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
——以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为例

2012-01-28 13:38文丨郭奕麟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典礼传统节日电视节目

文丨郭奕麟

电视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
——以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为例

文丨郭奕麟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对于清明文化的传播也是电视节目承担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清明节全国各大卫视的清明节目的上映,更是着重地突出了我国传统佳节与文化的历史地位。笔者即是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清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作出相关阐述,旨在阐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清明; 电视节目; 文化; 传播

又到一季清明时,大地欣然,万物复苏,在莺飞草长的季节里,又一个春天悄然来临。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时,清明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此谓“清明”。《历书》中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与节日的指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在古人眼里,清明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是一年劳作耕种与生活希望的初始。自古清明耕种、踏青、插柳与扫墓的习俗沿袭至今,如今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除了作为自然节气的划分,清明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场祭奠祖先与感怀生命的仪式。清明,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它是这个民族对于春天对于过去未来和生命的共同心理期待。在如今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图像、影像已经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电视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承的艰巨任务。

2011清明之际,央视暨全国各大卫视都相继播出了清明节仪式庆典活动,各类节目竞相媲美,在这个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上演着一幕幕清新明丽的生动景像。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幸福的感恩一样,都是对生命的祭奠与思索。这时,电视在传统节日中充当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角色,更多应该是制造一个共同的仪式的场,做到信仰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享。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明确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运输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信息传输,传统的传播是控制,但在发展的意义上看来,传播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共享。因此可以说现代传播的意义着重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共享,那么在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传播上,应该做到怎样的表现和创造。

自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归为法定节假日起,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被提上议程。电视作为当今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也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祭奠与回归上,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问世,充当着“仪式场”制造者的角色。2011清明来临,以央视为主导的各类清明节电视节目也在屏幕上纷纷亮相,如《国宝档案》——苏轼《黄州寒食诗贴》;《文明之旅》——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2011清明诗会;《每日农经》——清明寻寒食;《清明赋 家国情》第四届北京清明诗会以及陕西卫视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等,形式均有不同,却无疑都是对于先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索。电视节目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不外乎其历史渊源的追溯、节日专题晚会、以及节日活动新闻消息的报道这几种形式。从2011年清明节各个频道播出的清明电视节目来看,已包括上述各类,苏轼《黄州寒食诗贴》从古代文人对于寒食节记载与伤怀的角度入手,对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寒食节的历史渊源作以阐述;《文明之旅》则是以访谈的方式从文化学者苏叔阳述说的角度带领观众了解与认识清明节,记叙对于清明节的记忆与畅想。自古以来,清明节有吃寒食的风俗,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每日农经》则是从清明饮食文化的角度给人们展示老北京的清明特色寒食,为开发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农产品开阔思路。

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讲,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意义是形成共同分享的信仰与文化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而对于清明传统民俗中的祭祖与哀思来说,这正是对生命感怀的一场仪式,其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先祖的祭奠,对于现世的思索以及对于幸福的感恩。而对于先祖的祭奠仪式感则是在陕西台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媒体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盛典的直播下,祭祀的仪式感大为增强。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公祭活动又融入了民族振兴等“辛亥”元素,在公祭典礼乐舞告祭中首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颂扬黄帝的词句谱曲成歌,既继承了以往公祭典礼告祭乐舞的传统性,又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在祭祀的同时一位长者和百余名儿童联合朗诵《振兴中华赋》,更表达出中华儿女传承民族精神、崇敬始祖、祝福祖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美好意愿。

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类似有着祭奠仪式含义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从民俗的角度表现祭祀与追溯。节目以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为载体,分为天地清明、浩气长歌、春满九州三个章节,突出祭奠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山西长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聚集城市,是英雄与先烈的威武之地。《长歌行》以诵吟诗歌,祭祀仪式以及民俗艺术表演的方式传达着清明的文化含义。都城隍下跳迓鼓舞、抗战老人泪洒陵园、潞安大鼓唱响新农村、水库边的热闹“八音会”等传达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吟诵则以万人大规模的方阵式排列,朗朗着《春日》、《春潮赋》、《太行山上》、《英雄谱》等古今名作,以万人空巷及庞大的人潮气势制造着共同的场的仪式感。其中众人齐往鼎中倒酒则是仪式感的鲜明体现。清明节是思考今天和昨天的一个节日,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个节日。《长歌行》用对清明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提炼,以及长治元素的巧妙使用,以形态独特的传统诗文吟诵、新创诗歌朗诵、表现清明祭奠踏青的特色民俗表演以及展现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风采,表达百姓对于幸福的祈望。

与打造庞大的祭祀气势感不同的是,中央电视台《2011清明诗会》则像一泓清泉,以柔婉诗意的语言,将祭奠与哀思缓缓道来,诉说着对于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感怀。春开柳明,《2011清明诗会》选取在了春暖花开、春水旖旎的姑苏吴中太湖岸边,其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游子寻春三个篇章立意了本次诗会“生命与怀想”的主题。清明节不仅仅是对亲人的追念、对血缘的追怀,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与真情的张扬,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

《2011清明诗会》既安排了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清明》以及朱熹的《春日》等名篇,又精选了现当代诗人的经典诗作,如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林庚的《春天的心》、何其芳的《慨叹》等,更呈现了舒婷、柏桦、潘洗尘、阳飏、马莉等中国当代诗坛优秀诗人的作品。诗会广邀了朗诵及表演艺术家、影视演员、主持人等倾情演绎,丁建华、朱琳、喻恩泰朗诵的古典诗歌风格各异,梦桐、杨锐、赵普、季小军等主持人的表演则呈现了他们主持之外的另一种风采。老艺术家梁波罗、石维坚分别表演了程宏的《江南》和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情深意切、意蕴悠长,童自荣、狄菲菲的美妙声音将柏桦《苏州记事一年》的江南市井生活传神再现。诗会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仪式感,是诗会类节目难以做到和需要加强的。与隆重的仪式化的祭祀典礼相比较,诗会从形式上似乎更多的只是感性化的吟咏和感叹。而此次《2011清明诗会》则从内容上入手,制造传统民俗的共同的仪式感。“以诗歌的名义清明,以清明的名义诗歌”,《2011清明诗会》以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格、唯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给我们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场,它是感怀生命的一场仪式,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诗意的季节里,怀念故土,思索人生,充满着生命的美好与庄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重要节日,它不仅是在物候气象上的一个节气,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是我们感怀过去与向往未来的一场仪式。2011清明节电视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多样丰富,但对于传统节日传播仪式感的加强则是这类电视节目应该做到的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猜你喜欢
典礼传统节日电视节目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奢华的典礼
颁奖典礼剪影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Keynote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