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乡土民居的建筑特点

2011-10-28 09:55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方向
河南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正房民居村落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方向

中原工学院 王喜彬

郭亮村乡土民居的建筑特点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方向

中原工学院 王喜彬

郭亮村位于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地处距离河南省辉县西北60公里的太行山腹地,海拔1 700米。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本文,笔者分析了郭亮村的地理环境和选址的特点,以及石质民居的建筑平面、空间形态和屋面结构、院落空间布局等建筑特点,并结合郭亮村的乡土建筑保护措施,提出一些观点和相应的对策。

一、郭亮村的地理环境和选址特点

村落的西南和东南有两条河流,现在由于上游雨水稀少演变为季节河,河水水源来自山顶的融雪。村落西北面靠邻大山,东北部是整个山岭的最高峰——莲花盆。村子和两条河流之间是两条主要街道,通过长达1250米的绝壁长廊与外界联系。整个村落的选址依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原则,“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托自然环境营造出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迎来南向的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此外,由于地处太行山脉腹地,山区多为悬崖峭壁,避免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灾难。

二、郭亮村的人文背景和村落形态

郭亮村建于西汉末年,农民领袖郭亮率领起义军退守此地,凭借太行绝壁固守,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辉县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易守难攻、相对封闭的特点,使本地的原住民躲避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的浩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郭亮村现有80余户人家,大多姓申。村里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剩余的村民目前主要依靠旅游和招待学生写生维持生计,山坡河畔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以促进生态平衡和旅游发展。

郭亮村的门户——水口的选择也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村口是由青石砌筑的拱券构成,券下石条铺路,券上书写“乳泉”两字,成为整个村落的主入口和标志。拱券的右侧为村前的河流,具有给水、排水的功能,两者相邻,成为郭亮村的水口。水口右边兴建有全村唯一的庙宇,形成“关锁”的态势,“聚止内气,兴旺发达”。这些都体现了风水理论对水口的选择和经营的原则,同时也界定了村落的边界,强烈地烘托出村落的安全感。

郭亮村除了沿着西南和东南两条河流的外围道路以外,村落内有横向的8条乡间小道,房屋多沿路线布置,由于地形起伏,村落内部无完整的街道,乡村小道随着山坡地势变化曲折蜿蜒,路面多以土筑或铺石板路面,民居多依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不规则的水平道路交通和起伏的山地特点,造就了郭亮村独特的垂直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早期村落的交叉路口往往设置为磨坊、商店、铁匠铺以及茶余饭后休憩的场所,成为村落的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若干个节点。正是这些富有独特的生机、活力与情趣的交通节点,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聚落的独特景观价值。屋顶坡度、道路依照地势形成的高度的起伏变化,街巷拐角和末端的虚实变化形成优美的轮廓。为了尽量争取大的宅基地,建筑之间的距离会非常靠近,形成了曲折、狭长、不规则的巷道和室外空间,使村落许多地方呈现出偶然的和不规则的形态。这种形态虽然很大程度上出于偶然,但却形成了极其丰富多样的景观变化,这种变化往往胜过人工的刻意雕琢。

三、郭亮村民居建筑形态特点

郭亮村地处太行山腹地,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村庄以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坚固、耐久的材料特性使这些山地民居保持至今,这些房屋大部分是在清末民初所建,经历了上百年的雨水冲刷后仍然保持了其主要的使用价值。石坝、石巷、石路、石桥、石磨、石碾、石桌、石凳,每一个构筑物都是就地取材,手工砌筑,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此外,石墙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差,在质感上显得刚气十足,石材朴素的天然色彩和纹理效果突出,为民居增添了独特的质感和沉稳,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

石灰岩和板岩是郭亮村的主要建筑材料,以前主要是手工开采,现代则采用机械开采。石头建材的价格比普通黏土砖高出许多,据当地村民介绍,同样的房屋,石头材质要比砖贵两倍,虽然当地盛产石头,但是开采的成本较高。房屋的墙用块石、垫石垒砌或浆砌,有的用锤针剔打平整的料石安砌。砌石接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工艺精湛,房屋造型美观大方。

从郭亮村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是当地的普通居民中并没有出现地位显赫的官宦与家产丰厚的商贾大户,因此他们所修建的房屋都是普通的民居,并不十分考究。建筑形式主要是三合院,村内除了一座庙宇外,没有其他的公共建筑。三合院只有正房与东西厢房,由于历史久远,整个村落只有两户院落还保存有当时的照壁,这种照壁是和院落入口的木质门楼合为一体的。

院落接近正方形,院中方砖铺地,在正房和两厢的前屋面都砌筑有条石做的长凳,形成了民居日常生活的交流空间。院落在物理作用上满足了各房间的采光与通风,同时也是家务劳作、接客待友、休息聊天、敬神烧纸的场所。

正房是整个住宅中最重要的部分,占据了最好的朝向与位置。院落与厢房的层层递进的作用就是起到对正房的烘托与陪衬作用。由于郭亮村的民居主要是建造于民国期间,当时的这些院落是一家,故正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而厢房应该是子女居住之处,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后分田、分房,现在的正房和厢房中的居民并不是一家人了。

郭亮村民居的正房一般是两层,三开间一进深,开间8.9m,进深5.2m,石头砌筑的墙体厚500mm,整个建筑高6.5m,其中一层居住,高2.5m,二层主要用来储存,高1.5m,屋面高2m,采用了木石结构体系,石头墙体承重,二层的楼板和屋架采用木质,屋顶形式为前后两坡硬山顶,屋架采用抬梁式,三架梁上乘脊檩。柱子、檩、梁都是直径300mm左右,上层层高很低,采光通风很差,主要通过室内的楼梯来存放粮食、衣物等日常用品(如图1)。

图1 民居屋顶形式

厢房也是两层,但比同为两层的正房要低。厢房分东西两侧布置于正房前,起到对正房的烘托作用。厢房是两开间一进深,有的是一开间,开间从7m到8m不等,进深4.2m,石头墙体厚500,整个建筑高5~6m,其中一层居住,高2.5m,二层主要用来储存,高1.5m,屋面高1m,采用了木石结构体系,石头墙体承重,屋顶形式为前后两坡硬山顶,屋架采用抬梁式,二层的梁架结构和正房相仿(如图2)。

图2 二层的梁架结构

郭亮村民居的宅门与照壁一般为木质,位于正房的中轴线上,避免打开大门时看通住宅,宅门为独立式随墙大门,前后两坡硬山顶,单开间,门额雕刻装饰符号。宅门与影壁相对,影壁的存在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影壁与宅门界定的空间是街巷向院内的过渡空间,街巷的尺度比院内的空间尺度大很多,通过这一界定,空间收敛,室内外尺度的变化不至于过分突然,同时内外空间在这里相互渗透,从这个空间走向院内,光线由暗到明,空间先收后放,尺度先窄后宽,加上正房高于两厢的尺度对比,使人切身感受到院落的开阔明亮和正房的高大雄伟(如图3)。

四、郭亮村民居的建筑装饰特色

郭亮村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缘特点决定了原住民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为主,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缺少和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因此建筑装饰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雕刻工艺比较粗糙。郭亮村运用较多的装饰符号主要是窗户上的钱纹和龟背锦以及屋脊上的鸱吻、走兽,主要利用动物所代表的吉祥特征,来表达避灾、祈福的含义。钱纹的形象来源于古代的铸币。由于钱是古代的硬通货,所以以此作为图案的纹饰,有吉祥如意、富贵满堂之寓意。龟背锦是一种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龟背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被视为长寿的灵物,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吉祥、健康长寿之寓意(如图4)。

图3 宅门与院落

图4 龟背锦装饰

五、郭亮村乡土民居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昔日偏远荒僻、与世隔绝的郭亮村已经演变成为如今集旅游、度假、写生、影视拍摄等于一身的多元化发展的著名景点,依托旅游收入,今天的村民已经过上了坐享当地旅游资源而不必劳苦耕作的日子。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有些村民将自己的旧居拆掉,新建砖房以便接待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这些看似华丽气派、没有经过设计规划的现代化住房,对千百年来形成的郭亮村独特的乡土民居的原生环境和自然和谐气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此外,年久失修,自然力的损耗使村内的许多房屋已经成了危房,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上述问题其实也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乡土建筑在进行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实际上,乡土民居的破坏速度已经超过了保护的进程,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以及学术组织加快保护开发的步伐,挽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规划保护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吸取我国其他古民居开发的失败教训,避免将古建筑与原住民分开,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村落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人文气息。建筑是一种生活模式的展现,我们不能也不应抽离了现实的空间,把乡土建筑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文物或者历史遗迹,其实,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居民们和他们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人文环境才是这些石头民居的精华所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原生环境,营建乡土建筑的宜居性,为传统民居中的居民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使他们也积极参加到古村落保护的工作中来,这样,既能让村民们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也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正房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民居智库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王家烈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