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辨证施治

2012-01-25 10: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金樱子北沙参丹皮

夏 农

贵州省贵阳中医一附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SS)是一种以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因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尤多见于女性,其发病率在风湿病中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辨证施治对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为进一步探讨SS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笔者对近几年来治疗的SS患者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诊治的SS患者,经各医院风湿免疫科、口腔科、眼科检查并确诊,除外继发性SS,其中经下唇黏膜活检病理证实诊断阳性、抗核抗体谱[SSA、SSB、抗核糖核蛋白 (RNP)、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阳性、血清IgG、IgM、IgA增高,共35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制定的欧洲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SS分为4个证候类型,2个兼型。

1.2.1 阴虚内燥 口干咽燥,咽干食用水送,口角干裂,舌体碎裂,双目干涩有异物感,鼻腔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皲裂、脱屑,五心烦热,妇女阴道干涩,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无苔或舌苔干燥,脉细数。治法:养阴润燥。方药:麦冬20g、北沙参20g、当归6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丹皮12g、葛根12g、花粉20g、黄柏12g、芡实12g、金樱子12g、知母20g、乌梅20g、大枣20g、甘草 10g。

1.2.2 气阴两虚 除上述阴虚内燥证候外,又见乏力,气短,面色苍白,易患感冒,头晕耳鸣,自汗盗汗,舌质红少津,苔少而干,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北沙参20g、当归6g、生地黄12g、丹皮12g、葛根12g、花粉20g、黄柏12g、芡实12g、金樱子12g、知母20g、乌梅20g、黄芪 12g、枸杞 12g、五味子 15g、麦冬 20g、大枣20g、甘草 6g。

夹瘀:除气阴两虚证候外,兼见腮腺反复肿痛,关节疼痛,结节红斑,肢体麻木,雷诺现象,肝脾肿大,月经紊乱,舌质淡红或红暗,舌苔薄白或无苔,舌下静脉紫暗,脉沉细涩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麦冬20g、北沙参20g、当归6g、黄芪12g、生地黄12g、丹皮12g、葛根12g、花粉 20g、黄精 12g、芡实 12g、金樱子12g、知母20g、乌梅20g、桃仁12g、红花6g、川芎9g、甘草6g。

夹湿热:除气阴两虚证候外,又见口黏不爽,面垢多眵,皮肤瘙痒,肌肉酸痛沉重,大便秘结或不畅,舌质红而干,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滑。治法:益气坚阴,化湿透热。方药:麦冬9g、北沙参10g、丹皮12g、葛根12g、花粉20g、黄柏12g、芡实12g、金樱子12g、泽泻12g、薏仁20g、荷叶12g、石膏9g、知母20g、粳米20g、法夏9g、甘草6g。

1.2.3 阴虚血瘀 除阴虚内燥证候外,又出现口腔经常溃疡,多发龋齿,皮肤紫癜,肢体麻木,雷诺现象,面色晦暗,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少或无苔,舌下静脉青紫迂曲,脉弦细涩。治法: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方药:北沙参20g、当归6g、黄芪12g、生地黄 12g、丹皮 12g、葛根 12g、花粉 20g、黄柏12g、芡实 12g、金樱子12g、知母 20g、乌梅 20g、麦冬20g、大枣20g、桃仁12g、红花6g、川芎9g、白芍20g、甘草6g。

1.2.4 阴虚湿热 除阴虚内燥证候外,又有口黏不爽,眼中有黏性分泌物,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关节肿痛,胃脘胀闷,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治法:坚阴化湿透热。方药:黄柏12g、泽泻12g、薏仁20g、荷叶12g、石膏9g、法夏9g、粳米20g麦冬9g、大枣9g、北沙参20g、丹皮12g、葛根12g、知母20g、甘草 6g。

2 讨论

2.1 根据上述中医辨证结果,SS患者均分为4个证型,2个兼型;即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夹血瘀、夹湿热;阴虚血瘀证;阴虚湿热证。患者均具有口干咽燥、眼干无泪、烦热、舌红、脉细等阴虚证候;伴乏力、气短、汗出、易感冒等气虚证候;面色晦暗、腮腺反复肿痛、雷诺现象、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皮肤紫癜或出现红斑、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等血瘀证候;口干黏不爽、脘痞便溏、关节肿胀、尿少或肿、舌苔厚腻等湿热证候。显示本病以虚实夹杂证为多。SS出现症状频率最多为口干、眼干、咽干食用水送、乏力、皮肤干燥、频繁饮水,口干几乎为SS的必备症状。

2.2 SS多属中医学燥证、痹病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应属于燥毒、燥痹或虚劳。自从中医药治疗SS以来,迄今已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多数学者认为,SS本质是阴津亏虚,燥为其貌。本文显示,SS具有阴虚证候者占100%。但从其兼夹证候看,单纯的阴虚内燥者少,大多兼夹气虚、瘀血、湿热证候,提示SS燥象的产生原因不能仅用阴虚内燥来解释。SS的虚证表现为阴虚内燥和气阴两虚,阴虚的部位五脏皆有,但以肝肾阴虚、脾肺气虚为主。兼夹瘀血和湿热证候说明病理产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SS的舌体干燥无津,舌质以红舌和红暗舌为主,舌苔以无苔和薄白或腻苔为主,脉象以沉细脉最为多见,均是津亏液燥的病理反映。综上可见,SS是以肝肾阴虚为主,累及肺脾气虚,兼夹瘀血、湿热为患,以虚实夹杂为证候学特征,属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学对原发性SS的病因迄今尚无统一认识,大体有脏燥郁毒论、阴虚津亏论、气虚失运论、虚劳瘀阻论等。本文认为,素体肝肾精血不足,脾胃津液匮乏,肺腑孔窍失润是其根本;正虚感邪,燥毒外袭,煎熬津液是其变证;阴虚累及于气,气不化精,气阴两虚是其发展;瘀血、热湿痹阻经络,津液敷布障碍是其病理产物。归纳起来本病以虚、燥、痹、瘀为特点。阴虚津亏为本,气虚、阳虚为其所累,其燥为标。

SS病变部位广泛,涉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瘀在S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阴虚津亏,津即是血,津亏即血亏,血液浓缩,复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涩滞不畅而形成瘀血,一方面瘀可阻碍气机升降,使津液敷布失常,另一面瘀郁而化热,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口眼干燥等症状提示生津化瘀是SS重要治则之一。

本文观察还发现,某些患者既有燥证,又有湿象。对此燥湿相兼、寒热错杂的病情,其病机乃燥郁不能行水,挟湿或湿郁不能布津化燥所致。治疗时唯恐伤阴,而纯用甘寒生津又有恐碍湿邪,故必因人因证燥湿兼投、寒热并用,淡透取效。

[1]唐福林主编.风湿免疫科医师效率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9~1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188 ~191.

猜你喜欢
金樱子北沙参丹皮
北沙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金樱子酒
北沙参花粉形态特征、活性及萌发条件研究
复合酶提取金樱子根多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金樱子的叶子落了一地
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丹皮酚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采金樱子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储存时间对北沙参铅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