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一般,4分~同意,5分~非常同意。数据经SPSS软件处理,方法上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 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 P 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本次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回收231份,有效问卷231份,回收率为96.3%。其中男性占17.7%,女性占82.3%,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以女性居多的特点;一年级占23.4%,二年级占32.5%,三年级占29.9%,四年级占14.3%;来自农村的占85.7%,来自城市的占14.3%;父母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7.3%,1001-2000元的占42.9%,2001-3000元的占18.6%,3000元以上的占11.3%;将此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有69.6%,第二志愿的有10.9%,第三志愿的有5.7%,第四志愿的有8.7%,未填报此专业的有5.2%。可以看出,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女性居多,以农村孩子为主,父母人均收入在中等偏下,将此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占主体,这与学校和系部掌握的情况相符,因而,样本能代表总体。

二 数据分析

(一)专业选择的前因分析

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的5个原因,按平均分得分高低排列如下:个人兴趣(3.31)、市场需求(2.4)、地域因素(1.95)、亲朋好友建议(1.75)、父母要求(1.66),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相对主动性较强,受地域和他人影响较小。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 等级评分在1~2. 4 之间表示反对,2. 5~3. 4 之间表示中立,3. 5~5 之间表示赞同[9],学生对各因素都没有达到“赞同”的标准,因此,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上无论从内心愿望还是从外在条件上来看,都还有相对较大的引导空间和可能。

(二)对专业及行业的认知及态度分析

可喜的是,有64.5%的被试学生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卡方检验显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在性别(P1=0.110),年级(P2=0.114),户籍来源(P3=0.613),父母月均收入(P4=0.95),高考志愿(P5=0.462)上均不存在差异(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

同样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有88.7%的学生愿意从基层干起,卡方检验可知:性别(P1=0.003<0.05),年级(P2=0.007<0.05),户籍来源(P3=0.444),父母月均收入(P4=0.042<0.05),高考志愿(P5=0.291),即性别、年级和父母月收入对学生是否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影响较大。观察统计量可知,女性比男性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大一、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二的学生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学生父母的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时出现拐点,低于这个标准的学生更愿意从基层干起。

然而遗憾的是,在被问及从事本行业的坚定性时,仅13.4%的学生愿意将本行业做为毕生事业,剩下86.6%的学生有转行的内心诉求。用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1=0.448),年级(P2=0.317),户籍来源(P3=0.431),父母月均收入(P4=0.379),高考志愿(P5=0.034<0.05),仅高考志愿一项的P值小于0.05,即学生的高考志愿对于是否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影响很大,比较实际值与期望值可知,将“旅游管理”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未来从事本行业更为坚定。通过配合访谈法得知,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主要有四种,即“吃青春饭的行业”(35.5%),“热门行业”(26.4%),“赚钱又好玩的行业”(11.7%),“其它”(26.4%)。认为旅游行业仅是吃青春饭的热门行业,可能是学生不愿意将其做为毕业事业的最大原因。

在被问及从事旅游行业哪种能力最重要时,学生较为一致的选择了“灵活应变能力”(45%)和“语言表达能力”(24.2%),其余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列依次为:“吃苦耐劳的精神”(9.5%),“开朗的性格”(8.7%),“较强的组织能力”(6.5%),“丰富的专业知识”(6.1%),所有选项中,排名最后的是“丰富的专业知识”,说明学生认为从事旅游行业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能力显得更重要。在能力上,他们希望学校加强实践能力(59.3%),加强驾驭旅游市场能力(23.8%),加强人际关系的(14.3%)及其它能力的培养(2.6%)。

(三)择业目标分析

1.行业选择分析

被试者毕业后愿意在旅游行业内工作的人占58.1%(其中景区工作人员占0.9%,导游占13%,旅游企事业管理人员占11.3%,酒店工作人员占32.9%),其它分别为考研12.6%,自主创业7.4%,其它22.1%。可以看出,被试者对行业选择的漏损现象较为严重。为了简化分析,把行业选择二分为行业内择业和行业外择业(考研、自主创业、其它)通过性别、年级、户籍来源、父母月均收入、高考志愿与行业目标的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我们试图找到学生对未来行业目标的选择规律。卡方检验P值的结果为:性别(P1=0.671),年级(P2=0<0.05),户籍来源(P3=0.414),父母月均收入(P4=0.737),高考志愿(P5=0.095),卡方检验显示,在所列的人口学背景中,仅年级与行业目标选择的P值小于0.05,即统计上认为,不同年级对行业的选择有显著差别,再比较实际值与期望值可知,低年级学生在业内择业的实际值要高于期望值,而高年级正好相反,即随着年级的增长,行业外择业越明显,择业漏损现象越严重(如图1所示)。

图1 各年级学生在行业选择上的走势图

2.地域选择分析

学生选择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的占46.3%,选择内地大城市的占38.1%,愿意到西部边远地区去的占3.5%,其它的占11.7%。学生仍然狂热地向往沿海和大城市,在地域选择上略显盲目,但这可能与在这些城市中,旅游业发展较好有关。再比较人口学统计背景与地域选择的卡方检验可知,性别(P1=0.226),年级(P2=0.145),户籍来源(P3=0.742),父母月均收入(P4=0.534),高考志愿(P5=0.181),均大于0.05,即统计上认为,这些因素在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不存在差异。

(四)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择业影响因素按平均分得分高低排列如下:经济收入(4.02)、晋升机会(3.88)、兴趣能力(3.88)、工作环境(3.75)、工作稳定性(3.51)、社会地位(3.26)、家庭因素(3.13)、高年级同学的工作经验和教训(2.57)。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 等级评分在1~2.4 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9],根据这个判断标准,学生在各因素中表示赞同的有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兴趣能力、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受他人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择业时还是显示出较强的功利性,同时也能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素质去择业,非常强调自我感受和个体发展,在择业时表现得较为自立,受他人的影响较小。

(五)择业观转变分析

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55.8%)的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转变过择业观,经卡方检验发现,仅性别(P1=0.006<0.05)和年级(P2=0.026<0.05)的P值小于0.05,即统计上认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择业观转变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因素户籍来源(P3=0.871),父母月均收入(P4=0.248)和高考志愿(P5=0.362)不存在差异。比较卡方统计量中的实际选择值和期望选择值可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转变择业观,大二和大四是学生择业思想的波动期,其中,大四时期的转变幅度最为明显。择业调整的方向主要表现为跨专业调整(57.6%),其次为专业内调整(29.5%)和其它(12.9%),这与2.3.1的分析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总体上可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进一步合理引导的空间和可能。2)仅有不到6成的学生选择未来在本行业内工作,择业漏损现象较为严重。3)一个矛盾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学生看好旅游行业,同时也愿意从基层做起,但却不肯为本行业奋斗终生,旅游业将可能直面“后继无人”的困境。4)本专业学生对能力的渴求高于求知欲望。5)学生在择业时受经济收入影响最大,地域上选择以沿海和内地大城市为主,在表现有较强功利性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发展与内心感受,强调自我,少受他人影响;6)多数学生在就读期间曾经改变过自己的择业观,调整方向为跨专业。7)不同人口学背景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第一、女性比男性、大一、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二的学生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学生父母的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时出现拐点,低于这个标准的学生更愿意从基层干起。第二、随着年级的增长,行业外择业越明显,择业漏损现象越严重。第三、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转变择业观,大二和大四是学生择业思想的波动期。

三 对策及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保证旅游专业及旅游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在该专业学生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从源头上抓好高考专业填报工作

分析中发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最为重视个人兴趣,且将“旅游管理专业”做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对从事旅游行业更执着坚定,因此,旅游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宣传本专业,指导学生高考志愿的填报,力图招进从一开始便“愿意”从事本行业的学生,为旅游行业的人才储备做准备。

(二)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能力的需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锻炼能力、完善自我的理想渠道。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提高能力尤其是提高“灵活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杜绝功利性和短期性,提高参与率,甚至还可以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实践教学的体系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纳人人才培养成本,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平台,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实际相结合。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扎实深入,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专业化实践队伍。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教师专长,聘请他们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社会实践才能实现从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向实践检验和应用的转变。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实践教育的实质,要把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引导广大旅游管理专业学子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扎实开展服务,力求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引导本专业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愿意从基层干起,这是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一个理性回归,当务之急,针对大学生择业时所呈现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第一、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求生于“大城市”,在就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理性分析和判断,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优化人才的空间结构。第二、将择业观教育常态化的同时,应对部分学生群体做重点关注和教育,如大二和大四是学生择业观转变的的波动期,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的择业观教育或许可以事半功倍,大二的学生、父母收入高的学生在择业时也最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学生思想波动厉害,教辅人员应该要适时进行干预,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能力提高的渴望远超于对知识获得的欲望,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有相关理论的支撑,同时,一个不好学的人是很难走向职业生涯的巅峰的,因而,旅游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入校到就业,持续地不间断地进行专业教育,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就业时方能厚积薄发。

未来应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揭示学生择业观的动态演进规律,同时,也希望能解决以下两个困惑:第一、在调查中发现,越到高年级,行业漏损现象就越明显,于是旅游教育陷入这样的悖论:我们越教育,学生越不愿意从事本行业。第二、为何学生既看好旅游业,又不愿意为旅游业奋斗终生。

[1]杨遇春.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30年变迁[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1):19-21.

[2]解艳苓.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心态透析[J].管理观察,2010,(2):190-191.

[3]冀相奎,刘文婷.新时期高校学生择业观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0):153-154.

[4]张霞,王羽.基于医学生择业观的心理学引导及对策研究[J].学生工作,2010,9(4):477-479.

[5]赵毅.转变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学生主动就业意识[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8(4):81-83.

[6]周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58-59.

[7]时秀云,马鹤丹,邹化勇.旅游管理就业取向透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8):43-45.

[8]曾丽艳,许春晓.旅游管理专业择业观系统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6):108-119.

[9]Cevat Tosun.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31-253.

C45

A

1673-2219(2011)03-0111-04

2010-10-10

湖南科技学院资助项目(XKYJ2010004)。

周慧玲(1975-),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市场研究。

(责任编校:凌 云)

猜你喜欢
卡方志愿旅游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卡方变异的SSA的FSC赛车转向梯形优化方法
我志愿……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旅游
卡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探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