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和外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011-11-14 01:43董洁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企业

董洁

“文化制胜”——企业百年长青的成功经验,使无数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刮目相看。事实证明,当企业真正面对较高层次的市场竞争时,必须要靠丰富完整的优秀企业文化作为有力的支撑。但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靠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来实现的,它需要切切实实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我认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继续致力于企业的“内和外顺”。所谓“内和”,就是内部和谐,就是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包括劳动关系的协调顺畅,使企业风正、心齐、气顺、劲足;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上下同欲者胜”。所谓“外顺”,就是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按照科学发展观,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时空环境和社会环境。

着力“内和”

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何谓幸福?通俗地讲:愿望满足,就是幸福。所以,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要求的合理。如果要求过高,便很难满足,于是就总觉得自己不幸福。鲁迅提出的人生目标是:“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认为,只有“合理”才能“幸福”。老子曰: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费尔也说过:“你永远无法得到足够多的你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来使你幸福。”概而言之,就是“知足常乐”。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行业、企业间分配收入差异较大;社会上、工作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产生思想混乱,就会影响企业内部和谐。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员工确立正确地幸福观。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员工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经验证明:员工确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幸福感就会不断地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不断地提高,企业内部就会更加和谐、同心同德。

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是企业的发展之本,企业必须树立以关注员工成长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各级领导要重视对员工心理的管理,将管理直达人心。要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给员工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岗位,使员工感到自身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使员工充满信心,全身心投入于工作之中,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企业也责无旁贷地应成为员工个人成长、经济收入、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源泉。要建立员工薪酬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并力争使员工收入具有市场竞争力。要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要有计划地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员工岗位成才等。只有员工的愿望不断得以实现,切实体会到了企业的关怀,员工就会在比较中不断产生幸福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企业应建立公司领导层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平台。沟通是一种感知,沟通是一种期望,沟通能够提高企业凝聚力。公司领导层应树立主动、坦诚的沟通意识,避免“往下沟通没有心情”。如果这种态度被下属逐层仿效,必将导致组织内部的僵化,企业便会越来越缺少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定期和基层员工保持交流,或者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平台,不要因为事务多而忽略和基层员工的沟通和接触。对基层员工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及时处理,并给员工一个满意的答复;对员工发生的困难,要认真给予及时地解决。要对员工给予充分地信任,让基层员工对公司领导层从情感上有一种亲近感、认同感。那么,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推行中自然会让大家从心底愿意接受,使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深厚感情.这样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不会让员工感觉到企业领导层只是文化的设计者,而且也是指导者、执行者,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引导员工快乐地工作。宁静是保持头脑清醒和心态健康的必要条件,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难有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浮躁病”是很难治疗的当代社会病,这种病难免也会传染到企业里。对此,如果我们不予重视,也会影响企业的和谐。所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引导员工学会调整心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转念一想,柳暗花明,烦恼即去。经验证明,有的人之所以工作的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也就是常说的“心事太重”;常言道: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又太频繁,总有一些“添堵”的事情找上门来。面对同样的工作环境,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有的人快乐多于烦恼,有的人烦恼多于快乐。事实上是,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化解烦恼,排除烦恼,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乐观的心情。心情好,才能工作得更好,才能少出错误。所以,企业管理层一定要引导员工构建宽广的胸怀,处事要大度,要保持“阳光心态”。要把别人给予的帮助刻在岩石上,学会感恩;把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刻在沙滩上,快速抹平。要懂得:“吃亏是福,为善最乐”;胸怀越大,事业越大;目光抬高一寸,远望可至万里。不要太较真儿。太较真儿赢得的只是一点点的“理”儿,而失去的则是珍贵的友谊和感情。

着力“外顺”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着力企业“内和外顺”的基础。结合我国市场现状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要营造企业的“外顺”环境,其着力点首先应该为:

责任意识要强,确保产品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企业奉行“精品战略”,制造生产出了众多的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受到了广大用户消费者的一致赞誉和敬重。也有不少企业,产品伪劣,制假贩假,危害社会。比如,建筑的新楼即成危楼,人未入驻,便已坍塌;生产的牛奶含有三聚氰胺,加工的肉类含有瘦肉精、添加剂;药厂生产假药,食品饮料隐藏激素等等;这类企业,或是老板良心丧尽,或是工厂管理混乱;还有一些企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一方百姓。这些企业如果不尽快改进或脱胎换骨,肯定要被消费者唾弃和被市场淘汰。

诚信意识要强,依规合法经营。近些年,不少企业,积极培育合规文化,组织员工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着力维持企业品牌价值,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纪律,并把依法经营、依法决策落实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古人云:“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这些企业以诚信赢得市场,以“合规”赢得社会尊重。可也有一些企业,他们尚未扭转 “合法成本高、违规成本低”的错误思想,绞尽脑汁钻政策的空子。更有一些企业,诚信缺失,企业形象丑陋,严重危害消费者利益,给市场管理造成混乱。这些企业早晚也是自毁前程。

主动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新闻经常播出,有不少企业致富不忘国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造福桑梓,兴修学校,架桥铺路,扶持贫困,赞助救灾等等。实践证明,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既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还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也展示了企业声誉优势的不可仿效性,为企业赢得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这也为企业争取了更大市场份额的有力资本。进一步说,如今对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已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以IS026000为代表的国际标准的出现,已昭示着“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使命,而且,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都将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也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实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如此。

总而言之,一个优秀的企业势必会有其独特的、与其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这就好比企业的人格标识。只要企业领导层注重从各个方面为企业的“内和外顺”着力,企业就能快速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企业领导层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注重从各个方面为企业的“内和外顺”着力,或者挂上几条标语,而不是将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那么企业的领导力、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企业就不会形成“上下同欲”“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发展势头,企业的生命力就不可能长盛不衰。

(作者单位:宝钢集团人才开发院宝钢党校)

猜你喜欢
文化企业
企业
文化与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