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单列市财政收入结构比较及实证分析

2011-12-26 02:36陆文喜
地方财政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非税税收收入财政收入

陆文喜

(大连市财政局,辽宁 116001)

计划单列市财政收入结构比较及实证分析

陆文喜

(大连市财政局,辽宁 116001)

计划单列市是我国财政经济领域的一个特殊现象。深入分析计划单列市财政收入的结构状况及特征,进而寻求单列市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途径,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计划单列市的相关数据,对各市财政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同时通过计量检验,发现财政收入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与非税收入的增长相关性不大,因此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收入的增长并提高其比重来实现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计划单列市 财政收入 收入结构 可持续增长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财政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支出更是被看作经济增长的“第四驾马车”。各级政府为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可谓不遗余力。因此,探究财政收入结构状况,发掘其特征,进而寻求财政收入增长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五个经济发展条件类似的城市为样本,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各城市财政收入状况,试图发现各城市财政收入结构的共性与特性,进而提出政府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应建议。

一、计划单列市财政概况比较

2009年,五个计划单列市GDP总和为2.33万亿元,占全国33.54万亿的6.95%,与2007年7.19%的比重相比,有所下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和0.23万亿元,占全国6.85万亿元的3.36%,与2007年3.38%的比重相比,变化不大。2009年,五市在我国城市经济相关指标的排名中比较靠前,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位次分别是,深圳(4)、青岛(10)、大连(14)、宁波(16)、厦门(5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次为,深圳(3)、宁波(10)、大连(12)、青岛(14)、厦门(20)。

分城市看,2007年至2009年,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支,深圳都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厦门始终在末位徘徊,其他三市则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200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是厦门的5倍多,财政收入是厦门的近4倍;2009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由前两年的第四位提升到第三的位置;宁波财政收入排行第二,但GDP下滑到第四位;青岛GDP排在第二位,财政收入却降至第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五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远低于全国水平(全国:2007年19.9%;2008年20.47%;2009年20.4%)。

二、财政收入结构情况比较分析

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财政收入划分为两大类: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一般来说,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非税收入是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近三年,五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且与全国相比,仅深圳、宁波的税收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分别来看,三年来深圳、宁波税收收入占比均在93%以上,厦门税收比重维持在85%以上,而大连、青岛的比重相应较低,2009年更是不及80%。

(一)税收收入结构比较

一般来讲,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是对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主要针对除建筑业以外的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营业税是对因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而取得营业额所征收的税,主要针对第三产业(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新闻、广播,以及社会服务、娱乐、个人生活服务等)以及以缴纳营业税为主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是对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

分税种看,营业税依然是各地主体税种,其占税收的比重普遍在30%以上,这与现行分税制的体制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大连和厦门该项比重近三年在逐渐下降,大连由37.5%降到34.3%,厦门由39.4%降至34.1%。企业所得税方面,除厦门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外,其他各市比重基本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深圳的该项比重较大,近三年一直保持在近20%,相比之下,大连和青岛的比重明显偏低,2009年大连为12.8%、青岛为13.0%;这说明厦门近几年的企业经营效益较好,而大连和青岛的企业增效则略显乏力。增值税方面,宁波保持较高比重,基本在20%以上;大连的比重最低,2009年仅为12%,尽管大连近三年的第二产业比例在逐渐提高;其他各市均在16%以上。个人所得税方面,深圳的比重较大,维持在11%左右,其他四市的比重则大致处于5-7%之间,且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他地方税方面,除深圳的该项比重处于14%左右外,其他各市都在20%以上,大连、青岛更是达到了30%还多,其中大连、宁波的上升速度较快。

分城市来看,大连市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的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连税收收入的增长更多依赖于其他地方税;青岛市的营业税比重略有上升,所得税比重则略有下降,增值税和其他地方税比重变化不大;宁波市的营业税比重逐年上升,其他税种的比重变化和大连类似;深圳市的各税种比重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同一水平;厦门市的增值税、所得税的比重略有上升,营业税的比重则有所下降,其他地方税比重先升后降。

(二)非税收入结构比较

非税收入是税收以外的财政资金,其中,专项收入是针对类似排污、探矿等行为收取的专项费用;行政性收费是因提供服务而按规定索取的费用;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依法收取的罚款、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追缴非法收入、没收财产和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等形成的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指通过经营、使用国有财产等取得的收入,包括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产权转让收入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指国有的土地、海域、矿山、场地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财政资金。

从非税收入的各项目比较来看,行政性收费收入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但依然占据较大比重,2007年、2008年各地的该项比重基本在25%以上,2007年大连、青岛的比重更是分别达到了38.8%、39.8%;这说明经过近年来的清理,各地在行政性收费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同时还存在着进一步清理规范的空间,尤其是大连和青岛。专项收入中,宁波、深圳所占比重较大,深圳基本在40%左右,而宁波2007年的比重则达到了84.8%,2008年虽有下降,仍占61.1%。罚没收入方面,2008年宁波的比重占到近一半,大连此类比重较小,仅为6.2%。国有资本经营方面,宁波该项收入近年来均为负值,且数额巨大,大连该项比重接近30%,这表明大连在处置国有资产方面做得较好。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方面,大连和厦门增长较快。

(三)基本特征比较

通过现有数据的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概括计划单列市的财政收入结构特征如下:

1.共性特征。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偏低,远低于全国水平,甚至有些城市该项比重不及全国的一半。二是税收收入尽管绝对数不断增长,但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三是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依然是主体,其他地方税呈现上升趋势,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比重多数呈下降态势。四是非税收入中,行政事业性收费虽逐年减低,但仍占据较大比重,个别城市占到三分之一;国有资源使用所得比重除深圳下降外,其余均有增加,大连、厦门上升幅度较大。

2.个性特征。大连: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比重逐年降低,其他地方税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契税、房产税增加明显;非税收入的比重是五市当中最高的,其中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比重上涨较快,其他项目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青岛:税收收入中的所得税比重有所下降外,其他各税种的比重均保持较好的上升态势;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且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比重上涨幅度较大。宁波:税收收入中的共享税比重逐步降低,营业税和其他地方的比重则保持增加趋势;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比重一直为负值,但已呈上升趋势,同时专项收入和罚没收入的比重较大。深圳: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一直占绝对比重。税收收入中各税种的比重变化不明显,其所得税的比重在五市当中是最高的;非税收入中,除专项收入比重上升外,其他项目的比重都有所降低。厦门:税收收入中的中央地方共享税比重不断上升,营业税比重略有下降;非税收入中除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外,其余项目的比重均呈减少趋势。

(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各市财政收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个别地方的共享税比重也在逐步降低;相应地,有些地方的非税收入占比愈来愈大,其中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可能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比重上涨幅度较快。造成此种情况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体经济下滑,特别是实体经济效益低迷,导致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收入偏低;二是中央地方分享税中,中央分享比例过高,制约了地方发展与分享税相关的产业和行业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愿意发展能直接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效益的产业;三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比较单一,影响整体效应,例如个别地方过多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四是地方非税收入的清理和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过分依赖非税收入的短期增收效应,而忽略了注重培植税源这一稳定收入的长期效应。

三、财政收入结构实证分析

理论上,税收收入应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占据较大比重。然而,通过现实的数据以及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税收收入比重逐步下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究竟是怎样的?为了作出基本判断,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法,选取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的增长率作为样本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计量检验。

回归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其中,y为财政收入增长率,x1为税收收入增长率,x2为非税收入增长率。

(一)截面数据检验

本文首先选取2009年五市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的增长率指标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回归结果为: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的t检验值来看,x2变量(非税收入增长率)的显著性不明显,即其对y的影响不显著,应从模型中将其剔除。

经过修正的回归模型为:

模型表明税收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率相应增加0.762个百分点。

截面数据检验的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长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性,而与非税收入的增长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二)时间序列数据检验

为了探究各市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增长率的年度数据是否同样具有上述关系,本文再选取五市2005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略),利用上述方法,分别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下:

以大连为例,上述结果显示,大连税收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率增加0.87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率仅增加0.145个百分点。其他各市的回归结果同样显示出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较大;而非税收入增长率的系数较小,表明相关性不强。

由此可见,时间序列数据回归结果也表明,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税收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高度线性相关关系,而与非税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明显。

(三)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判定,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关系密切,积极培植税源,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能更好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非税收入的增加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影响不明显,事实上非税收入属于不可持续的增长因素,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偶然性。上述结论,从近几年各市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的增长率中也可略见端倪。近年来,尽管各市的非税收入增长率较高,但由于税收收入增长率乏力,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都比较低。

四、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已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显著;现实基本数据也显示,税收收入增长乏力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地方政府要实现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积极培植税源,不断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收比重。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应当制定长远政策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摒弃短期政绩观和盲目的数字崇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注重引导各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提高实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质量。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定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方政府应当明确本地产业的发展优势,积极扶持自主特色品牌,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有限的资金形成合力,重点投向地方自主优势产业,促使其做大做强。同时注重培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和企业,如加大和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海洋及空间产业,新材料、新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

二是注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大力扶持重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内控制度,完善企业自身建设;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增强竞争力。

三是呼吁改革财税体制,为地方争取更多的财力分配比例。如调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成比例。同时在现行财税体制框架内,要稳定营业税等地方税种的收入来源,例如鼓励和支持纳税潜力较大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四是进一步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坚决清理不合理、不合规的收费项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创造条件逐步扩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做好长远规划,合力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等资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五是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督检查;严格认真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到期的优惠政策做好定期清理;通过技术手段,完善税源监控和收缴;加强对重点税种和重点行业的征管力度。

〔1〕 寇铁军.财政学教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F812.7

A

1672-9544(2011)06-0053-06

2011-01-05

陆文喜,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 寇明风】

猜你喜欢
非税税收收入财政收入
做大湖南省税收收入规模的对策分析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各项税收收入(1994 ~ 2015年)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
国家治理背景下非税收入法律规制的思考与展望
论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