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病人心理护理现状调查

2012-01-21 16:56马冬梅徐乐乐杨宇彤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住院病人医患心理健康

马冬梅 徐乐乐 杨宇彤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心理科,066100)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问题越发的突显、尖锐,病人作为特殊群体,由于身体上的不适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使得这部分人群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且具有普遍性。尤其是长期住院病人,由于病程迁延、时间较长,很多人会表现为人格特征发生变化,出现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等特征,他们往往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甚至悲观厌世[1]。还表现为求治心切,随病情变化情绪波动明显,遇事情绪难以自控。

当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2]。近代心理医学发现躯体疾病可导致情绪障碍,通过大脑皮质下中枢的反作用可加重疾病或使之不易治愈。长期的心理刺激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而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利于身体的康复[3]。鉴于心理状态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级卫生系统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工作,医院陆续设立了独立的心理科,对科室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心理知识培训,并在科室的工作流程中加入了入院心理宣教等细节性内容。现对实施后的具体效果调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符合 持续住院时间3个月到1年或间断住院累计1年以上的长期住院病人2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9人,女性111人;年龄在23~65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简短交谈的方式,了解病人在住院期间:①是否接受过心理服务,接受过几次,具体服务的内容(如:入院时心理健康宣教、“一对一”的个体咨询等)以及实施服务的人员是否专业。②与所接触的医护人员关系如何,对他们的服务是否满意,满意度如何。③病人现在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情绪是否自控、人际关系如何、能否适度评价自己以及饮食、睡眠、精神面貌等)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方面情况。

2 结果

①在住院期间有23%的病人接受过一定的心理服务,其中4.5%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服务;服务内容以入院心理健康宣教为主,占接受心理服务总人数的87.0%;接受专业的个体咨询患者占接受心理服务总人数的19.6%。服务频次累计:1次者占接受心理服务总人数的93.5%,2次者占接受心理服务总人数的6.5%,3次以上者为0。②对所接触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度分别为:非常满意9%,满意27%,一般56%,差8%。③83%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或多或少的出现人格特征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72%的病人对于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有所了解,且均表示渴望了解更多。

3 讨论

从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我们针对病人的心理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长期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医院方面的各项服务尤其是心理服务工作是欠缺的,接受过一定的心理服务的病人比例不到总人数的1/4,而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服务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同时服务的内容十分局限,多数内容只限于一般的入院心理健康宣教且仅有一次而已;另外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较低,满意以上的仅为36%,说明医患关系不和谐;还有病人对疾病的认知非常局限且又十分渴望了解,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医患的沟通不到位,尤其是医务人员一方的主动沟通不够。

在医院范围内对长期住院病人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分析有以下4个方面。

1)工作模式的局限。目前我们的医疗体系仍然是一个医生、一个护士独自面对很多病人的模式,医务人员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心理工作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我们常常会发现在同一病房里医生出现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每次出现时的交流也常常是几个字而已,根本起不到应有的心理干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病人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4]。调查结果显示: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都希望有机会与医生交流病情,而且事实证明医生的话对病人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因此在这种先决条件下,适时的给予心理干预是比较容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但实际上,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实行起来确实存在困难。

2)实施者的局限。目前临床上心理工作的实施者一般情况下仍为一线临床医生、护士。心理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即便实施干预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出现说多错多的现象。另外就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临床医生、护士本身在意识上还没有对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因此从他们的主观上没有为病人实施心理服务的想法,自然也不会在工作的细节中渗透这一环节的内容,使得对病人的心理服务工作成为“纸上谈兵”,失去意义。

3)专业机构的局限。虽然很多医院近些年建立了专业的心理机构,但多数机构仍独立设置,与各科室间衔接不好、沟通不到位。病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由于心理状态不佳导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发生后,才知道找心理医生,不但增加了心理治疗的难度,也给病人身体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虽然设置了心理机构,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4)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社会上大的氛围,社会媒体对医务人员的负面报道较多。有的媒体在医疗纠纷的报道中忽视了医疗活动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往往在事实未弄清楚之前就提前介入或不适当地介入,草率地发表带有倾向性意见的报道,误导读者[5]。造成病患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对医护工作的不理解。常常听到有医生抱怨“一个问题反反复复的解释,总还是质疑”,或是干脆用“警察与罪犯”来形容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显而易见。因此,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也使得对病人心理护理的实施成果易反复,效果不佳。

总之,对住院病人尤其是长期住院病人开展心理服务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且成效有限,这其中有来自体制、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可以说,目前我们所做到的心理服务工作对于那些病程迁延、备受折磨的长期住院病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搞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远,也十分艰辛。但我们应该看到积极、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如果能有效地把心理护理融入到日常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必能极大地避免非医疗责任性事故、纠纷的发生,促成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必将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住院病人尤其是长期住院病人适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把心理服务工作在住院病人尤其是长期住院病人中落实好并逐步完善,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早日康复。

[1]魏亚玲,杨丽.长期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0,29(10):155.

[2]亓玉媛,魏丽芹,张杰.长期住院病人心理障碍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泰山卫生,2007,31(4):34-35.

[3]蒋春清.我国住院病人心理护理研究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下半月,2004,18(4):666-667.

[4]刘刚.新医学模式下住院患者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182-3183.

[5]李素珍.新医改形势下医患关系的分析与对策[J].华夏医学,2011,24(6):721-723.

猜你喜欢
住院病人医患心理健康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