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摸读法在提升视障学生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2011-11-09 01:34王欣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王欣

(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双手摸读法在提升视障学生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王欣

(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由于视觉功能损伤,盲生只能利用触觉阅读,故此盲文教学成为盲校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市盲校4-6年级12名盲生摸读能力进行了测试与训练,旨在了解盲文摸读准确度和摸读速度对盲生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盲校学生的摸读能力与《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的摸读要求尚存在差距。表现在:摸读的速度较慢、摸读的准确性不高,学生对盲文的点位符型规则掌握不熟练等。究其原因,是因为盲生的空间知觉发展落后、指尖的触觉灵敏度不足、尚未养成良好的摸读习惯、对汉语拼音规则掌握不牢固、普通话不够标准,以及生活经验匮乏等。鉴于此,盲校应加强对学生摸读习惯、点位符型知觉的训练,加强汉语拼音的教学,开展“双手摸读法”的指导等。同时,还应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最终提高盲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视障学生;阅读能力;双手摸读法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世界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浪潮。例如,198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全国一批专家学者组成了“阅读委员会”,并发布了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就是强调“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学业和人生发展有重要价值。“阅读”对明眼学生非常重要,对视障学生同样重要。视障学生主要靠指尖触摸点字,分别点位来获取信息进行阅读。由于盲人阅读不是靠视觉,而是靠指尖辨别点位符型,因此盲人的阅读速度比正常人要慢得多,因此在同一时间段里获得的信息要少得多。如何根据盲文的符型特点和指尖触觉功能实施有效的盲文阅读指导,提高盲生的摸读速度及阅读能力是盲校语文教师非常关心的。因为对全盲生来说,摸读不但是阅读的基础,更是学习的基础,而摸读速度的训练,能够大大提高盲生阅读的能力。[1]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总目标及阶段目标规定了盲校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学校也规定了对盲生进行摸读训练的规章制度。[2]

盲文摸读能力通常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摸读速度,二是摸读的准确度。视障学生并非天生就能辩别盲字点符,他们需要经过不断的摸读训练才能逐步获得触觉摸读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视障学生摸读能力的训练,摸读技巧最娴熟的学生可以每分钟阅读400个字,而大部分盲生也能够运用摸读技巧每分钟阅读350个字。掌握正确的摸读方法使盲生有了大量阅读的条件,通过快速摸读他们不但能够阅读文学作品和教材,还能够阅读各种生活信息,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了基本条件。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四年级在摸读能力方面应做到:熟练进行盲文的摸读。平均每分钟摸读盲文音节数,四年级约为130个左右。平均每分钟书写盲文字母数,四年级约为60个左右。五、六年级应达到能熟练摸读书写盲文,且有一定的速度。五年级约为150个左右,六年级平均每分钟摸读音节数均达到160个以上,平均每分钟书写字母数,六年级达到70个以上,尽量达到摸读同步。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还要求:四、五、六年级在阅读能力方面应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的作用,能根据适合自己的途径,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尽管摸读技巧的优劣在盲生教育和其未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对盲生摸读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点字盲文的解读以及对摸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对影响盲生摸读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盲生摸读技能对其阅读理解的研究并不多见。由于缺乏对盲生摸读能力对其阅读理解的基础研究,所以盲生的阅读能力与明眼人有着比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盲生的发展。为提高盲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改进盲生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我们对盲生的摸读能力及盲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用的被试是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四、五、六年级共十二名学生。这十二名学生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8岁;维吾尔族3名、回族3名、汉族6名。他们分别来自新疆的不同地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测试法,对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中段学生摸读速度测试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对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12名学生为期一个月的摸读测试。

三、数据收集

测试材料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外阅读》。每篇节选课文字数均在170字左右,均为记叙文或说明文,共计九篇。测试材料整体难易度适中。

整个数据的采集为三个阶段:10月27日对12名学生进行第一次摸读测试。测试后,对学生的摸读问题采用每天40分钟的双手摸读法训练。经一星期训练后进行第二次摸读测试。之后又进行了一星期的训练,进行第三次测试。

测试采用个别测试,测试时长控制在一分钟。测试学生在一分钟所摸读的字数和准确度为测试分析资料,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盲生的摸读测试主要从摸读的速度和准确度两个维度提出要求和进行训练。通过对12名学生三次摸读测试数据收集统计之后发现:经过一个月的双手摸读训练,学生摸读从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有了相应的提高,这说明了双手摸读方法既能扩大摸读范围,还能提高阅读速度。

(一)四年级摸读情况

表1是四年级三个学生的摸读测试数据,三次测试选用材料一(记叙文),材料二(童话故事),材料三(记叙文)字数均是150字。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三次摸读从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见表1。

表1 四年级摸读情况表(总字数150)

1.被试能力分析

白x:8岁,维吾尔族,先天失明。从小父母对其进行汉语训练,普通话比较标准。该生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该生对盲文点位掌握较好,手指触觉灵敏。从测试结果中看出,该生的摸读准确率达 100%,速度在经过双手摸读训练之后有所提高,每次提高率约为20字左右。

李xx:12岁,回族,先天失明。该生盲文点位掌握不熟练,拼读较困难,加上摸读方法不够准确,摸读速度较慢。在经过双手摸读训练后摸读速度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

张xx:11岁,汉族,先天失明。该生盲文点位掌握不够熟练,拼读有困难,缺乏生活经验、词汇量缺乏,故阅读理解困难。该生喜欢单手摸读,摸读速度慢。经过双手摸读训练后,摸读速度有所提高。

2.被试错字分析

分析表1可见: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有铲、匣、坑、盛、罐、虽、聪。分析发现,错误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前后鼻音辨音困难,因此造成前后鼻音混淆;其次学生的触觉不够灵敏,对点位多的声母,如ch、z触觉辨别不清楚,故错误摸读;再次,对相对的符型,如声母sh、s无法从空间上快速感知,故也很容易混淆。

(二)五年级摸读情况

对五年级学生同样进行过三次摸读测试。三次测试选用材料为:材料四(记叙文),材料五(说明文),材料六(记叙文)。字数均在150字。摸读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五年级摸读情况(总字数150)

1.被试能力分析

高x:现年9岁,汉族,先天失明。该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盲文点位掌握的较牢固,拼读流畅。喜欢用单手摸读,经过一个月双手摸读训练之后,阅读速度有明显提高。

马xx:现年13岁,回族,先天失明。该生由于民族方言比较重,能熟悉的识记盲文点位,手指触觉比较灵敏。前后鼻音有些分辨不清,喜欢用单手摸读,经过训练阅读速度有所提高。

马xx:现年15岁,回族,先天失明。该生民族方言较浓,声调掌握不准,语文基础功底扎实。盲文点位掌握的不够熟练,喜欢单手摸读,经过训练阅读速度有明显提高。

买xx:现年13岁,维吾尔族,先天失明。该生来校普通话不标准,对盲文点位掌握的不够熟练,加上摸读方法不准确,摸读速度较慢,阅读能力差。经过一个月的点位熟记和摸读方法的训练,摸读速度有所提高。

2.被试错字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有:暖、凭、乖、蹭、秦、临、兵。读错的原因主要有:盲文中声母j、q、x分别与g、k、h符型相同,声母g、k、h与韵母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时,要读j、q、x,不能读成g、k、h这些拼音规则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容易读错;测试中有些学生触摸点字的力度较大,摸读时手指应该平滑地摸读盲文,所有的手指应与点字轻轻地接触,因为手指表层的神经最敏感,如果使劲用力接触点字,会压平点字容易读错字,这势必会影响摸读效果。

(三)六年级摸读情况

表3是六年级五名学生的摸读测试数据,三次测试选用材料七(寓言),材料八(神话故事),材料九(说明文),字数均在170字。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三次摸读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见表3。

表3 六年级摸读情况(总字数170)

1.被试能力分析

王xx:现年14岁,汉族,有残余视力。该生语文基础功底较扎实,摸读与同班级学生相比速度较快,但准确率不是很高,这与他没有合理的运用正确方法和没有养成良好的摸读习惯有关,经过一个月的双手摸读方法的训练,速度和准确度都有了提高。

陈x:13岁,汉族,后天失明。该生来校前在普通学校上学,失明后来到盲校,语文基础知识扎实,由于盲文点位掌握不熟练,摸读速度较慢,但准确率高。该生进行良好的摸读习惯和摸读方法的训练后,阅读速度提高很快。

胡xx:15岁,汉族,先天失明。该生从内地转入盲校,地方方言较重,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盲文点位掌握不熟悉。喜欢单手摸读,摸读速度慢,准确率不高,对其进行一个月的摸读方法训练之后,阅读速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准确率没有明显提高,这和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盲文掌握不熟悉有关。

曲xx:15岁,汉族,先天失明。该生语文基础扎实,普通话标准,盲文掌握很好,阅读速度较快,喜欢单手摸读,在对其进行了双手摸读训练后,阅读速度有明显提高。

古xxx:16岁,维吾尔族,先天失明。来盲校多年,普通话较标准,盲文掌握熟练,阅读速度较快,准确率较高。只是无良好的摸读习惯,对其进行了双手摸读训练后,阅读速度有很大提高,已基本达到《盲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2.被试错字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有蚊、并、齿、爪、媧、神、弧、卧、甚、雄。读错的原因主要有:前后鼻音分辨不清;zh、ch和z、c混淆;单韵母e和o在盲文中的符型相同,与声母b、p、m、f相拼时读o音,与其他声母相拼时仍读e音。在这段测试材料中出现的相同符型字母的变音规则,有些同学掌握的不好,容易把字拼读错。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包括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一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见闻,是学生们所熟悉,感兴趣的事情,通俗易懂,摸读起来比较快且容易理解课文。[3]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该文体具有抽象性,阅读起来比较枯燥乏味。由于盲生视力的缺陷,导致生活经验不足、感觉表象欠缺、知识范围狭窄,从而限制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加上他们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掘新知识的能力,在摸读说明文时往往会因为对文章不感兴趣或对课文不理解而放慢对文章的摸读。故而会影响速度及对课文的理解。[4]

经过一个月摸读方法的训练,虽然学生们的摸读速度都有了相对的提高,但距离《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4-6年级摸读测试中易摸读错的字有:匣、盛、坑,数、挖、厨、奚、傲、御、罐、矮、虽、脑、矮、聪、呵呵、奶奶、暖、凭、乖、蹭、秦、潼、临、兵、蚊、并、齿、爪、吹、媧、神、行、景等。

(四)影响盲生正确摸读的几个主要原因

1.尚未掌握盲文点位符型的规则

盲字是针对盲人眼不能看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凸点,以供手指摸识的文字体系,每一个字符由1—6个突起的点安排在一个有6个点位的长方形里,这些凸出在厚纸上成行的盲文可以用手轻轻摸读。因此盲字并非抽象,随意或难以理解的代码,盲字结构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凸起的点符合视障学生用手指触摸的特点,是便于他们记忆的。[5]

由于学生未掌握现行盲文点位的规律,因而记忆时容易混淆;又由于读写方向相反,记忆点位时容易产生错乱;还有一些符型相同但高低层位置却不同,在摸读时也容易造成错觉;视障学生感性经验贫乏,缺乏空间概念和定向能力,势必会影响盲文字母点数、位置和符型的识记。如:g(1245)点和 uang(2356)点是符型相同而方向相反或位置高低不同的符型;s(234)点和sh(156)点是一组符型相反的字母;en(356)点和r(245)点属于点位高低层不同。这些符型相同或相反的点位学生往往在摸读上造成错觉容易读错。例如:盛、罐、神等。

单韵母e(24)点和o(24)点在盲文中的符型相同,与声母b、p、m、f相拼时读o音,与其他声母相拼时仍读e音。如:卧。

2.拼音规则掌握不牢固

盲字拼音方法和汉语拼音方法相同,只是由于拼音文字形式的现行汉语盲字已经将声母和韵母结合在一起,所以拼音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掌握拼音规则。

在摸读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有:(1)在盲文中有些字母符型是相同的,如盲文中声母j与g符型相同都是(1245),q与k符型相同都是(13),x与h符型相同(125)、这些共用符型的字母,虽然符型相同,但读音却是不同的。学生往往弄不清楚声韵配合规律,如,g、k、h不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那么就是声母g、k、h与韵母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时,要读j、q、x,不能读成g、k、h这些拼音规则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容易读错;如:匣、坑、奚、乖、雄、弧(2)前后鼻音在读音和点字符型上分辨不清。如:en(356)和 eng(3456)jin(126)jing(16)它们符型相似,学生在认知上往往容易混淆。错字主要有蚊、并、媧、神、甚、景。(3)有些学生触觉的感知度不够灵敏,对点位多的声母 ch(1,2,3,4,5)、z(1,3,5,6)符型记忆不深刻,往往出现反复摸读一个字的现象,摸读时手指应该平滑地摸读盲文,所有的手指应与点字轻轻地接触,因为手指表层的神经最敏感,测试中有些学生触摸点字的力度较大,如果使劲用力反复触摸点字,会压平点字容易读错字,这势必会影响摸读效果。

3.空间概念形成困难

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乏视觉器官的帮助,所以表现出与明眼儿童许多不同的思维特点:缺少视觉表象,形成的概念不完全;感性知识贫乏,抽象概括发生困难,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方位,形成空间概念困难。[6]由于视力缺陷,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感知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无法建立足够的生活积累,更无法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体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进而严重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接受和对主题的把握。其次是视障学生不愿主动观察生活或者观察困难,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不足,形象思维欠缺,读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不明其意,只能机械地读出词语。词语不能马上转化为形象,形象不能连接形成理性思考,理解和吸收太少,读书时不自信,从而造成感性经验贫乏,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理解困难、学生掌握了摸读的技巧,摸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会形成一种“半摸半溜”和“随口唱念”的猜读现象,这些现象都会影响阅读速度。

五、讨论

(一)阅读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及阶段目标规定了盲校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要求。阅读教学是盲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盲校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盲文是视障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始终贯彻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视障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工具。从盲校语文教学来说,盲文是语文能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前提和保障。[7]

就阅读教学本身而言,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提倡。国外研究表明,增大阅读量可显著提高阅读理解成绩。近来,国内也有证据显示,更多进行自由阅读的儿童,拥有更大的词汇量以及更强的推测生词含义的能力。

阅读就是概括,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阅读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有人把阅读比做弹钢琴,意思是说,阅读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7]在现代社会,学习语文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视障学生由于丧失视觉功能,阅读文章时是靠手指尖触摸辨字,阅读速度比正常人慢得多,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如何根据盲生触觉特点,提高盲生摸读速度及阅读能力是盲校语文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能为视障学生巩固识字、理解和积累词汇提供有利条件,并培养他们善于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障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朗读,默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通过读把触摸到的盲字音节符型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从而使视障儿童理解了课文,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视障儿童朗读是指摸、心想、口念、耳听,由于多种感官参加,对记忆就很有帮助。高声朗读不仅能使视障学生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而且可以对课文留下深刻印象。视障学生阅读重在“读”,在“读”基础上巩固盲文的摸读技能。[8]

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也就是不出声的阅读,对视障学生来说,默读时由于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他们摸到的盲字符型直接与思维建立联系,因此速度比较快。而且,他们因不受语调、速度等支配,默读时可自由停顿。重复阅读,因而在读书时能集中思考,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提高摸读速度最为关键,摸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反应了阅读能力的高低,正确的摸读方法又是提高摸读速度的其中因素之一。

(三)双手摸读法在提升视障学生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正常人阅读依赖视觉,阅读时通常是“看”先于读。而盲生阅读的基础在于手指触摸符型的速度及形、音转变能力。视障学生在摸读盲文过程中,既要记忆点字的符型,字母的读音,点字所代表的意义,又要把手指的触摸与点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在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他们的智力和感官功能得到训练和发展。可以说盲文是发展盲生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摸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因此对全盲生来说,摸读是阅读基本功,摸读速度的训练是为阅读做充分准备的。

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取决于视幅的大小和眼停的次数,故有“一目十行”的说法,而盲生则不行。但是,通过对盲生双手摸读的训练,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双手摸读的优点,第一、起到定位的作用。单手摸读,是一个字一个字摸,一行读完后,另起一行时,常常出现错行,不得已又回到刚读的那一行,严重阻碍和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而双手摸读,当摸读到一行的中间时,右手继续向后摸,左手移到另起一行开端,因而提高了阅读速度。第二是起到提示作用。双手摸读时,一只手摸声母、另一只手摸韵母,在辨字的过程中,其中的一只手可以继续摸下文。使得阅读者能准确迅速判断出其字。第三、双手并用,扩大了摸读的范围。许多学生在摸读时不愿用双手摸读。所以,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道理,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右手的四个指尖食、中、无名、小指摸读,扩大摸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从测试数据来看,正确的摸读方法是提高视障学生摸读速度的有利因素,视障学生摸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反应了阅读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朗读的效果,因此摸读速度中速度是最为关键的。

六、建议

盲文摸读的信息加工过程看,首先是触觉信息,通过手指输入大脑,使人感知突起的小点;其次是感知整个点符,建立点符形状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再次建立盲文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过程来看,要快速摸读,手指触觉的敏感性,手的运动是首先要具备的条件,要提高摸读速度,触觉训练和正确的摸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教学经验中得出以下方法是切实可行,有效的。

(一)加强手指尖触觉辨字的训练

一般人阅读的过程是:文字信息——大脑——视觉分析器——大脑。而盲生的阅读过程是:文字信息——手指尖触觉辨字正常人在阅读时眼脑直映,阅读速度就很快。而盲生在阅读时靠指尖触觉辨字后再传递到大脑,感知信息的过程比正常人时间长。如果盲生手指触觉辨字不敏感,就不能完成变有声阅读为无声阅读的过程。手指触觉辨字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熟记声母、韵母字形特征及点位,找出它们的规律,以便识记

从字形上,如声母P与韵母iong;声母f与声母d;声母z与韵母ei等字形相对。从盲文点位上也有规律可寻,如d.:t::n::三个声母都有4、5点位。从字形上记声母、韵母,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识记起来直观、容易,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点位上记声母、韵母,学生记得牢、记得准,不易出现错误。学生在愉悦中反复进行训练,达到指尖触觉辨字一触即知,脱口能说出点位的程度,摸读时速度就自然加快。

2.加强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

盲文是拼音文字,盲生最初认字是拼读,如“大”“d-a”“加”“j-ia”“共”“g-ong”等。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摸读速度,所以训练学生直呼音节。

3.掌握拼读规律

如盲文声母j、q、x与g、k、h,它们字形和平共处点位相同,直呼音节时常常出现辨字困难及错误现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声母韵母相拼时的规律找出其特点。如声母j、q、x只与i、u或i、u开头的韵母相拼,而g、k、h却不能与之相拼。当学生摸读时,遇到此类情况,只需摸韵母就能判断出声母是j、q、x还是g、k、h。如“看”、“去”、“起”、“管”等。指导学生阅读大量浅显易懂的文章。如童话小说,寓言故事等,在趣味阅读中即训练指尖触觉辨字的灵敏度,又提高了学生文学修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双手摸读,扩大摸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

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取决于视幅的大小和眼停的次数,故有“一目十行”的说法,而盲生则不行。但是,通过对盲生双手摸读的训练,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双手摸读的优点,一是起到定位的作用。单手摸读,是一个字一个字摸,一行读完后,另起一行时,常常出现错行,不得已又回到刚读的那一行,严重阻碍和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而双手摸读,当摸读到一行的中间时,右手继续向后摸,左手移到另起一行开端,因而提高了阅读速度。二是起到提示作用。双手摸读时,一只手摸声母、另一只手摸韵母,在辨字的过程中,其中的一只手可以继续摸下文。使得阅读者能准确迅速判断出其字。三是双手并用,扩大了摸读范围。许多学生在摸读时不愿用双手摸读。所以,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道理,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右手的四个指尖食、中、无名、小指摸读,扩大摸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

(三)训练盲生意群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在训练学生双手摸读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意群阅读的能力。当学生的双手对盲字符号有了迅速感知能力时,要引导学生从“点”读到“句”,从“句”读到“段”,从“段”读到“篇”的过渡,也就是要求学生意群阅读。阅读时,一瞬间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意思。培养学生的意群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累词语,如“发扬”常与“传统”等搭配、“提高”常与“水平”“能力”等词搭配。当盲生掌握了词的搭配习惯后,摸读时就不会再一个字一个字拼。如:“提高水平”学生只要摸出第一个字的读音,第二、三个字的声母,立即就能辨认出这个词。掌握了这种方法,阅读活动就会变得轻松流畅。这是因为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字词句越在读者意料之中,认识和理解难度也就越小。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大胆想象。想象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是一切心理功能的“皇后”。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并不需要将每一字句全部记下来,而只要了解其中的大致内容即可。在学生掌握词和词搭配规律之后,学生在摸读时,对摸读内容便可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令阅读速度加快。当然提高盲生的阅读速度,方法还有很多种,如跳读、略读以及根据作品特征快速阅读等。

摸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手指的触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是掌握了摸读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多摸多读是提高熟练程度的关键。只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摸读方法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摸读的速度。如:让学生在练习摸读时,用右手摸读,同时用左手把行,这样可以快速的换行,严格要求学生遵照双手分工同时摸读的原则,形成摸读技巧,提高摸读准确率。以上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摸读的现状及常用的摸读方法。教学中,我们发现注重盲生的快速摸读能力的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盲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有助于促进盲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敏捷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3.

[2]盲校语文课程标准[R].南京盲校.

[3]钱志亮.视力障碍儿童心理[C].课程讲义,内部资料.

[4]万雪梅.怎样提高盲生的朗读水平——盲校教学文萃[S].中国盲文书社,2003.

[5]赵鹏.谈盲童作文能力的形成——盲校教学文萃[S].中国盲文书社,2004.

[6]任运昌.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5).

[7]钱志亮.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辽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翟海珍.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王欣(1970-),女,山东人,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中教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盲人教学与研究。

201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