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搅釉瓷工艺技术特点和其对当今陶瓷生产的影响

2011-11-16 02:09王洪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8期
关键词:釉瓷玉壶胎体

王洪新

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 郑州 454000

神秘搅釉瓷工艺技术特点和其对当今陶瓷生产的影响

王洪新

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 郑州 454000

搅釉瓷是宋代一种优秀的陶瓷装饰工艺,它的优秀在于其纹理的独特,和制作工艺的神秘。它可以在劣质的胎体上搅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纹理。这种纹理是任何工艺大师用毛笔画不出来的。近年来,业内有很多人士对搅釉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它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制作工艺方法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本人和朋友经过不断的试验,认为搅釉瓷工艺的可操作性,除了可以制作陈设工艺瓷,仿古工艺瓷之外,还可以向日用瓷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推广。让这一优秀传统工艺为现代陶瓷工业做出贡献。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搅釉瓷;绞釉瓷;绞胎瓷;炻瓷;陶瓷酒瓶;流泥纹

搅釉瓷和绞胎瓷之工艺技术在北宋时期在焦作修武县的当阳峪窑烧造。在河南的鲁山段店窑和巩义窑以及禹州的神窑也有烧造。然而,就搅釉瓷的工艺艺术效果和其艺术成就而言,当阳峪窑的产品烧造的最为精彩。其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其纹路的自然,洒脱,流畅,和色彩变化纹理变化之丰,是任何窑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从不断出土的搅釉瓷标本资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工艺曾经的辉煌。

宋·磁州窑绞化妆土盘

北京一位藏友于80年代从日本曾回买一支约8吋 搅釉瓷盘,日本人称流泥纹或流沙纹,这位藏友说该瓷盘全世界只有三件。这支盘虽然标注有宋磁州窑,但一看便知是修武县当阳峪窑的产品。这支盘子目前市场价已超出150万元。而且藏友拒绝出售。可见其独特性和稀有性。

搅釉瓷鼎盛时期在北宋,并延续至金元时期,到了明清时期釉下青花的盛行和粉彩,古彩,斗彩等新的装饰技法出现,搅釉瓷和绞胎瓷的工艺才逐渐从陶瓷装饰技法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年来,从古窑址所发现的搅釉瓷瓷片标本中,搅釉瓷和绞胎瓷一样,都是那种难度较大且神秘的工艺技术,其产量受到了一定限制,搅釉瓷多数产品以玉壶春瓶、香炉、瓷枕、碗、盘等民用产品为主。其中当阳峪窑玉壶春,香炉发现的较多一些,段店窑发现的盘碗类多一些。这些产品的瓷片标本虽然反映出都是民用产品,然而其工艺之高明和其艺术水准之高超却使我们惊叹不已。搅釉瓷所使用的胎体多以手工拉坯为主,有黄土胎,粗陶胎,粗瓷胎,还有类似大缸料制作的胎。在这些胎体上过化妆土之后,进行手工搅色。所搅之色有黑白相搅,有黑白棕相搅,黑白土黄相搅,黑白橘红相搅,黑白深红相搅,黑白灰相搅。其色彩之丰富,运用之熟练和变幻莫测的纹路,令人称奇。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用矿物质材料作为陶瓷装饰材料,其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类似包裹红的颜料土黄颜料等,古人的聪明和智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还有它的制作工艺问题,搅釉瓷的工艺制作使很多资深陶瓷专家感到迷惑,他们被搅釉瓷的‘搅釉’二字所迷惑。

理论上,围绕釉的使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这种工艺,有些陶瓷工艺专家和一些古陶瓷专家所持的观点是:搅釉瓷是将陶瓷颜料稀释后滴入釉水中,利用陶瓷颜料在釉中短时间的不相融而轻轻搅动釉水,使其在釉中形成了纹理,然后将上过化妆土的坯胎在釉水中滚动而成的一种装饰纹理。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道理,然而,用这种方法去做,是绝对做不出那种真正搅釉瓷的效果的。我和朋友曾做过多次试验、其一,这种方法很难搅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纹理。其二,在滚动胎体时极易将所有釉水污染,那是要浪费很多釉水的,古人应该不会那么笨。而我们的一些专家没有经过实践却凭空主观臆断,这样,便会误导人走入歧路。

搅釉瓷的工艺技术是宋代当阳峪窑区窑工们的一种创造,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它,并且动手去试验,才能真正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和掌握其工艺奥秘之所在。

北宋当阳峪搅釉玉壶春

2005年我开始接触搅釉瓷,那时,我对搅釉瓷这一工艺,并不了解,感到很神秘,也很迷惑。直到2007年在军队退休干部卢先生和泰阁苑徐先生处分别看到过一个玉壶春搅釉瓶。这只宋代玉壶春瓶已素烧过但未曾上釉。也就是说,这个搅釉瓶在上釉之前已经完成了装饰。我才知道,所谓搅釉与釉关系并不大。可以想象,是这种工艺的名称迷惑了我们,绞釉和搅釉都在误导我们把“搅”的工艺和釉联系在一起。

2010年我们又做了多次试验,我们在做好了胎体后,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用调试好的陶瓷颜料进行搅色,并且用外力搅动胎体使颜料在上面自然流动,在流动时控制好它的流动方向和速度,纹理和色彩由作者根据需要自己掌握。这样,一件名副其实的搅釉瓷半成品即可完成,其后就是上透明釉了。

高仿搅釉玉壶春

炻瓷搅釉碗

炻瓷搅釉碗

高仿搅釉玉壶春

炻瓷搅釉碗

炻瓷搅釉盘

炻瓷搅釉盘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艺非常必要,我们先后在各种成型的坯体上进行试验。比如,滚压成型、塑压成型、注浆成型、手工拉坯成型等。但凡是成型的坯体,都可以进行搅色。我们也曾用较劣质的陶或瓷胎体;如:黄土、粗陶、细陶、粗瓷胎体上搅色同样可以搅出漂亮的纹理,如行云流水般的纹理效果。

那么,既然此装饰适应性如此之强,对胎体的材质又不挑剔,这种工艺可否向日用瓷生产方向推广呢?比如,我国的炻瓷出口行业和陶瓷酒瓶行业。

先说炻瓷吧,炻瓷是介于细瓷和陶之间的一种陶瓷品种,他既不像细瓷的胎质那样致密,白度那么白,也不像陶器的胎质那么疏松,吸水率那么高。它介于两者之间而又有抗击强度高和热稳定性好的特点。自80年代以来,炻瓷是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主要品种。仅以焦作为例,80年代中期,出口炻瓷餐具,及杯碟类产品,每年出口产量在3000万件左右,到了90年代中后期,每年出口的炻瓷类产品达7000万件左右。那时,由于日、韩、台等减少了对欧美市场的陶瓷出口。欧美市场对中国价格低廉的炻瓷需求量非常大,我国的炻瓷工业在十年时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原来的国有瓷厂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外,一些乡镇企业也纷纷上马,加入到了生产出口炻瓷的队伍里来。一时间出口炻瓷的产量聚增。出口炻瓷企业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景象。

进入90年代末二十世纪初,风云突变,国际市场对炻瓷的需求出现了变化。炻瓷供大于求的局面显露出来,欧美市场对我国的炻瓷出口开始了限制,对炻瓷的铅镉溶出量制定了更加苛刻的标准,而国内的生产厂家为了生存在出口价格上相互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水、电、煤、气涨价和劳动成本的急剧增加。国内的炻瓷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巨大压力。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幻和国内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举步维艰的炻瓷出口企业在二十世纪初又遭遇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对出口企业的冲击。全国的炻瓷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萎缩。许许多多的出口企业不得不破产倒闭。

仅以焦作为例,原出口大户陶瓷一厂,陶瓷三厂以及改造后的陶瓷二厂,先后在几年内破产倒闭,几千名陶瓷产业工人失业。

利用搅釉瓷的工艺技术可否在炻瓷出口方面有所建树、为炻瓷出口企业在产品装饰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有利条件:其一,它不需要太好的优质原料,即可以生产出符合欧美市场所需要的炻瓷类产品,无论是其抗冲击强度、热稳定性,外观白度和铅溶出量要求,至少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其二,它的装饰新颖,纹理自然,色彩变化丰富,迎合了欧美市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其三,它的生产成本低,生产不受设备,场地和人员操作限制;其四,由于其装饰的独特性,在产品出口价格方面可以得以较大提升。使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

再说说酒瓶生产,目前,国内的陶瓷企业在出口方面受挫后,许多企业转产生产酒瓶,酒瓶这种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产品,这种产品本身因为酒的价格限制了酒瓶价格,所以以消耗优质陶瓷原材料来生产酒瓶,浪费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利用搅釉瓷生产技术,这个问题就可以得以缓解。其一,搅釉瓷不必使用优质原材料,我认为一些劣质原料,甚至用黄土胎都可以。只要使用白度较高的化妆土,再劣质的原材料只要成型性能好就可以用来生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成本,如使用黄土做胎,原材料可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二,在化妆土上进行搅釉,纹路可高雅,可华丽,可庄重,使酒瓶的装饰更贴近自然,还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是否也能算是酒瓶生产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纵观以上观点,搅釉瓷的工艺技术不能只停留在仿古工艺陶瓷方面,如何使这一优秀传统工艺服务于现代陶瓷工业,使之为现代的陶瓷工业创造更大的财富,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釉瓷玉壶胎体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黑釉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石维文
张勇
一种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体结构
基于混料设计的WC基复合胎体性能研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