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1-10-30 02:12李伯亭赵蓉王艺霖
中国军转民 2011年1期
关键词:标煤能源消耗国防科技

■文/李伯亭 赵蓉 王艺霖

节能减排是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加以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一、国防科技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加大技改力度,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

(一)国防科技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2009年,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的军工企业能源消耗总量840.6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71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能源消耗总量增长46.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2%。2005~2009年国防科技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01吨、1.18吨、0.92吨、0.80吨、0.71吨标煤,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从能耗的行业分布看,2009年,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集团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综合能耗分别为460.7万吨、87.92万吨、87.87万吨、78.19万吨和73.18万吨标煤,占全部能耗的比例分别为54.8%、10.5%、10.5%、9.3%和8.7%。这五个集团公司的能耗占国防科技工业总能耗的比例为93.8%,集中度很高。

从能源消耗结构来看,2009年,在国防科技工业总能耗中,电力消耗152.5亿千瓦时,占总能源消耗的22%,比2006年提高7个百分点;原煤消耗373.8万吨,占总能源消耗的31.7%,比2006年下降6.9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耗16.3万立方米,占总能源消耗的33.3%,比2006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原煤消耗比重的下降表明,国防科技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逐步优化。

(二)国防科技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9年,军工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4213吨,化学需氧量20551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10.7%和14.9%;废水排放量16539万吨,废水达标排放率92.9%。

从污染物和废水排放的行业分布看,2009年,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826万吨和281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8.3%;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12483吨,化学需氧量14265吨,氮氧化物排放量891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1.6%、69.4%和43.5%;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23%、11%和37%。上述两个集团公司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74.6%、80.4%和80.5%,呈现出很高的集中度,而且与2006年相比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 部分行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不下,重点能耗和排污企业问题仍然突出。2009年,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的军工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71吨标煤,大大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64吨标煤的水平。但部分行业的能耗水平仍然较高,如2009年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96吨标煤,是国防科技工业平均水平的3.23倍,也远高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在污染物排放方面,2009年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4265吨和12483吨,占国防科技工业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69.5%和51.6%,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重点能耗和排污单位问题仍然突出。2009年,国防科技工业30家能耗大户综合能耗492.8万吨标煤,占国防科技工业全部总能耗的58.6%;万元增加值能耗3.02吨标煤,是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平均水平的4倍多。30家排污大户二氧化硫排放量13195吨、化学需氧量11336吨,分别占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54.5%和55%。尽管30家能耗大户的能耗和30家排污大户的污染物排放占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比例与2006年相比都有所下降,但集中度仍然很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

2. 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利用率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密切相关,一般说来,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就高。近些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粗放式发展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以钢材利用率为例,在大中口径炮弹生产方面,目前国内材料利用率平均40%~50%,国外普遍水平均在80%左右;船舶建造方面,国内钢材平均利用率84%左右,与日本、韩国的92%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3. 部分设备设施及工艺陈旧落后,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十一五”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军工设备设施技术改造的力度,但投资改造的重点是核心生产能力建设,而对一般的铸锻造、热表处理等设备和工艺的改造投入不足,致使一些老旧的高能耗、高污染设备和工艺仍在使用,甚至有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设备与工艺(如蒸空锤、氯化钡盐浴炉、冲天炉、热井式电阻炉、含氰电镀等)仍在使用。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改造,部分动力设备和动力管网线路老化严重,能源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跑、冒、滴、漏问题突出,能源浪费量大。

在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兵器工业的火炸药环境污染和核工业的核废料放射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彻底解决。“十一五”期间,国家虽然实施了火炸药环境污染治理专项,但治理专项主要是围绕末端治理,解决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的应急问题,并没有对生产工艺进行彻底改造和源头控制,致使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此外,核工业的关停核设施及遗留的放射性废物污染源治理问题也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污染环境的隐患很大。

(二)原因分析

1. 整体规划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对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问题重视不够,致使对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问题缺乏必要的治理规划。虽然现有的技改专项在很多项目上兼顾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新建项目在可研报告中也都有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但这些都仅仅局限在项目层面,对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节能减排问题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治理规划。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问题上职责不清,难以形成合力。

2. 资金投入不足。节能减排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单位的技术改造力度,力争从源头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但由于国家资金投入有限,再加上历史欠账较多,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而军工单位或受制于认识问题,或受制于经济承受力,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不足,致使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设备和工艺仍在使用,给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造成很大压力。

3. 认识不到位。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军品的科研生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在军品任务紧急的情况下,军工单位生产过程中即使产生了环境污染,能耗较高,仍可以照常生产。这就导致很多军工单位的管理者节能和环保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单位把节能减排看作是企业的负担,没有真正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仅是军工单位践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军工单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因而对节能减排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主动性

节能减排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军工企业作为中央企业,在完成军品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对社会的恩赐。不仅如此,节能减排也是军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军工企业要站在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等、靠、要”思想观念,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像抓军品科研生产一样抓节能减排,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组织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

(二) 坚持源头控制和治理改造相结合,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系统规划

源头控制是根本。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强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节能规划和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经济专项分析等内容的评审;把排放总量削减目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对节能减排不合格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严把项目验收关,实现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中节能减排的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

治理改造是关键。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国防科技工业高能耗、高污染设备和工艺及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原则,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规划,重点对铸造、锻压、热处理、酸洗、涂装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落后工艺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对火炸药污染环境和核废料放射性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同时,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各行业及各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淘汰落后工艺及设备规划,明确目标和时限,加快落后工艺及设备的淘汰步伐。

(三)加大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节能减排一靠管理,二靠技术进步。政府要加大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利用现有的计划渠道,支持和引导军工单位发挥军工技术、人才等优势,开发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节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军工单位通过技贸结合、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加快对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积极吸纳和采用民用领域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能源合同管理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军工领域中的应用。

(四)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与国家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相衔接、又体现国防科技工业特殊性要求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建立规范的节能减排统计数据上报制度,定期对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特别要建立针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单位的监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级、分层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目标值,并将考核结果与单位领导的升迁和绩效挂钩。

(五)支持行业节能减排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升节能减排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行业节能减排服务中心作为专业性的行业节能减排机构,承担着节能减排的审计、诊断、统计、监测,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的设计等功能,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目前各军工行业已经建立的各类节能减排服务中心(如兵器工业的中兵北方环境公司、中航工业的节能监测中心、航天科工的节能技术中心等)的情况来看,都较好地发挥了其技术支持、规范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本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鉴于此,建议政府和各军工集团公司从政策上和技术改造条件建设上对行业节能减排服务中心予以支持。

猜你喜欢
标煤能源消耗国防科技
时空尺度对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秸秆折标煤量的影响研究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入厂入炉标煤单价差分析及控制
工业制造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的对比研究
数据分析检测能源消耗异常研究
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分析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首季工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降8.7%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聂荣臻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