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必须“中国化”

2011-11-14 01:43段俊平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

段俊平

20世纪70年代末,突然崛起的日本经济,对美国乃至西欧的经济巨头地位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的思索。

尤其是美国企业家们在一夜之间发现日本在某些方面已超越自己,在惊讶之余,他们对日本企业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日本与欧洲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其核心思想在于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并落实至每一位员工的的日常行为之中。

这样的精神力量不仅提高了日本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家将这种管理方式命名为“企业文化管理”。实际上日本也是靠企业文化管理后来者居上的。

随后,关于企业文化的探索在美国展开并很快扩展到欧洲各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西方企业界已把企业文化管理看成管理的最高境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文化管理也自然而然进入了我国。

企业文化理论传入国内,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界也发展出了群众派、学院派、领导力派、解构派、集纳派、实战派等诸多流派。

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同时进入了繁荣期。国内出现了企业文化咨询的专业公司,一些具备超前意识、经济思维敏锐的企业家也主动聘请专业公司和具备职业素养的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文化管理企业。

毋庸置疑,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引导和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入对我国企业整体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文化中总会涵盖一定的民族文化。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上就代表了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但是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建设时太注重西方的一些价值和文化理念,结果把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给丢掉了,这也与我们过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们反传统的文化意识有关系。

诚然,我们一方面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文化体系给否定了,我们既没有建立新的并被大家认可的文化道德体系,也没有企业上下共通的管理渠道,结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流于空洞的口号,流于虚浮的浅层、流于各种雷同和文字游戏。

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上,中国一些秉承西方中心论的"文化买办",不无八哥学舌式的作出中国自古缺少经济或管理思想以及中国因其本身文化本质所限,产生不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等等似是而非的评论。殊不知,西方自十八世纪 "伏尔泰时代",就已经开始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正如《世界通史》的作者斯洛夫所说:"中国人拥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会凝聚力及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西欧从贫穷和默默无名中拿出了中国的文化与发明,引起了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的转变成现代文明"。

文化的最基本的内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没有整合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无论时代是新与旧,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会改变,民族的性格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变,那么它血液里文化的基因也就不会变。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价值是不会改变的。

纵观国内成功企业无不是企业文化管理中国化的典范。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所公认的华为,并不是一个《华为基本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结合才创造了华为的奇迹。也就是中国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人们在探究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时,他告诉我们,他的成功就是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的管理科学化的企业文化理念有机的结合在管理企业上面,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富士康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堪称西方企业文化管理的典范,然而为什么接连发生13起员工跳楼事件?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中国现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忧思,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中国化。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家企业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随着一种适合本国或本企业生态环境的成功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比如欧洲的ISO管理体系,美国的六西格玛和日本的丰田TPS模式。都是在本国文化和民主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

所以,中国在走过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之后,当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我们必须去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什么?

“中国化”文化管理是制度流程与人的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当下中国企业,制度建设已不是最大问题。但制度建立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执行遵守它,是一个挑战。那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在教大家怎么做人的管理方法。只有懂得怎么做人,才能主动去遵守管理制度。否则制度永远都是写在纸面上的字迹而已。所以建立中国化的企业文化是当代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可以使企业回归良知,避免因没有道德标准而出现的危机。

而拥有或失去了良知,又会让企业收获和损失些什么呢?

一个有良知的企业会得到员工、社会和生存环境的长久忠诚和信任,使企业利益长久化,使企业基业长青,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等事件就是企业丧失良知造成的。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是开放的管理模式,它不是要摒弃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把中国优秀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哲学思维模式加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是对西方科学模式实现的完善与补充。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所言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的完美诠释。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刚柔运行相济的管理模式。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艺术性,是中国的人文情怀“情、理、法”的完美体现。

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系统到现在尚未完整的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在推行企业文化战略的时,企业家们往往也仅凭自己的理解,将一些基于企业决策者主观意愿的西方企业文化大行其道。认为西方化就是全球化,总而言之,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严重的背离了中国人文环境和精神实质,造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丧失。

目前,企业家们花重金聘请的企业文化管理公司,往往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这也造成了中国企业文化西化的现状。

所以,要想让企业文化中国化,就必须普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企业的不断引导,加上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企业文化中国化才能落地开花结果,而企业文化中国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必将是潜在而深远的。

但是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建设时太注重西方的一些价值和文化理念,结果把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给丢掉了,这也与我们过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们反传统的文化意识有关系。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刚柔运行相济的管理模式。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艺术性,是中国的人文情怀“情、理、法”的完美体现。

猜你喜欢
中国化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