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语境

2012-01-27 17:42周莉华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21期
关键词:娱乐语境群体

周莉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0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语境

周莉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0

新媒体时代,阅读对象早已超越了书、报、刊,具有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模式日渐多样化,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也迥异于传统阅读。本文总结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语境为:碎片化、多元化、大众化、即时性、娱乐化、开放性、泡沫化。

新媒体;阅读;语境

new media;reading;context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阅读”的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阅读对象早已超越了书、报、刊,具有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模式日渐多样化,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也迥异于传统阅读。本文试对阅读的时代语境做一简单分析。

1 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首先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上,其本质在于我们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结构、关系及观念的整一性被瓦解,社会成分离散为碎片化的利益群体和亚文化群体。同时,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群体构成方式。

消费群体的细分成为生产营销的基本要求。图书市场也以满足受众群体的差异化诉求为发展理念。我们很难发现对某书众口一词的赞誉,有赞有弹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碎片化的另一面恰恰是“聚合”,因为信仰、兴趣甚至观念之相似而聚合起来的群体,借助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手段而聚敛在一起,形成一些同质化较高的虚拟社区或者读书会。

其次,碎片化体现在我们获得的信息资源。在个人门户时代,各种信息碎片在个人门户那实现筛选、组装与解读。同时,在整个新媒体平台上,各种信息也在完成着流动、碰撞、优化与整合的过程。[1]读者看到的信息往往如日本天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中的描述一样,各种侧面、各种视角,需要个人在对各种情境进行观照后判断、筛选,这种方式迥然不同于过去信息来源单一时代,去中心,乏权威,这种看似支离的信息,往往提供着更多的细节。微博可以说是“碎片化”的成功范例,不超过140字的容量,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再次从可支配时间来说,浮躁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能将大块时间用来做系统阅读的人是很少的。时间被碎片化,阅读往往成为无法有效利用的所谓垃圾时间的消遣,如地铁上、候机时。微博正因为能捕捉这些碎片时间,所以产生了很强的用户黏性。

2 多元化

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使得阅读从纸质媒体扩展到电子媒介、网络,在公共场合,常见的情形是人们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电纸书、报纸等,浏览着新闻、财经、文学、笑话等,以各自的方式享受阅读。其中,手机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阅读载体,因为其具有付费容易、携带方便等优点。

多元化源于碎片化,因为价值观念的碎片化,为迎合细分的读者人群,媒体也相应细分。个性、体验是这个新时代的关键词,而多元化即成为内容生产的必然要求,以精准适应小众群体的诉求。

3 大众化

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可以及时发布信息或观点,从而成为广义的作者,特别是博客、微博等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写作和分享平台。正如亚马逊所申明的,出版只有两个对象,就是作者、读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成为广义上的作者。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路径更为直接。写作不再是金字塔尖的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普罗大众都可参与其中,每一个人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并以自己为中心形成或大或小的信息的涟漪,或者推波助澜,风生水起。正如《未来是湿的》一书所说,平等参与和业余化正成为时代趋势。

4 即时性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更新。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瞬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微博、SNS等社交服务网络的兴起,让信息的提供前所未有地方便、快捷,瞬息间无远弗届。

即时性还表现在读者可以即时获得满足,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娱乐消遣。它使得过去通过阅读书刊积累知识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搜索引擎可以迅速查找资料,知识储备变得不再那么必需。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迅速响应读者的知识需求,而不需要读者通过长期的系统阅读,储备知识以共不时之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苦在网络时代被稀释。

5 娱乐化、肤浅化

美国学者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很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病征: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娱乐精神的指引下,阅读变为“悦读”。读图、漫画、卡通化完成了阅读形式上的转型,上网、手机书、阅读器完成了载体的转型。对于经典作品的戏说,对于历史的解构成为流行的写作模式。冷笑话之类成为阅读时尚,阅读变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学者称之为浅阅读,这种跳跃式的、平面化的阅读,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逻辑思维,无助于向知识纵深处的开掘。

6 开放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阅读特征。朱大可先生这样描述图书与互联网的区别:“书是自我闭合的,印刷出版之后,它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被偷换,所以更加可靠。虽然书永远是他物,但它可以与我合为一体的。从本体论角度上讲,它更接近本体。而互联网永远是外在的、开放式的,今天看是这样,明天看又变调了。它游移、恍惚、不可确定,没有安全感。互联网是永远的他物,没有达成与人的内在契合,它随时可以抛弃你。维基百科和百度,谁都可以上去修理它,改得面目全非。”[2]其次,阅读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内容服务的互动性,传统的图书阅读中,读者沿着作者的思维路径逐级而行,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过程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链接与互动,读者获得的信息多向度发散,更随意和率性。

7 泡沫化

正因为信息载体的巨大容量,作者群体的广泛性,在海量的信息包围下,读者陷入注意力匮乏境地,于是各种炒作手段层出不穷,以争夺读者眼球。浮泛的泡沫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往往被湮没。热点转换迅速,来不及积淀,甚至来不及消化,下一波热潮即已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天。

新媒体时代,我们的阅读语境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与之相连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正如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术的形式。一旦新技术深入社会,它就立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制度中,因此新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动因。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3]34

[1]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今传媒,2011.10

[2]杨东晓.盘点零时代:从阅读的失败到文化的失败.新世纪周刊,2009.29期

[3]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Analysis on the reading context in the new media era

Zhou Lihua

In new media era, the object of reading has been beyond the book, newspaper, periodical,and it has more extensive, rich conten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ading carrier, reading mode, reading experi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media age reading context and its features:fragmentation, diversity, popular, instantaneity,entertainment, openness, bubble.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1.078

猜你喜欢
娱乐语境群体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