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工程探讨与实施

2011-12-13 07:31汤建化戴陈玉
环境卫生工程 2011年3期
关键词:转运站收运环境卫生

李 文,汤建化,胡 波,赵 欣,戴陈玉

(1.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15;2.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处理场,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工程探讨与实施

李 文1,汤建化1,胡 波2,赵 欣1,戴陈玉1

(1.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15;2.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处理场,湖北 武汉 430072)

针对目前武汉市农村垃圾的产生特点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此项工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并据此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农村垃圾;环境卫生;收运体系;转运站

1 项目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呈现产生量增加、组分复杂化、污染程度加剧的趋势[1]。武汉市政府及其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此非常关注。基于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目的,相继下发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设立了武汉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拟定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见》等年度工作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有效推进武汉市“两型”村镇示范创建活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和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 农村垃圾产生的特点及影响

当前农村垃圾特点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饭盒等丢弃越来越普遍;②垃圾数量猛增,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还有众多的建筑垃圾、畜禽垃圾;③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镇的垃圾往农村转移,造成农村垃圾数量猛增的同时,组分复杂化;④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大大下降,即便是具有较好肥效的草木灰也被许多农户随意倾倒而成为垃圾[2]。

农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农村垃圾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水体,影响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其次是农村垃圾任意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而且其所含水分以及堆放过程中进入垃圾的雨水会产生大量富含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沥液;另外,堆放的农村垃圾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大面积扩散;堆放的垃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有毒有害废物等还可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3 武汉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心街镇生活垃圾构成

武汉市各远城区的生活垃圾主要由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企事业单位垃圾和河道保洁垃圾等组成。居民生活垃圾是在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由易腐有机物、泥砂、塑料、纸等构成,其成分及含水率分别见表1、表2。

表1 生活垃圾成分%

表2 生活垃圾主要成分含水率%

据统计,武汉市远城区街镇2000—2008年的生活垃圾清运情况见表3。远城区街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8%~11%,平均增长率为9.6%。2008年,远城区区政府所在街镇人均垃圾产生量为1.12 kg/(d·人)。

表3 远城区中心街镇生活垃圾清运情况

3.2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尤其是武汉市“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部分农村地区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初步进行了建立新农村环卫保洁体系的尝试。从开展的试点工作来看,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垃圾治理的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正在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村环卫保洁体系和模式。现阶段乡镇垃圾收集流程见图1。

根据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其增长情况预测:2011年武汉市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3 121 t/d,2015年3 738 t/d,2020年4 315 t/d,垃圾年均增长率4.38%。其中,中心街镇年均增长率3.89%,一般街镇和村湾为4.75%,见表4。

表4 武汉市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其预测 t/d

3.3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垃圾成分复杂且来源广泛,武汉市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村民和基层干部认识不足、环境意识淡薄、缺少环境保护应有的知识。

2)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除了个别村委会的极少自然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新建了公共厕所、垃圾收集桶等基础设施,其他村都严重缺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这给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困难。

3)缺乏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农村对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的处理处置技术严重缺乏,使垃圾得不到应有的综合利用,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

4)新农村环卫保洁体系建设和配套水平明显落后。

5)缺乏行之有效的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4 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必要性

4.1 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落后状况的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呈现重要变化:一是产生量逐年增加;二是组分复杂化。农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村垃圾问题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4.2 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需求日益迫切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垃圾处理的城区间协调以及城乡一体化需求也日益迫切。

4.3 环保意识、环境卫生设施水平亟待提高

环卫设施是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和转运工程将极大地缓解农村垃圾增长压力,提升农村环卫设施和垃圾运力,缓解垃圾转运的压力。

4.4 构建一体化的环境卫生体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完善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减小甚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构建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体系,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把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国家建设部颁布了《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白皮书。

4.5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市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启动和推进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工程,对提高武汉市农村环卫设施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建设“两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5 工程设计原则

5.1 转运工艺

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工艺流程见图2。

现阶段乡镇采用的垃圾转运方式有提升斗式转运站转运、后装压缩车转运、地埋式水平预压缩转运站转运、地上式水平或垂直压缩转运站转运等,经过垃圾压缩性能、适应性、环保情况、占地面积、操作性、垃圾转运成本、密封性、设备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对比,武汉市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源相对较分散,垃圾清运作业也相对分散,收集的垃圾运往转运站的时间相对分散,因此建议采取地埋式水平预压缩转运站转运方式作为当前武汉市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的主体工艺,该工艺具有经济性佳、占地面积小、环保高效、投资省、运行维护费用较低等特点。

5.2 站址选择与建设规模

拟建转运站的选址应考虑各城区转运站的现状、资金筹措能力、区域发展规划等问题。在规划要求基础上,使其分布更趋合理,弥补当地垃圾转运需要,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都进一步扩大。

根据各城区提出备选站址意见,结合垃圾产生量、垃圾运输距离和已开展的前期工作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此项目旨在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化建设工程地点分布在武汉市黄陂、新洲、江夏、汉南、蔡甸、东西湖、洪山等7个涉农城区,包括7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57个居委会,2 021个村委会。拟在市域范围内新建街镇小型垃圾转运站80座,并配套约8 t的垃圾运输车160辆,小型垃圾收集车250辆,800辆0.5~0.7 t的垃圾收集板车和8 000个240 L的垃圾收集桶,项目总投资10 447.37万元。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每座小型垃圾转运站规模考虑农村今后的发展,统一按照40 t/d考虑,各区转运规模见表5。

表5 武汉市农村生活垃圾小型转运站转运规模

6 工程设计方案

参考建标117—2009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笔者从选址及总平面布置、主体土建工程、绿化配套工程、环境保护、建设标准及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阐述。

6.1 总图设计

根据生产工艺、运输、防火、环境保护、劳动卫生、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总平面布置中合理组织好小型垃圾收集车、人力板车的交通流线,合理布置建(构)筑物、站内外道路等各项设施,力求功能区划明确,满足生产管理、运输和生活各方面的要求。

6.2 转运站主体土建工程

转运站主体工程建筑设计原则上采取标准化设计,建筑与结构形式、建筑外观造型与色调、建筑用地与空间布局、给水排水、供配电与照明、自动控制等基本统一,建筑外观造型力求简约、美观、大方。

6.3 绿化工程

绿化具有较好的调温、调湿、吸尘、净化空气和减少噪音等功能。在建、构筑物布置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建筑物本身和周边空地进行绿化,植树种草,以改善站区和周边环境。

6.4 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污染物来源主要有垃圾恶臭与扬尘、站区垃圾压缩污水和清洗污水、机械设备噪声等。

6.4.1 垃圾恶臭和扬尘治理

转运作业间在收集车卸料时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和臭气。由于本项目转运站地处农村街镇,空气扩散条件较好,且均为简易垃圾转运站,考虑其转运的经济适用性,采取优化建筑设计以改善通风和空气扩散条件,并设置风扇通风口采取主动方式换气通风,对站内污渍进行日常清洗,以及配合采取定时消杀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和加强臭气排放扩散。

6.4.2 污水处理排放

由于本项目转运站均为简易小型转运站,农村生活垃圾含水率较低,转运规模40 t/d,污水产生量小。因此,本项目站内不附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压缩污水和清洗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后汇入站内的集污沉砂井,预处理后通过专门管道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网。

6.4.3 噪声控制

在垃圾收运车辆和转运站机械设备选型上,均要求所选机械设备噪声等级控制在85 dB以下,对噪声较大的机具设备,强制要求采取消音、隔音和减振措施,以减少机具和设备的噪声污染。

6.5 建设标准及建设用地

小型转运站的建设标准贯彻安全使用、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用地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满足转运生产的需要。

7 对策与建议

7.1 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使农村垃圾管理法制化

农村环境的整治,需要制定有力的法规和制度,通过制度化保证农村环境整治长期化[1]。

7.2 因地制宜建立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是垃圾处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其耗资大、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对于武汉市大多数村镇,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一套低成本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3]。

7.3 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运行监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做到“责任到村,责任到户”,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7.4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如每年评选几户在卫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农民们的参与热情。

8 结束语

武汉市城乡垃圾收运体系网络化建设工程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要求,符合新时期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要求,也是普惠群众的民心工程。武汉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将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收运处理作为村容整洁的重要方面,得民心、顺民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举措。

[1]殷丽萍.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S1):130-131.

[2]边炳鑫,赵由才.农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杨荣金,李铁松.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三级分化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82-86.

Research and Implement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ject about Domestic Wast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own and Country of Wuhan City

Li Wen1,Tang Jianhua1,Hu Bo2,Zhao Xin1,Dai Chenyu1
(1.Wuha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Wuhan Hubei 430015;2.Wuhan Erfeishan Waste Landfill Site,Wuhan Hubei 430072)

According to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waste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reatment process in Wuhan,necessity of town and country domestic wast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Wuhan was put forward,as well as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pla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An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out.

rural waste;environmental sanitation;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transfer station

X32.029

B

1005-8206(2011) 03-0038-04

2011-02-12

李文(1978—),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设计与研究。E-mail:lw78911@126.com。

(责任编辑:苏媛)

猜你喜欢
转运站收运环境卫生
基于DEA模型的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北京市某镇生活垃圾转运站选址及实施路径探讨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
某竖式垃圾分类转运站结构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