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寰枢关节齿突偏移及关节间隙的螺旋CT测量研究*

2012-01-25 08:12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CT室湖北宜昌4431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寰枢椎齿状冠状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CT室(湖北 宜昌 443100)

周志强 贺文俊 郑玉兰 王晓玉 叶崇云 龙春琴

寰枢椎位于颅颈移行部,具有独特的解剖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寰枢关节是由寰椎、枢椎、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及关节囊等构成的复合体。从解剖上看,寰枢椎关节面略呈水平位,并具有杵臼关节的一些特点,虽没有椎间盘结构,但韧带组织非常发达,齿状突作为寰枢椎间的骨性结构,起重要的旋转轴作用。由于上述特点,使得寰枢关节成为脊柱中最为灵活的运动功能单位,也使得寰枢关节缺乏其他椎间关节内在的稳定性,这就导致寰枢关节很容易发生脱位。而寰枢关节间隙(齿突侧块间隙(LADI)和寰齿前间隙(ADI))常作为判断寰枢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双侧LADI不对称可能是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征象,亦有部分学者指出将LADI不对称作为寰枢关节不稳的指征需慎重[1]。寰枢关节的损伤可以造成其正常解剖构成的异常改变,轻者导致寰枢椎不稳,寰枢关节脱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寰枢椎脱位主要依靠X线平片及螺旋CT通过测量寰枢椎间距离(ADI)诊断的[11]。螺旋CT影像检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寰枢椎的解剖关节,比普通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被认为是诊断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方法[9],而寰枢关节间隙作为判断寰枢关节脱位、半脱位的重要测量指标一直是文献讨论的重要课题[2-3]。本文通过对三峡区域146例

图1冠状位测量双侧LADI、BLMS、DO(0).

表1 齿突偏移值(DO)

表2 正常成人各年龄组寰齿前间隙(ADI)

表3 双侧齿侧间隙差值(VBLADI)

表4 齿侧间隙差值比率(RVBLADI)

材料和方法

1.1 测量对象 总共146例,男70例,女76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排除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及骨折脱位等疾病患者。

1.2 CT 采用philips MX-8000双排螺旋CI'机,取常规中立位标准扫描.受检者仰卧,头矢状面与扫描床垂直,扫描范围从枢椎椎体下缘到枕骨大孔,扫描条件120 kV,200 mA,层厚3mm,螺距0.875,重建层厚1.2mm,重建间隔0.6mm,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以MPR形式观察正中对称冠状位和中线矢状位寰枢关节。

1.3 CT测量内容 齿状突偏移值(dens offest,DO),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寰齿侧块间隙(the lateral atlanto—dental interval,LADS),双侧齿突侧块间间距差(variance of bilateral the lateral atlanto—dental interval VBLADI),齿侧块间隙差值比(ratio of variance of bilateral the lateral atlanto—dental interval,RVBLADI)。

1.4 测量方法 利用CI'工作站重组图像测量计算齿突生长性偏移值,先在冠状位以齿状突基底部横行线1/2点为中心点,并作出枢椎椎体中轴线,在测量齿状突基底部中心点和枢椎椎体中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矢状位测量寰椎齿状突前距离,选择近齿状突长轴中点层面,测量齿突前正中点到环椎前弓后缘的距离(寰-齿间距);冠状位测量两侧齿突侧块间距(齿-侧间距),选择齿状突腰部层面测量寰椎侧块内侧与齿突腰部外侧距离;测量计算齿侧间隙差,用左侧LADI-右侧LADI,使用绝对值计算;测量计算齿侧间隙差值比,齿侧间隙差与两侧侧块间距之比(如图1、2、3)。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版软件处理数据,计算各项参数均值,并t检验比较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DO、ADI、LADI、VBLADI、RVBLADI计算用S。

图2冠状位测量双侧LADI、BLMS、DO;图3矢状位测量ADI。

结 果

本组146例中,具体测量的DO、ADI、LADI、VBLADI、RVBLADI、数据见表1-4。

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A组与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0.63,p<0.05;B组与C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讨 论

过去常把X线和非螺旋CT作为寰枢关节检查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但是因为寰枢关节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投照位置、患者体位、骨性重叠等)致使X线和非螺旋CT检查不能完全直接真实的显示寰枢关节的全貌。而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作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曲面重建显示寰枢关节,通过对其进行多平面观察,能较全面的观察寰枢关节骨性结构,并能观察寰枢关节齿状突生长偏移及间隙不对称情况,它比X线和非螺旋CT能提供更多和更有意义的诊断信息,能更早、更多的发现颈椎异常[10]。随着多排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它已逐渐成为寰枢关节病变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组研究测量显示,齿状突生长偏移(DO)平均为0.256±0.444,其中偏移人数:62人偏移率:42.5%,最大偏移值:2mm。寰齿前间隙(ADI)平均为(1.70±0.47)mm,A组与B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DI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一定差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ADI的距离相对变窄,并且日趋稳定,可能与寰枢关节区域韧带结构发育的成熟过程以及软骨退变有关[4,5]。本研究中A组中98%的ADI≤3mm,B组中98%的ADI≤2.5mm,C组中98%的ADI≤2mm。

本组研究在测量LADI、VBLADI的同时,还增加了测量计算RVBLADI值来反映LADI的对称情况。LADI不对称发生率达77.39%,其中94%VBLADI值在0.1~2.0mm之间,而RVBLADI为1.5~5.3%之间,A组不对称率为:86%,92%的VBLADI值范围是0.2~3mm、RVBLADI的范围是1.1%~18%,B组不对称率为:74%,95%的VBLADI值的范围是0.1~2mm、RVBLADI的范围是1.2%~14.2%,C组不对称率为:77%,其中97%的VBLADI的范围是0.2~1.5mm,RVBLADI的范围是1.2%~9%,其不对称比例青年组大于中、老年组,这可能与青年人韧带、骨骼发育尚未完善有关,这亦提示临床,在诊断青年寰枢关节脱位时,应区别于中、老年人标准。

关于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诊断问题,临床倾向于成人ADI大于3mm可诊断寰椎前脱位,而根据我们的分组研究结果,正常成人ADI正常值范围18-29岁ADI≤3mm,30-49岁ADI≤2.5mm,≥50岁ADI≤2mm,这与随着年龄的增长,寰枢关节的增生、退变,ADI间隙逐渐变窄有关,所以我们认为正常成人ADI根据不同年龄段18-29岁ADI≥3mm,30-49岁ADI≥2.5mm,≥50岁ADI≥2mm应视为异常。对于LADI的对称程度关系到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诊断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做了较多研究[6,7]。但LADI的诊断标准有较大争议,因为正常成人人群中LADI不对称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其中也还有较多为齿突生长性偏移。陈育春等[8]利用64排CT对200例正常人的LADI不对称值(VBLADI)进行测量,认为成人LADI不对称发生率高达92%,且VBLADI大部分在0.1~2.0mm之间,而我们的研究为LADI不对称发生率达77.39%,其齿突生长性偏移率达42.5%,分组研究结果为18-29岁组VBLADI0.2~3.0mm,RVBLADI1.1~18%,30-49岁VBLADI0.1~2.0mm,RVBLADI1.2%~14.2%,≥50岁VBLADI0.2~1.5mm,RVBLADI1.2%~9%。所以,在无临床症状的病人身上,我们认为LADI不能单独作为寰枢关节异常或关节不稳的指征,当有明确的颈部外伤或疾病史,LADI不对称,且15[A1]-29岁VBLADI超过3.0mm,RVBLADI大于18%,30-49岁VBLADI超过2.0mm,RVBLADI大于14.2%,≥50岁VBLADI超过1.5mm,RVBLADI大于9%,结合临床可考虑诊断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通过本组测量研究和相关性分析,其齿突偏移值与VBLADI、RVBLADI成正相关Pearson值=0.21,值<0.05,说明齿状突偏移值越大,双侧LADI越不对称。本组测量齿状突生长偏移(DO)最大偏移值2mm;18-29岁组中98%的ADI≤3mm,30-49岁组中98%的ADI≤2.5mm,≥50岁组中98%的ADI≤2mm; 15[A2]-29岁组VBLADI0.2~3.0mm,RVBLADI1.1~18%,30-49岁VBLADI0.1~2.0mm,RVBLADI1.2%~14.2%,≥50岁VBLADI0.2~1.5mm,RVBLADI1.2%~9%。由于齿突生长性偏移等关系,导致正常成人LADI不对称发生率较高且成人在不同阶段ADI、VBLADI、RVBLADI的正常参考值数据有差异,所以在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诊断上一定要慎重,必须结合临床及CT影像提供的正常成人各年龄段的ADI、VBLADI、RVBLADI的正常参考值数据,综合考虑方可作出正确诊断。

1.Harty JA, Lenehan B, O'Rourke SK.Odontoid lateral mass asymmetry:do we over-investigate[J]. Emerg Med J,2005,22:625-627.

2.郁万江,孙咏梅,徐爱德.正常人群环枢关节间隙的CT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ll(5):325-327.

3.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寰枢关节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18(4):299-301.

4.朱海波,贾连顺,孙启全,等.寰椎测量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1997,20(60):571.

5.瞿东滨,金大地,江建明,等.齿突形态的测量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89(3):366-367.

6.王志业,徐爱德.寰枢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5):382-385.

7.何灿熙.关于颈枢椎齿突偏移是否为脱位的再认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82-883.

8.陈育春,庄泽锐,陈玉珍,等.64排CT多平面重建对正常人群寰枢关节间隙的研究[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24(2):103-109.

9.陈汉忠,徐宏刚.HSCT在寰枢椎损伤中的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2):56-58.

10.谭必勇,黄爱军,欧阳忠南.螺旋CT对头颈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4):23-25.

11.周雯,王成林.颅底环枢部影像解剖学特点及诊断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09,16(3):4-6.

猜你喜欢
寰枢椎齿状冠状
3D打印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辅助经口前路寰枢椎置钉的数字化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全内镜下后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齿状突加冠综合征一例
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寰枢椎不稳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术后齿状突下移程度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