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照亮学生的生命

2011-12-14 05:43沈争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关键词:徐悲鸿樟树励志

沈争

肖川教授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筑现代精神文明乐园,也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功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深厚的内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充分理解和体验,从小就培养他们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高尚品质。

一、 让阅读激励学生的生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意识潜能,需要我们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

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笔者抓住“励志”这个题眼,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他们感悟思考:文中主人公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励志?立下志向后,徐悲鸿又是怎样奋发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历史背景,说说在当时一部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而真正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品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关键语句,深刻认识徐悲鸿所下的功夫,等等。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之感和民族自豪之情。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一句句闪烁着生命之光的句子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 让阅读鼓舞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的灿烂,享受春花的烂漫,享受生命的珍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关注生命的内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看似一句平常介绍树木形状的句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虽然树干“不高”,但“枝繁叶茂”;虽然外表普通,却充满生命力。“樟树四季常青”这句话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是韧性的体现。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对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生命的魅力,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悲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的坚强,《安塞腰鼓》中后生们的朝气,《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的求索精神……都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学生因此会悦纳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三、 让阅读唤醒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爱的火花、情的绚丽、生命的价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阅读教学中,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个孩子,就能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幸福。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笔者要求学生谈谈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唤起孩子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将孝敬父母的意识根植于心。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笔者教育学生要培养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学习《一路花香》一文,笔者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一篇篇美文,如同一缕缕阳光,照耀语文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珍爱生命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徐悲鸿樟树励志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墨猪图》
励志故事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相信香樟树
生活励志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