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到电影——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2011-11-16 12:05西北大学
电影评介 2011年15期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元杂剧

西北大学 史 乐

从戏剧到电影
——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西北大学 史 乐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杂剧中的经典剧目,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并成为元杂剧中的四大悲剧,陈凯歌导演于2010年将其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而从元杂剧经过改编成为电影使《赵氏孤儿》这一经典剧目发生了诸多变化。

《赵氏孤儿》 元杂剧 电影 陈凯歌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杂剧的经典剧目之一,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由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撰写,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并成为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作者通过提炼、改造和虚构,将这一历史上的一次冤案搬上了艺术舞台。《赵氏孤儿》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到了18、19世纪,更有英、法等多种译本,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到世界注目。而今年我国著名导演陈凯歌将这一经典剧目改编成了电影,通过银幕呈现给了大家一个不同的《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取自相同的历史事件,但是由于作者不同,艺术样式不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本文从戏剧到电影,浅析一下电影版与元杂剧的不同之处。

张庚先生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戏曲》文中,曾经指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稍后,在他和郭汉城先生主编的戏曲概论专著《中国戏曲通论》中,认为“戏曲实际上是一种有规范的歌舞型戏剧体诗。”通过对元杂剧《赵氏孤儿》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元杂剧的艺术特征:一剧四折加楔子的形式(《赵氏孤儿》有五折戏)以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固定,舞台化的表演方式体现了其虚拟性,而歌唱及宾白则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元杂剧的表现方式与电影表现方式的不同。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文本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各个角色的唱词与宾白,而介绍故事情节发展的部分少之又之。例如其剧本的第一折,开始是屠岸贾、程婴,旦儿等的宾白,随后是油葫芦、天下乐等大段大段的唱词。剧情的发展便是通过各人的台词进行的。如楔子中,屠岸贾陷害赵氏并将其满门抄斩的情节全部是由屠岸贾一人叙述的,而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下就是另一种表现方式。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在楔子中屠岸贾介绍剧情发展的大段独白变成了一场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惊心动魄的宫廷之变,从屠岸贾与赵盾一族怎样结下仇恨,到他怎么密谋报复,再到最后的付诸行动,观众看得一清二楚。影片将所发生的事情展现给观众,而不是一种讲述,更不是一种舞台化虚拟的表现。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为基础,载歌载舞的综合性舞台艺术。齐如山先生曾说:“国剧的原理,有两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是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唱的韵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在元杂剧中,一般情况下,每一折都是由一人独唱,主唱者即居中的主角“旦”或“末”,如在《赵氏孤儿》中,第一折由韩厥(正末)主唱,例如第一折最后一段“【赚煞尾】能可在我身儿上讨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猛拼着撞阶基图个自尽,便留不得芳名万古闻,也好伴钼麑共做忠魂。你,你,你要殷勤,照觐晨昏,他须是赵氏门中一命根。直等待他年长进,才说与从前话本,是比教报仇人,休忘了我这大恩人。”又如第二折第三折由公孙杵臼(正末)所独唱。

而除了歌唱、宾白之外,表演也是元杂剧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其文本中,对表演的提示就叫“科泛”简称“科”。科泛虽然简单,往往只有数字,如“哭科”、“旦作见科”、“末拈香科”等,但对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演出的效果,都很重要。如在赵氏孤儿的元杂剧文本中:“(旦)做拿裙带缢死科,云”、“正末做揭箱子见科”、“程婴做慌跪伏科”等等。在电影中非常有分量的冲突戏,情感戏,到了这里,寥寥数字就得以表现。例如公主央求程婴将孩子带出的一场戏,在电影中用很大的篇幅将程婴的心理斗争,犹豫不决以及公主的苦苦哀求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元杂剧的文本中,(旦)做拿裙带缢死科等几个动作就将这一段剧情表达了出来。

但是在戏曲舞台上,表演始终是重中之重,虽然在文本中只有寥寥数字,但是在表演中就变得尤为重要。有着丰富戏剧创作实践经验的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曾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说过,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与西方的戏剧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里我们不去探究这句话的究竟是否正确,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知道表演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戏曲中,文学剧本总是很短,例如《赵氏孤儿》,仅有一楔子五折戏,但是一经扮演则情况大变,“不但很长,而且精彩动人。”即是说:在戏曲中,表演形式主要地支配着剧本写作的形式,传统的戏剧文学所具有的作用只是为表演效劳,但描写决不为表演代庖。这也就看出剧本在戏曲表演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与话剧的不同之处,在通常的情况下,排演话剧时,基本上是依照剧作者写下的、或经过导演修改过的台词来念,而戏曲则是化作者所写的文字为歌舞,并且常常从一两句的台词或无文字之处衍生出大段,甚至是欣赏重点的表演。因此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曾说过:“戏是死的,人是活的,戏在人唱。”而焦菊隐先生也说:“我们的传统表演艺术,尊重作为基础的文学剧本,但表演决不止于基础,而要在基础上建起堂皇的宫殿。”

我们知道“赵氏孤儿”原本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它被记载与《左传》等史书当中,纪君祥在将其加工后写成了元杂剧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作者的主观创作,例如赵氏被灭满门这一事件发生在赵盾死后,而其弟赵穿曾杀死了当时的国君晋灵公,屠岸贾则是晋灵公的心腹,后屠岸贾以此为名灭掉了赵家三百余口。而在元杂剧中,这一事件发生在了赵盾生前。而陈凯歌导演又将元杂剧的版本加工改编成了电影,在他的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改编是很大的,因此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总体上讲,陈凯歌导演的改编还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对韩厥放掉程婴的缘由就显得合情合理,而原著中韩厥的自杀行为就显得脱离的人的本性,显得形象太过高大。例如对程婴与其妻子换子而引发的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孩子被杀,而赵氏孤儿则变成了自己的孩子,最终导致了程婴意图复仇。非常合情合理,合乎人性。而相对于元杂剧,导演在处理二十年复仇的过程的时候显得没有说服力。导演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屠岸贾被亲手抚养二十多年的孩子所背叛,这样的打击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也可以说程婴的复仇是狠毒的。但是导演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到位,不仅没有将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还显得程勃的复仇十分的突兀,引人质疑。而元杂剧中比较忠于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创作就显得合情合理。

作为陈凯歌导演的新作,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可以说比较符合其一贯的导演风格,影片围绕着人性的主题进行刻画,创作出了一个个富有人性的十分鲜明的人物。但是整部作品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前一部分精彩而后一部分稍有平淡。而通过这部电影与元杂剧的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的不同之处。对于更深刻的了解电影和了解元杂剧都有很大的帮助。

【1】《元杂剧精选》 [元]关汉卿等著。

【2】《戏曲美学》 陈多著

【3】《中国戏曲艺术》 张赣生著

史乐,西北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15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元杂剧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门 客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