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党的先进文化旗帜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2012-01-28 02:01龙新民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群众

龙新民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发表,到当前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作为党胜利前进的号角,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深刻领会《讲话》的重要意义

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努力,反击日军的“扫荡”和封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在革命圣地延安,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为了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借以打败日本侵略者,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1942年5月2日至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来到延安杨家岭窑洞前,在会议开始时作了“引言”的讲话,会议结束时作了“结论”的讲话。全篇《讲话》如同一声春雷,在中国革命文艺界引起空前的巨大反响。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文艺座谈会。会期长达22天,参加座谈会的人员达100多人,除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之外,汇聚了革命文艺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如文学界的丁玲、艾青、萧军、刘白羽、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陈荒煤;音乐界的吕骥、郑律成、瞿维;戏剧界的张庚、钟敬之、袁文殊、塞克、吴雪、田方、阿甲、柯仲平、欧阳山尊;美术界的江丰、罗工柳、华君武、古元、蔡若虹,等等。他们当中,既有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也有从国统区辗转来到延安投奔革命的文化人才。可以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我们党历史上富有开创性的一次文艺座谈会,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条件下,第一个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科学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密切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客观实际,紧紧围绕文艺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思想,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讲话》深刻阐明了文化在党的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5—866页。《讲话》对文化工作的这一定位,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化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讲话》精辟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讲话》对“人民大众”作了解释:“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5页。《讲话》强调的文艺为这四种人服务,奠定了文艺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方向。

《讲话》深入揭示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要求“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0—861页。《讲话》提出的文艺源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践等重大问题,为文艺工作者从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创作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前进道路。

《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7页。《讲话》对党的文艺工作者从立场、观点、方法、作风等各方面提出的殷切希望,为建设一支党领导下的宏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开启了正确途径。

《讲话》还就文艺工作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何开展正确的文艺批评,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和要求。可以说,《讲话》是毛泽东全面阐述党对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会上,党的领导人和文艺工作者之间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气氛民主、热烈。会后,延安各机关根据参会人员的笔记作传达。1943年10月19日,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周年时,《讲话》全文在《解放日报》正式发表。《讲话》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提出了“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响亮口号。按照《讲话》倡导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工作者纷纷下乡下厂下部队,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从工农兵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一大批鼓舞人民抗战斗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在戏剧方面,创作演出了大型新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在文学方面,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欧阳山的《高干大》等一批新作;街头画报、街头演出、街头音乐、街头诗朗诵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延安和一些抗日根据地也开始活跃起来。实践证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达到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期望的目标:“一定能够创作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7页。

《讲话》发表距今70年了,虽然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讲话》所代表的党的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继续发挥着有力的指导作用。《讲话》培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精品力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上书写了绚丽的篇章。毫无疑义,《讲话》的基本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二、重温《讲话》精神的几点启示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是新时期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把《讲话》放到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全局来学习、研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下面笔者着重谈五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一贯思想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是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血脉和精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精辟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用“文武两个战线”生动地表述了文化战线在党的事业全局中独占一翼。

强调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是因为文化承载着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引领前进方向的任务,承载着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提供思想动力的使命,承载着为社会、为人民创造文化生活条件的责任。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即依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深刻汲取“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错误的严重教训之后,我们党把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③《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8页。胡锦涛也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52页。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的旗帜,像漫漫长夜里的火炬,燃起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理想、信念和希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文化,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深刻阐明的,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在《讲话》中重申了党的这一文化主张,鼓励和号召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的为人民大众所热爱的优秀作品,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服从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一切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优秀精神产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努力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坚持和发展党的文艺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同样也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文艺思想。党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文艺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笔者理解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文艺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文化工作的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该是发展的。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文艺创新,不断发展党的文艺思想。创新的着眼点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创新的根本动力是深化改革,要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体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党的历史证明,党的事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重大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文化创新为先导、为推动力的。党的文艺思想必须随着时代前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

(四)着力建设宏大的文化队伍,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中,团结和依靠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建设起一支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军,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繁重任务,党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队伍保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凸显,文化建设的领域更加拓展,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文化建设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主义文化队伍,首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广大文化工作者。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那个年代,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条件都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国统区的进步文化工作者,面临的环境也十分恶劣。但是,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党的精神力量,感召和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投身革命队伍,从事党的文化工作。今天,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主义文化队伍,仍然需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文化工作者,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讲话》提出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原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在文化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倡导的。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主义文化队伍,应当大力继承和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到基层群众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了解熟悉社会生活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各类文化艺术人才,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曾经犯过一些严重的“左”倾错误,错误地展开了对一大批文艺作品及其作者的批判,伤害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我们党也正是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党在实施对文化工作者的领导中,必须用符合文化艺术规律的方式去做工作,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鼓励文化工作者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创作中大力提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对文艺创作不横加干涉,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紧密结合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顾文化建设的历史,从《讲话》确立的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到《决定》强调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都充分体现了党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总体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之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不仅重视和关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保障,也越来越关注文化权益的保障。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观赏文艺节目,成为广大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也是不少基层百姓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但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不足,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之间文化生活差距拉大,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群众的文化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不少经济困难家庭特别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为贫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文化生产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同基层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和城市经济困难人群、进城农民工的需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当突出地强调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下更大的力量,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下基层、到农村、进群众。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众之间、贫富状况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保证文化财富在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和分配方式上的尽可能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城市基层社区倾斜,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逐步走向均衡,解决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设施落后、文化场地匮乏、文化产品供应紧张的状况,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充分尊重和尽量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进一步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使所有公民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努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都有基本的文化活动可以参与,都有适应他们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要继续完善有关文化政策,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益文化服务。在城市组织的各类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应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方面需要,注意兼顾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承受能力。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农村、进营房。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基本文化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可以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就难以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时间跨度为70年。70年中,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辉煌的道路,党的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迈向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先进文化的继续积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极大地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群众
1942,文艺之春
多让群众咧嘴笑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注水”讲话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艺范
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