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中的防护现状及措施探讨

2012-01-25 04:3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辐射量放射科剂量

任 青

山西省汾阳医院放射科,山西 汾阳 032200

介入放射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疗效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其基本内容是:①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中,介入工作人员需要在X线透视或其他影像导向监护下进行操作,有时几乎暴露在X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再加上各种原因,如介入设备、防护器具、医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以及诊疗病例的难度等造成诊疗时间延长,不能得到有效的职业防护,对介入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继实施,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从业人员的职业防护,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1]。我院结合介入工作开展以来的状况,对介入工作人员提出并采取了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

1 介入工作开展状况

1.1 我院介入工作开展较早,但发展较慢,从1990年,抽调从事放射科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赴南京学习,进修半年,遂行开展。①介入设备:当初只用岛津1000mA造影机,与现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相比,无附属防护设备,工作人员只有少数的铅背心、铅手套做为个人防护器材。②开展项目较少,工作人员介入技术、业务知识不完善,操作不熟练,致使手术时间延长,受X线辐射剂量加大。③好在工作人员都是从事放射工作多年、防护意识较强,都有一定的防护知识基础。

1.2 2008 年医院加大介入诊疗项目的设备,防护设施的投入,成立介入科,推动新上项目介入专用影像装置应用,加快对介入影像装置进行改造。①介入设备:购置2台大型数字减血管造影机与传统的X线诊疗设备比较,辐射量减少,采用了相应的防护技术,配置了附属防护设施,包括侧铅帘、天花板悬吊透明铅屏、落地式移动铅屏,增设了铅衣、铅帽、铅围裙等个人防护器具。②介入科、放射科、心内科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此项工作,开展项目增多,有的项目技术难度大,手术操作需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身体活动情况,介入工作人员无法避免射线的直射或散射,致使工作人员在此环境下暴露时间长、辐射量大。③工作人员配置:介入科、放射科相对较少,其余则来自临床科室,大部分没有受过医学影像学专业培训,对X线诊疗设备的原理构造和操作缺乏必要的知识,甚至不了解X射线的危害以及其防护原则、方法和措施。

2 介入放射防护的管理对策及对应措施

根据我院介入放射开展的现状,为了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特提出或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措施。

2.1 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放射防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建立介入诊疗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介入放射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和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介入放射诊疗的原理,掌握介入诊疗设备的操作规程,充分认识X线防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防护知识培训内容包括:①X线的特性:X线属于电磁波,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和紫外线之间,它具有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X线射入人体,因电离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当X线量超过容许辐射量,就产生放射反应甚至放射损害,这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我们需要做X线防护的原因。②基本的防护措施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时间防护: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时间,接触时间短了,接受的X线辐射量就少,在具体手术操作中提高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必要时更换操作人员。采用脉冲透视、间隙透视,合理选择曝光帧频,尽量少用放大模式,利用路标技术缩短曝光时间,利用图像冻结功能减少透视次数。合理设置高压注射器参数,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准备状态时再按下手闸曝光。

距离防护:利用X线辐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远离球管可以大幅减少介入操作者接受的照射剂量,尽量避开直射线式采用隔室操作。曝光采集时采用隔室高压注射器注药。

屏蔽防护:充分利用介入设备附属防护措施,介入操作者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围裙、铅手套。

2.2 注重介入放射工作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更完善地开展工作,应设置足够的介入操作人员,形成科室人员梯队建设,培养年青人,合理安排休息、休假,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积累经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防护技能。

2.3 加强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的监督,重视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督促所有开展介入诊疗的科室,建立健全介入诊疗规章制度,制定和严格执行介入诊疗工作放射防护制度,完善介入工作场所防护措施,购置质优和足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工作时将监测剂量计佩戴手铅衣里面左胸前位置,累计个人年接受剂量。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I128-2002)规定个人年均受照剂量不得超过5MSV/a[2]。对介入工作人员剂量监测个人剂量超标人员采取休养或暂时脱离介入诊疗工作。同时进行个人健康监护工作,定期组织职业病健康体检。职业病健康体检内容包括:①健康状况询问及内科检查 (心肺胆肝脾检查):自觉症状以头晕、头昏、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神经衰竭等临床表现为诊断标准。②晶状体检查:晶状体是全身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长期从事介入放射工作可能产生一定损伤。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变化是辐射损伤最早出现的变化之一,表现为白细胞进行性下降、细胞遗传效应。国内外辐射细胞遗传学家都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辐射效应的一个灵敏指标[3]。

[1]易玉海,顾玉民.通用组合介入防护的研制[J]中国辐射卫生,1999,8(2):95.

[2]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3]何风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93-1,102.

猜你喜欢
辐射量放射科剂量
·更正·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双面光伏组件安装特点的模拟研究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基于综合学习平台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在放射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高剂量型流感疫苗IIV3-HD对老年人防护作用优于标准剂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