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2-01-29 03:20董会钰赵明丽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校企我院药品

董会钰 赵明丽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八个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董会钰 赵明丽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八个对接”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为在新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八个对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需求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直接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影响,必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药品食品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上水平,创名牌,办特色院校,培养高素质药品食品人才”的办学目标,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关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提出了“八个对接”的具体要求,即:校门与厂门对接;专业与市场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院长与厂长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具体做法如下。

校门与厂门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模式,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共建高职院校,构建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对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意愿不足、机制与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

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大胆尝试、不断进行探索,与省内近200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牵头成立了山东省医药教育集团,通过集团章程约束和规范各成员单位的行为,在合作方式、订单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培训、科研成果转让、信息共享、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的运行机制。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吸收行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专业与市场对接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遵循“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突出技术性与实用性特色的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专业口径宽窄并存的原则,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实现专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才能培养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人才。

我院紧密围绕药品、食品两大产业链,对药品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技术规格进行了广泛调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开发和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学院所有专业都是围绕药品、食品两大产业链而设置,具有极强的行业属性,药品、食品专业特色鲜明,体现了学院以行业需求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实施特色发展的专业规划。学院药物制剂技术等四个专业(群)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和优势。

课程与岗位对接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应是学科理论体系,而应是职业岗位体系、工作任务体系。所以,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群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坚持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学习内容上的一致性,促进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落实。

我院按照“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建设要求,各专业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课程。几年来,学院各专业分别与山东方明药业、山东鲁抗医药股份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综合实训》等数十门课程。随着我国对药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监督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药学各专业将医药行业普遍实施的GMP、GSP认证作为实训课程进行单列,配备仿真GMP、GSP实训场所和模拟实训软件,培养学生全面质量意识;将药事管理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统一列入药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为学生取得执业药师资格做好准备。开展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获取1~2种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各专业历届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均在98%以上。

课堂与车间对接

“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的办学模式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现象的根本途径。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的落后教学方式,变成了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不仅学生的实践机会多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大药房既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为全院师生和周围群众提供药品销售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经营场景中掌握完全符合GSP标准药店的终端零售模式和管理要求;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GMP、GSP、AutoCAD、数字显微、金工等仿真实训教室;投资500余万元建成融生产、实训、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楼;投资300余万元建成GMP固体制剂车间、中药制药车间等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并对乳制品生产车间、食品焙烤车间、纯净水车间等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升级改造,有力地促进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目标。

教师与技师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技师;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生产的技师,又是学生实践实习的指导教师。高职院校实现教师与技师的对接,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工厂实训不对号”的弱点。

我院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考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超过50%,从省内多家知名药品食品企业聘用兼职教师110余人。

学院注重吸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进校任教。建立了学院教师与企业技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了教师与技师的优势互补。教师与技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通过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等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

学生与员工对接

我院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针对行业的特殊性,突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在校园内建立知名企业文化长廊、成立校友联谊会、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各种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学生身处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实现学生与员工身份之间的有效对接。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接受就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完成“学生”与“工人”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我院始终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100%。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学院与山东方明药业等合作开展了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订单培养探索,与山东方明药业、山东华鲁制药等开展多个专业的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模式日臻成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院长与厂长对接

高职院校的院长和企业的厂长(经理)是校企合作的策划者与决策者,实现院长与厂长的有效对接,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

我院推出的院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明确规定了院领导每年必须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的办学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学校还打破常规用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客座教授。这些资深的厂长经理们既有突出的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既是师傅又是领导,能够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对接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技能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但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欠默契,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影响。

我院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学院各专业实践类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均在50%以上。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学院成立了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专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专业指导、优质实习与就业企业的开发、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为进一步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优化统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学院成立了实验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统筹实践教学资源,规范教、管、学各方行为,校内实验实训开出率均达到了100%,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直存在机制体制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社会认可度偏低等诸多问题。在高考生源不断下降、学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增强办学实力,丰富办学内涵,拓展生存空间,培养出为社会和企业认可的“合格、合身”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我院从“八个对接”入手,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原则为指导,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学院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郑小飞,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教通讯,2001,(8).

[4]李宗尧,聂嘉恩.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6]白敏植,等.中东部高职“校-校-企合作”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7]王学成.课程企业实训: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董会钰(1963—),男,山东莱阳人,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及职业教育。

G717

A

1672-5727(2012)06-0170-02

猜你喜欢
校企我院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