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价值观而战

2011-11-14 01:43江北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帝国马云底线

江北

就如公司不缺战略,不缺idea,不缺批判一样,公司其实缺的是把战略做出来的人,把idea变现的人,把批判变建设性完善行动的人!

个子不高、浑身没有几斤肉的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一向以“中国一流企业家”的伟岸形象示人,但在2011年5月11日之后,支付宝“控制权之争”浮出水面,马云开始面对业界质疑的声音。

6月初,一向与马云交好、被马云称为“大姐”的资深媒体人胡舒立撰写“马云为什么错了”一文,以“契约与产权一道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石,践踏契约原则就伤害了市场之本”为论点,在文章开头即提出“事前恐怕没有人能够想象,马云,这个本世纪以来常操一口流利英文活跃于国际场合的中国企业风云人物,会偷天换日,把明明属于中外合资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资产‘支付宝,悄然转入自己控制的私人企业名下。”

6月12日,在美国出差的马云发手机短信给胡舒立,为自己辩解了两个小时。表示“大姐,你在基本事实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评论了。很是遗憾。呵呵。假如没有契约精神我们能走到今天?可悲的是我们已经不相信自己国人企业会比人家更懂法和契约精神了。”

在这份已被公布在网上的短信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胡舒立作为媒体人的立场和心机,同时也看到马云欲说还休的无奈,这是阿里帝国发展至今所碰到的众多艰难问题中的一个,也是所有想通过融资谋求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的缩影。

时间已过3个月,马云做出了他自认为是“无奈地做出一个并不完美却在当时当刻唯一正确的决定。” 以被业界认为通过“把全中国VIE结构公司绑架了”的方式赢了,因此,马云仍然要面对业界质疑的声音。而在外人看来,阿里帝国没有倒掉,并仍然会继续发展下去。

阿里帝国崛起

阿里帝国的崛起是以“服务”为支撑的,并一直贯穿12年发展。

1995年4月,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网站,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在国内最早形成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为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

2002年3月,推出“中国诚信通”会员服务,以集中服务在中国大陆从事内贸生意的小企业。

2003年11月,阿里巴巴推出即时通讯软件“贸易通”,让用户可实时沟通,更易达成交易。

2004年9月,阿里巴巴在中国成立阿里学院,提供客户培训和专上程度的电子商务证书课程。

度过2004年之后,马云对他的团队说:“我们度过了1999年到2004年最艰难也是最快乐的日子,后面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快乐了,我预感到未来两三年会有各种各样不平静的事情发生。”

这是一个创业者所具备的危机意识,虽然“各种各样不平静的事情”推迟到2011年才发生。2004年之后,阿里巴巴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发展,而“服务”仍是阿里巴巴的发展命脉。

2007年5月,阿里巴巴与中国主要银行合作推出“阿里贷款”服务,为小企业提供贷款资助。

2008年7月,阿里巴巴将Gold Supplier会员服务推广至台湾。

2009年12月,阿里巴巴完成收购中国万网,以加强向国内小企业提供额外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能力。

2010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建立国内首个针对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并斥资10亿元人民币设立“企业诚信保障金”。

2011年1月,阿里巴巴与淘宝网合作,试验性推出第三个交易平台“良无限”(前称“无名良品”),让优质的批发供应商可直接接触淘宝网巨大的消费群体。

在这12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人,正在通过互联网创造财富,获得财富。“当互联网给人的不仅仅是新闻、游戏的时候,能够让上网得到更多商业机会和信息的时候,我们进入了网商时代,这是互联网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所在。”马云说。

无疑,马云的阿里帝国抓住了互联网发展机遇期。而十几年互联网行业工作经验,也更加坚定了阿里帝国的事业需要定位在“服务”上。马云知晓“服务”的命门所在,他表示,中国需要一家全世界信任的公司,而不是赚钱最多的公司。言下之意,阿里帝国正是要成为这样被人信任的公司。2011年,马云定下了他的下一个十年目标——要帮助1000万家小企业创造1亿个工作机会,并且为全球10亿消费者服务。《福布斯》杂志认为,“改变世界曾经是硅谷的老生常谈,但是马云这种真诚的想法却足以让他在中国成为异类。”

当然,服务产生价值,这已经被阿里帝国证明了。阿里帝国坐拥庞大的商业和客户数据库,除了阿里巴巴B2B和淘宝外,支付宝“极有可能成为一棵巨大的摇钱树。到2010年12月份,支付宝注册用户数达5.5亿,日交易额3.77亿美元。阿里云负责数据挖掘的子公司,涉及的数据信息包括国际贸易,以及占据国内电子商务主要市场的淘宝的交易情况,这些信息未来会给卖家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到了那时,钱会随之而来。

固守价值观

但2011年,阿里帝国发展到第十二个年头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除了支付宝“控制权之争”事件,阿里巴巴“高管离职”事件也长时间占据了报端头条。

2011年4月22日,尽管离阿里巴巴爆出的“高管离职”事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可是公众对此仍旧存在很多疑惑。人们在热烈地议论着以“违背价值观”的名义裁掉核心领导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价值观对企业来说真的如此重要吗?马云简单干脆地表示:“心是痛的,但为了坚守公司的价值观,必须有人站出来为这个事情负责,事情就这么简单。卫哲的离开就是我的责任,我比谁都痛,我比谁都忙了很多,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感觉是充满着价值观丧失,商业道德沦丧——如果阿里巴巴都不坚持价值观,不这么去喊价值观,社会就会偏得更远。”

马云一直固守着阿里帝国的价值观,他说:“这个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不知道,但这是最正确的方案,我没有办法追求完美,天下没有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我的解决方案只有一条,一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而最大的代价一定是CEO。否则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观就是针对员工,就是贴在墙上。”

对阿里巴巴和马云来说,价值观是“高压线”,并且他们要通过这个事情让更多的阿里人认识到,做企业的底线是什么,阿里巴巴需要的底线是什么,触碰这个底线的代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更多的阿里人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也才能够正确地引领成千上万的阿里巴巴客户和商户创建一个有底线的网络新文明。

重视人才培养

毫无疑问,阿里帝国的崛起和高速发展是靠每一位阿里人的努力实现的,马云认识到这一点,在公司内部,从不忽视对员工进行培养。

阿里巴巴近日推出了一项令人惊讶的35.4亿元员工福利计划,这本是一件好事,却在集团内部引起轩然大波:一些暂时无法享受到福利的员工提出自己的看法,诸如“年限需要放宽,力度需要加大”;很多新员工表达了对公司、对社会的种种批判和不满。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就此发表了3000字内部邮件,希望入职不满1年的新员工不要给他写战略报告,并对入职未满3年的员工提出了建议,“能够按照看、信、思考、行动和分享五个步骤工作,而不要一进公司就提批判性建议。”

在马云看来,作为一名新人,应该首先观察一切你感兴趣的人和事,从看和观察中学习了解阿里。问问自己信不信这家公司的人、使命、价值观,假如信了,留下了就仔细想想自己可以为实现这公司的理想和使命做些什么。懂道理的人很多,但能坚持按道理办事的人太少,行动才真正说明思想,“经过看、信、思考和行动后,您的观点才真正珍贵,必须与新来的和以前的同事分享”。

马云还时常与“各位阿里人”分享他的心得体会,在一封《再一次和新同事们谈谈看法》的信中,马云写道,“我们是公司,我们用自己的办法和手段在完善我们这个社会,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我坚信建设性的破坏要比破坏性的建设对我们这个社会有意义的多。今天的社会能说会道的人很多,能忽悠大家的人很多,但真正完善建设的人太少,近百年来我们一直用一种推翻破坏的思想和方法在忽悠人们其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理想,因为破坏是最容易的!建立任何一个社会也好,公司制度也好,需要的是千锤百炼的努力和完善。中国一直不缺批判思想,中国缺的是一批实实在在干事,做千锤百炼苦活的人。就如公司不缺战略,不缺idea,不缺批判一样,公司其实缺的是把战略做出来的人,把idea变现的人,把批判变建设性完善行动的人!”

马云说,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阿里的定位就是阿里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理解和行动,我们不完善,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但这是我们自己要的,是我们成立这公司时的想法和原则。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其实无所谓,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追求更多的观点支持者,而是花时间去证明和做好完善我们的观点。

这可能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帝国“好”与“不好”最好的注解。

无疑,马云的阿里帝国抓住了互联网发展机遇期。而十几年互联网行业工作经验,也更加坚定了阿里帝国的事业需要定位在“服务”上。

对阿里巴巴和马云来说,价值观是“高压线”,并且他们要通过这个事情让更多的阿里人认识到,做企业的底线是什么,阿里巴巴需要的底线是什么,触碰这个底线的代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更多的阿里人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帝国马云底线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真相与底线
马云:提前退休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马云,你听我说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